“我无疑是幸运的,早筛查早诊疗早康复。” 10月12日,在中山市人民医院完成鼻咽内窥镜检查后,鼻咽癌康复者谭梅松说,那个曾经长在鼻腔和口腔之间的小肿瘤消失了。“复诊一年,基本痊愈了。”
鼻咽癌,又称“广东癌”。像谭梅松一样的早期鼻咽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能达到90%以上。然而,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副所长季明芳却坦言,超80%的鼻咽癌患者却不如谭梅松“幸运”,他们走进医院确诊时已进入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甚至出现局部晚期或癌细胞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不足50%。
一早一晚,云泥之别。
这也是季明芳团队思考和研究了长达14年的“课题”——如何在茫茫人海中尽早发现鼻咽癌高危人群,让他们早诊早治,挽救更多生命。
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季明芳。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中山就在全国较早地开展了鼻咽癌筛查、登记工作,并在全市逐步建立筛查队列。2009年起,一场覆盖13个镇街90万户籍人口的鼻咽癌筛查在中山持续开展了14年。
一切终有所获。近日,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季明芳团队和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团队在全球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论文。对于全球鼻咽癌患者而言,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论文表明,中国发现了筛查鼻咽癌的新型标志物“P85-Ab”,具有更好的灵敏度、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可将早诊率提升到80.9%。
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季明芳团队和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夏宁邵团队在全球医学顶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合作发表了论文。
“如果将新型标志物与过去方法联合使用,鼻咽癌的阳性预测值将会高达10倍。”季明芳表示,只需要抽血检查,就能及时准确筛查出鼻咽癌高危人群,让鼻咽癌患者整体的5年生存率从50%提高到95.7%,直接减少近80%因患鼻咽癌而导致的死亡。
鼻咽癌早筛研究
中山走在全国前列
在国内外医学界,一直有“外有柳叶刀、内有新英格兰”的说法。
季明芳坦言,她曾非常期待有朝一日能在《柳叶刀》上看到自己团队的文章,而现在,团队的研究成果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这样的成绩无疑更令人兴奋。是团队成员日日夜夜泡在实验室里,为一个个模糊不清的论点做出了科学的注脚。
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袁勇说,此次中山市人民医院和厦门大学团队联合发表的这篇关于鼻咽癌筛查新标志物研究的原创性论文,是中国大陆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第一篇鼻咽癌筛查论著,也是中国大陆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第一篇癌症筛查文章。
一篇全球医学顶刊的论文背后,是一群医学工作者持续半个世纪的坚持。
自上世纪70年代起,中山肿瘤学界便开始了针对EB病毒的鼻咽癌病因学研究与实验,为建立人群鼻咽癌筛查队列提供了理论依据。1971年,中山在全省率先建立了恶性肿瘤三级防治网。1978年,中山县肿瘤研究所成立。
“1986至1999年,13年间,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建立了一组4.2万人的鼻咽癌筛查队列,这是全国首个癌症筛查队列。”季明芳表示,通过对首批队列人群的筛查,研究团队发现,多数鼻咽癌患者早在发病前3年就出现了血液中EB病毒抗体升高的迹象,这项重要发现为鼻咽癌早诊早治理念奠定了基础。
鼻咽癌学术会议的历史照片。
“通俗地说,我们发现了鼻咽癌病人确诊的重要依据——EB病毒抗体指标升高。” 季明芳说。
为了让这个发现真正应用于鼻咽癌筛查,2009年起,季明芳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在小榄镇开展鼻咽癌筛查项目。
在基层,中山逐步打造了一支广泛且稳定的筛查队伍,支持着科研团队持续跟踪7万余人的队列,并以平均每年增加两个筛查镇区的规模推进。作为中山市肿瘤研究所鼻咽癌研究团队的一员,吴标华回忆,自己常年工作在镇区筛查一线,已然数不清走访了多少家村居卫生站。
在基层,中山逐步打造了一支广泛且稳定的筛查队伍,支持着科研团队持续跟踪7万余人的队列。
以小榄镇为先导,自2009年至2014年,科研团队在小榄镇开展针对3.7万人的鼻咽癌筛查,共确诊鼻咽癌62例,其中79%为早期鼻咽癌。同期,对比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鼻咽癌的早诊率,仅为18%。这意味着筛查工作使鼻咽癌早诊率提升了61%。
彼时,中山市鼻咽癌筛查工作已然走在全省前列。“十一五”期间,中山市肿瘤研究所便开始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鼻咽癌高发现场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的评价》。2011年,筛查工作还被写入原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
多年来,中山市鼻咽癌筛查工作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逐步推广。目前,筛查镇区包括小榄镇、民众街道、港口镇、南朗街道、坦洲镇、阜沙镇等多个镇区,覆盖90余万人口。中山市卫健局疾病预防控制科相关负责人表示,鼻咽癌筛查工作不仅取得了科研成就,同时也成就了一项民生工程,提高了群众对于鼻咽癌防治的意识。
鼻咽癌康复者复诊。
坚持半个世纪
“广东癌”研究迎来新突破
中山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袁勇表示,癌症筛查的最终目标还是降低癌症的死亡率。鼻咽癌筛查虽然可以提高早诊率,但是在当时,对于鼻咽癌早筛能否降低死亡率,还没有很好的定论。
勇攀科研高峰,随着季明芳团队对“广东癌”之问的逐一破解,2019年,中山市人民医院中山市肿瘤研究所季明芳团队和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曹素梅团队在国际肿瘤界知名学术刊物《肿瘤学年鉴》上,向全球首次证实了鼻咽癌筛查可以使参与筛查的鼻咽癌人群死亡率明显下降。
然而,问题总是接踵而至。
长期的临床筛查实践发现,通过EB病毒抗体的探测和筛查,一方面提高了鼻咽癌的早诊率,另一方面却存在筛查假阳性过高的问题。
“对于鼻咽癌的筛查不够准确,‘假阳性’几率过高。近95%的假阳性人群,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必须接受额外的临床检查和长期随访。这意味着一旦确诊为阳性,筛查对象不仅承担高昂的医疗成本,而且承受着较大的心理负担。”袁勇认为,筛查不够精准容易造成假阳性人群焦虑和医疗资源浪费。
研究表明,EB病毒共编码超过80种蛋白。截至目前,仅有约20种EBV蛋白的抗体被报道提及与鼻咽癌有关。不少医疗团队仍然坚信,在尚未报道的蛋白抗体中仍然存在着对鼻咽癌具有良好诊断效能的新指标。这让筛选和验证新型筛查标志物,成为鼻咽癌筛查研究的热点。
2019年,夏宁邵团队发现了一种新型鼻咽癌EB病毒血清学标志物——P85-Ab,其在鼻咽癌血清样本检测中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优于现有筛查指南中的EB病毒抗体指标,但在人群筛查中效果如何却并不明确,需要尽快开展人群前瞻性队列研究加以验证。
2020年,配合夏宁邵团队发,中山医疗团队在古镇镇、小榄(东升片区)和横栏镇进行25000人的筛查,发现了47例鼻咽癌,其中46例是通过新抗体发现的,旧抗体筛查方案发现34例。两个方案比较,新抗体P85-Ab能将筛查灵敏度从72.3%提升至97.9%。
小榄镇东升片区鼻咽癌免费筛查活动现场。
这意味着在开展大规模前瞻性人群队列研究前,新抗体P85-Ab已在中山市人民医院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及小样本人群研究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长达半个世纪的坚持,“广东癌”的早筛早诊,迎来了新突破。
早诊早治
让“不幸”成为“万幸”
1年前,在黄圃镇兆丰村村口,48岁的谭梅松从村支书手里接过了一张鼻咽癌免费筛查的宣传单。她万万没想到,这是一张足以影响其一生的“救命”传单。“那时,心里只觉得,这免费检查,不做白不做!”她走进村委,抽了一管血。时隔不久,通过检测血液中的新抗体P85-Ab,她被确诊为鼻咽癌1期患者。
2022年黄圃鼻咽癌免费筛查活动现场。
当中山市人民医院放疗科医生朱玉亮拨通电话的那一刻,谭梅松仍然不敢相信,简单地抽一管血,就能发现隐藏在鼻喉之间的一个小肿瘤。“医生主动来劝诊,确实很少见。” 谭梅松说,“我甚至误以为这是一个诈骗电话。”
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免费检查,让谭梅松的鼻咽癌得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短短放疗一个半月,谭梅松的肿瘤就消失了。“早期确诊只需要对局部进行放疗,如果拖到中晚期,不仅康复困难,还要熬过化疗期。” 谭梅松坦言,自己是幸运者。
14年来,在中山市卫健局和中山市人民医院的支持下,季明芳带领团队深入中山市的13个镇街,坚持在最基层村、组开展鼻咽癌筛查。已筛查的13万人中,中山医疗团队发现了260多例鼻咽癌患者,其中80%都是无症状的早期患者。
从卫生经济学角度看,鼻咽癌筛查可以降低医疗成本。通常,发现一例鼻咽癌患者的医疗成本约为2.78万元,发现早期病例费用则为3.65万元,以2009年中山市人均GDP计算,早期病例发现成本系数(EDCI)为0.6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成本—效果”标准,获取一个健康生命年的合理成本应小于1个人均GDP(本国),季明芳表示,若以此为据,0.65的成本系数正是极佳的指标。
此外,季明芳团队还对新发鼻咽癌患者算了一笔账:每名早期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可比晚期患者节约30%,若筛查出50例早期患者,后期治疗费用就可以节约百万余元。由于鼻咽癌高发年龄在30岁-69岁之间,发病年龄相对其他常见恶性肿瘤较低,通过早诊早治可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
令整个团队最为欣慰的是,鼻咽癌筛查工作不仅能够为每例早期鼻咽癌患者节约30%-50%的医疗费用,最重要的是,帮助患者提升生存质量,让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从目前的50%提高到90%,直接减少近80%因患鼻咽癌而导致的死亡。
据袁勇透露,中山研究鼻咽癌防治历史超过了半个世纪。季明芳团队的最新发现未来将被更新进入全国鼻咽癌诊疗指南中。目前,EB病毒新抗体早筛方法已在中山应用。不久的将来,新抗体诊断试剂上市后,将为国内鼻咽癌高发区、中发区、低发区,甚至是东南亚等国际和地区的筛查提供防治方案。
【采写】南方+记者 曾艳春
【通讯员】林茹珠 唐柳青
(谭梅松为化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