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龄超过420年!藏在进士故乡的从化江埔第一古树

广州从化发布
+订阅

10月,秋高气爽,从化乡间依然绿意盎然。记者从江埔街锦洞牌坊直入,沿着锦洞路从“进士廊”面前转入锦罗径,只见一棵高大的榕树横亘面前。锦二村下队社社长张细洪早已在树下等候记者。他笑着告诉记者,眼前这棵树,便是锦洞最著名的古树——“夫妻树”。

“夫妻树”下岁月长

锦洞“夫妻树”其实是一棵合体树。它的里层树干粗糙红褐,为秋枫树;外层树干顺滑灰白,为细叶榕。巨大的榕树如章鱼伸出触手,把里面粗壮的秋枫树裹合得又“密”又“实”,以至于远远望去,人们只觉得这里只有一棵榕树。随着时间推移,这两棵树渐渐融为一体,就像是一对夫妻合体缠绵在一起,因此被广大村民形象地称为“夫妻树”。

该树位于锦二村下队社43号前,距“锦峒乡”牌坊和锦洞河(水)均不足50米,是从化区登记在册的9株二级古树之一(树龄在300年以上不满500年的树木为二级古树,实行二级保护)。2018年首次挂牌时,登记编号为44018400220100010,树种为秋枫,高度21米,胸围860厘米,平均冠幅36米,树龄420年。截至目前,它依然是江埔街登记在册唯一的二级古树。这棵“夫妻树”高度超过5层楼,树干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它的胸围以及平均冠幅之大,都是“江埔之最”,堪称“江埔第一古树”。

根据林业部门估测,这棵秋枫树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十六世纪末的1590年代。那个年代,中国还是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从化建县也才大约一百年。张细洪社长感慨地说:“这棵树见证和陪伴了一代又一代锦洞乡民,我也是在这树底下长大的!树脚原本封砌有个半米高的水泥大舞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村里发布大小消息、文艺表演的中心呢!”

进士故里美名扬

江埔锦洞,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锦洞“夫妻树”生长的位置,恰在从化进士张德桂的故乡。“锦峒乡”牌坊以及“进士廊”,就修建在这棵古树的“身旁”。张细洪指着古树说:“据说张德桂还没考取功名的时候,就曾在这古树下发愤图强,捧书苦读。这棵古树应该也见证过张德桂高中进士、衣锦还乡的光荣一刻了。”

张德桂(1664—1722),字兼兰,号梅麓,出生并入仕于清朝康熙年间。他26岁中举,30岁中进士(从化锦峒历史上唯一的进士、从化历史上16位文科进士之一),初授任馆职预纂修侍直应制,历任国子先生、内阁侍读、奉膳、通政左议、神京才尹督学政、司平允、常典属国、御史中丞等官职。张德桂在京为官23年,53岁引退还乡奉养祖母。回乡后,他杜门谢客,著有《天文管见》60 卷、《玉堂文集》20 卷、《介节堂草》20 卷。张德桂有多篇作品载入《从化县志》,包括《敬陈广东征本色米疏》《重建城隍庙记》《书院荷亭记》《县署十箴》《榕根驾虹》《摸鱼儿·水口河灯》《县总图说》等。此外,官方为张德桂及其祖母李太夫人撰写的《佥都张梅麓公传》《张母太淑人节孝录序》,均载入了《从化县志》。(太淑人:命妇名号。明、清置。以封正、从三品官员之母、祖母。)

人人爱国爱家乡

锦洞“夫妻树”不仅见证了邑人张德桂高中进士、衣锦还乡的荣耀,还见证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日寇的故事。古树身后一百多米外,有一座默默无闻的低矮丘陵——猫儿山。这猫儿山座落于锦洞(现锦一、锦二、锦三)、罗洞(现在上、下罗沙)的分界处,扼守进入锦洞、罗洞的必经之路和制高点,成为抗日战争中敌我双方攻守之地。第一次粤北会战的猫儿山伏击战,就发生在这里。

1939年12月18日拂晓,驻扎在从化神岗的侵华日军出动1000多人,分兵两路向罗洞和锦洞进攻,妄图消灭当地守军。驻扎在锦洞的抗日军队曾绍基团获得情报后,决定采取“瓮形战术”歼敌于猫儿山内。双方第一次交锋,我方军民打死日军100多人。日军受挫后数次组织部队反扑,甚至向猫儿山顶猛轰,均被击退。这次战斗从天亮打到傍晚,击毙日军500多人,我方军民也伤亡100多人,日军败退时甚至以放火烧山来泄愤。战后,锦罗乡群众发动了捐献劳军活动,捐献不少生猪、三鸟、大米及现款,敲锣打鼓送到团部,举行军民联欢会,共庆胜利!

可歌可泣的抗日战斗——猫儿山伏击战,距今已过去了84年。80多年前的亲历者,包括当时的锦洞乡民大部分都已去世了。但锦洞乡民爱国爱家乡的光荣传统,得到了一代又一代锦洞儿女的继承和发扬。张细洪社长骄傲地说:“我们锦洞是绿色的,更是红色的!”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参军报国的锦洞子弟,超过了160人!

近年来,江埔街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深入推进绿美江埔生态建设,积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径,树牢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文情怀,加强乡土树种、古树名木保护,推动全民爱绿护绿植绿。今年以来,江埔街完成种植树苗6000棵,新增登记在册古树2棵,全街在册名木古树增至30棵。

参考资料:《梦鱼里》(余伟文著)、《从化县志》(雍正八年)、《从化文史资料第四辑——抗日战争专辑》(政协从化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 1985年10月印)、《从化区革命遗址普查成果汇编》(广州市从化区国家档案馆)


文图:从化江埔街宣

编辑:利文婷

初审:刘芳

审核:王瑞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