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2023年“我为什么当老师”第九期上线

教育莞家
+订阅

10月19日中午,2023年度东莞教育系统“我为什么当老师”师德主题视频第九期(总第二十三期)上线南方+。本期视频围绕“弘扬教育家精神 争当时代‘大先生’”主题,讲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探寻“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背后的故事。点击此处链接,回顾视频

这是一个迫切需要教育家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教育家的时代。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老师们既生逢其时,又重任在肩。

本期视频从三个维度阐述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即: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意在引导莞邑教师以教育家为榜样,把教育家精神转化为执教的理想和追求,做求学问道的好榜样,做学生前行的引路人,做与时俱进的践行者,教书育人、培根铸魂。

【陶行知先生精神内涵】

看点1: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黄潭源村,家人为其取名“文浚”,希望他长大后有所作为。正如名字中承载的期盼,陶行知早早崭露了学习的天赋与远大志向,年少时他在学堂的墙壁上写下“我是中国人,我要为中国出力。”

1914年,以文科总分第一名的成绩,陶行知从南京金陵大学毕业。见识了百姓疾苦与国家贫弱,在毕业论文中,他提出了教育兴国的主张,“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这位时年23岁的年轻人,从此将个人命运与祖国相连,“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燃尽一生。

1917年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踏上献身人民教育事业的征途。当时正值国内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陶行知以巨大热情投身教育改革,并决心改变只为精英阶层服务的办学方式,怀着“要使全中国人民接受教育”的志向,用平民教育为中国教育寻觅新的曙光。

他促成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首次招女生,并与北京大学相约,开放女禁,招收女生;通过《新教育》杂志,发表文章,探讨要修订出适合国情的学制;他与朱其慧、晏阳初等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身体力行,南北奔走,深入工厂、农村、学校、街头、监狱去推行平民教育,参与编写《平民教育千字课》四本,发行三百多万册,使不识字者能识一千字,平民教育风靡全国,全国农民的识字率上升了二三十个百分点。

在抗日战争时期,陶行知又与一批爱国民主人士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抗日救国会”和“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他执笔起草国难教育方案,提出了教育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教育是人民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的武器。

一个世纪前,“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陶行知的精神支柱;一个世纪后,他的故事依然熠熠生辉,启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胸怀“国之大者”,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

看点2: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中国80%以上的人口是农业人口,乡村教育是远东的一种伟大现象,凡关心世界问题的人都要重视这一问题。中国农民问题解决了,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口问题也解决了”,推行平民教育的同时,陶行知将视线转移到更加广阔的乡村,他发表《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等重要文章,第一个提出教育必须下乡,知识必须给予农民。

1927年,他脱下西装、抛下厚禄,穿起布衣草鞋,立下“4个百万”计划的宏愿,要“征集一百万位同志,募捐一百万元基金,创办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等人携手下乡,来到南京北郊劳山脚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因为地点晓庄村,故称“晓庄师范”。

“和牛马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稷棉下工夫”,这副对联正是晓庄师范办学宗旨的写照。陶行知反对死教书、死读书,提倡活教书、活用书,在这里,学校没有围墙,学生的课堂也是开放的,他们与农民一同打赤脚、睡稻草、住牛棚,师生一起修厕所、盖校舍,田间地头就是教室,每一天的劳动和生活都是课程,他告诉学生“从事乡村教育的同志,要把整个心献给三万万四千万农民,要向农民‘烧心香’”。

中国新教育的曙光从晓庄徐徐升起,陶行知延续并发展恩师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做中学”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理论,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把自己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的乡村教育。

在战火纷飞、食不果腹的年代,陶行知以“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践行“生活教育”,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成为中国乡村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先驱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期待我们身边涌现更多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大先生”。

看点3: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抗战爆发后,陶行知看到因战争失去父母或家庭的一些难童具有绘画、音乐的天赋,却因战乱得不到良好的教育,觉得十分可惜,经过多方努力,1939年7月25日,在重庆附近的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

创办学校的初衷“在于培养人才之幼苗,使得有特殊才能者的幼苗不致枯萎,而且能够发展”。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儿童的兴趣和爱好特长,学校在普及基本知识的同时,分为音乐、舞蹈、绘画、戏剧、文学、自然、社会七个组,精心培养人才幼苗。

陶行知认为:为人师者应当与学生共生活、共甘苦,做他们的朋友,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作风。因而,陶行知十分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而为大家熟悉的“四块糖果”的故事,也发生在这一时期。

陶行知非常重视儿童和儿童的教育,他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主张,强调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人权,遵循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巴、时间和空间。他从心灵深处关心儿童、爱护学生,用真诚平和的态度亲近学生,这一“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不仅让陶行知赢得学生的尊重爱戴,也成为后世教育的宝贵财富,绵延至今,影响一代又一代教育人。

【专家访谈】

周洪宇(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研究陶行知学):

从陶行知及其教育学说中汲取六种精神品质

陶行知的教育学说,有一个自身的独特的逻辑起点——生活。他的基本教育原理是三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以三大原理为基础,从逻辑触点出发,又以中国的现实的国情为参照性,陶行知对中国教育提出一系列的主张:

比如他的全民教育主张、全面教育、终生教育、民主教育、科学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创造教育。

他提出的每一个主张,都有论述,这个在中国教育家当中极为难得,从他的地位来看,他是中国近现代迄今为止,最为成熟、最为全面、最有广度、深度、高度的一位学者。

今天从陶行知及其教育学说当中应汲取哪些营养?首先是汲取他的人格营养,即六种精神品质:爱满天下的博大胸襟、乐于奉献的伟大情操、炽热真诚的教育激情、不屈不挠的刚毅品质、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第二,人生启迪,他立志、立功、立言,陶行知立言,最大的宝贵财富就是生活教育学说,生活教育学说是影响当时也影响今天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学说;第三,就是他的教育智慧;第四,是他的改革经验。

【东莞校长、教师分享】

陈泽林(东莞市可园中学党委书记):

践行“六大解放”策略,发挥学生内在创造力

在可园中学,学校践行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策略,比如我们通过阅读、演讲、辩论、讲题比赛等,鼓励学生去思考探究,打破束缚,解放头脑;通过科技教育、劳动教育开展,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发展创造力,解放双手;通过实验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让学生会看会观察,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知识,解放眼睛和嘴巴;通过高效课堂建设减负增效、作业优化设计减轻学业负担,开展社会实践、研学活动等,解放孩子的时间和和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到社会中去扩大视野,发挥内在创造力。

践行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以他的人格精神为引领,以“四有”好老师为目标,加强师德修养,提升自我素养,促进专业成长,应当成为每位老师的自觉追求和努力方向。

陈怀珍(东莞市轻工业学校教师):

“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一技之长

“爱满天下”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真谛,作为一名中职老师,这句话也成为鞭策和激励我前行的动力。从教25年来,我一直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理念,这就是我对“爱满天下”的理解:不放弃、不抛弃任何一位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铺路搭桥,培养他们的一技之长让他们拥抱广阔的未来。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践行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理念,通过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中创、创中学。

王怀曼(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部教师):

践行“活的教育”,与学生共成长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活的教育”,他说:我们教育儿童,第一步就要承认儿童是活的,要按照儿童的心理进行。在日常教育教学中,面对身心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我也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要充分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与潜在需求。比如,为了挖掘学生兴趣,我给学生上职业启蒙的主题班会课,帮助他们了解职业分类,畅谈未来,根据自已的职业兴趣去努力学习、追寻理想。

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其实是为我们广大教师立下一个远大目标,要有朝着教育家精神去追求、去努力的冲劲。作为新时代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看见学生、走进学生、读懂学生,我将与学生共成长。

【统筹】王慧

【采写】黄婷

【视频/图片】孙俊杰 冯文美

【设计】袁永平

编辑 冯文美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