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创新之路!”这些广东科技元素很亮眼

广东科技头条
+订阅

10月18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其中包括“推动科技创新”。

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创新”始终是各方聚焦的高频词汇。中国与共建国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合作,共同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从建设联合实验室到搭建各类合作平台,从打造产业转移基地到推进人才交往交流……十年间,广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同样日益紧密、多元。

在这条“创新之路”上,有哪些亮眼的广东科技元素?

已获批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明确提出,未来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

“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由科技部批准建设,参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国家对外科技合作创新最高级别平台。

这样的联合实验室,截至2022年底广东已获批了4家,分别是“中国-乌克兰材料连接与先进制造”“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中国-东盟海水养殖技术”“中国-新西兰生物医药与健康”,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靠前。

以中国-斯里兰卡热带海洋环境联合实验室为例,它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支撑建设,实验室开发的“斯里兰卡周边海域海洋气象预报系统”成功用于当地防灾减灾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斯里兰卡“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签约。

在今年举办的第八届中国-斯里兰卡“海洋可持续发展”联合研讨会上,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与斯里兰卡卢胡纳大学签约。

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介绍,2021年5月,一艘货轮途经斯里兰卡时突然起火爆炸。联合实验室的海洋环境预测预报系统发挥了关键作用,帮助评估、预测了污染物塑料、碎片和化学品可能扩散的程度。此外,中斯共建的海洋环境观测站点协作实时监测,为该次事件的海洋环境模式预报提供了重要的实时观测数据。

除了联合实验室外,广东省内各地市与高校院所也建立了一批“一带一路”科技合作平台:

广州市设立有中新国际联合研究院、广州中以生物产业孵化基地;

深圳市设立有华大基因全球创新中心;

广东省科学院则设立有中国-东盟水土保持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说,当前广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涉及领域越来越宽。

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领域专题支持省内各创新主体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项目共160余项,其中包括与巴基斯坦在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共建人工智能卓越中心,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等领域开展合作等。

创新成果在“一带一路”落地转化

10月12日,中国-葡语系国家科技交流合作中心实体场地启用仪式在珠海横琴启动,广东再添一个新的对外科技合作平台。

4个月前,另一个“国字号”平台——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下称“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在东莞揭牌启动,这是科技部批复同意建设的国内唯一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的国家级跨国技术转移机构。

今年6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东莞揭牌启动。

今年6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在东莞揭牌启动。

重大合作平台的连续落地,为广东强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

以中拉技术转移中心为例,它重点面向巴西、阿根廷、哥伦比亚等建设国际技术转移网络,将通过组织企业对接交流洽谈、技术培训、先进技术示范等,进一步促进创新成果落地见效。

“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中国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的重要伙伴。中拉技术转移中心将进一步为中拉整体合作增添新的内涵。”在揭牌启动仪式上,科技部副部长张广军说。

广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不少已经开花结果。

落地在中白工业园的中白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由广东省科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共建,双方借此积极推动白俄罗斯科技成果到中国落地转化。

目前,中心正在推动落实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4项,部分项目双方已达成协议将成立合资公司,在中国进行产业化。2022年,双方还联合申报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获立项5项。

广东还培育了广东独联体国际科技合作联盟,建立了独联体国家科技资源数据库,收录独联体技术项目成果5547项,研究机构876家,有力推动广东省与独联体国家的技术转移工作。

打造高级别的科学盛会

国际科技合作离不开高水平、高层次人才交流。

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提出,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支持各国青年科学家来华短期工作等。

在广东,今年5月举办的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首次设立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

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会场。

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专门设立的这一分论坛上,国内外的科学家们围绕共建“一带一路”,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多个层次和维度展开研讨。

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合作、聚焦绿色发展和包容发展,加强在气候、生态环境、生物技术、数字和人才等方面合作……会上,科学家们达成广泛的共识。

依托大湾区科学论坛等高层次的交流对话平台,广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乃至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交流合作更加紧密。

事实上,大湾区科学论坛从创办时起,便带有“一带一路”的“基因”。

2021年,大湾区科学论坛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发起、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办。ANSO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下首个国际科学组织,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目前已有67家正式成员,覆盖欧洲、亚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的48个国家和地区。

10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主席白春礼在《科技创新与合作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署名文章中,还专门提到大湾区科学论坛,并指出“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对于支撑‘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省科技厅也表示,将继续积极举办好大湾区科学论坛等全球知名高端科技交流活动,推动人才交流,进一步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交流合作。

南方+记者 卞德龙 钟哲

编辑 张鹏
校对 蒙骏鸿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