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栋楼、那声钟、那次选择,“深圳速度”的故事这样写就
对上个世纪80年代,你有什么样的记忆?
那时,
央视举办了首届春晚;
电视剧《西游记》播出;
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进一步扩大;
……
而在广东,还有这样一段关于改革、关于创新的深刻记忆:
1984年4月,深圳国贸大厦主楼封顶,建设速度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纪录,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
几十年来,深圳从一个渔村小镇,蝶变为国际化大都市。“深圳速度”的背后,浓缩了广东改革开放的重大发展成就。
在改革开放45周年之际,由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承办的“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二场来到深圳。
在现场,中建钢构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陆建新、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一任副总经理禹国刚、深圳湾实验室党委书记胡晓军,将深情讲述自己与“深圳速度”相关的故事。
——这里,是“深圳速度”的起点
1982年,18岁的陆建新坐上绿皮车出发前往深圳。在建设工地旁边的一栋楼上,他看到了一幅标语: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话抚平了他初到深圳的失落,也让他在国贸大厦的建设中更有干劲,与团队一举创下了“三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
——深交所开市第一钟,这样敲响
尽管已过去快33年,但1990年12月1日,这一天的情形禹国刚脑海里仍无比清晰。那天上午9点整,在深圳市罗湖区红岭路的深圳证券交易所大厅门口,深交所开业敲钟的绳子被拽动。那一刻,禹国刚忍不住流下热泪。新中国第一家按照国际惯例规范化集中交易的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跑出创新加速度,实验室有3条秘诀
虽然来到深圳才三年,胡晓军感觉自己早已融入了这里的生活。深圳湾实验室成立短短四年,已在多个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突破性进展,胡晓军认为关键是国际化的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自由开放的科研创新土壤和完善的“科研无忧”人才保障机制。而深圳敢为人先的精神,助力同样没有历史包袱的深圳湾实验室,在科技增量上跑出了加速度。
10月20日,“穿梭45·身边故事会”活动第二场视频直录将在南方+客户端播出,点击预约>>>
听普通人讲身边事,传承发扬改革创新的勇气和精神。
现场直击,敬请期待!
【文字/脚本】南方+记者 尚黎阳 陈子阳 卢轶
【海报】甘展平 刘子葵
【视频】姚佳烁 朱洪波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