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好,百病少;好脾胃,食疗养。自然的产物是最适合脾胃的“补品”,草木虫鱼,瓜果菜蔬,无分贵贱,皆可成为有益于脾胃的“本草”。善用生活中唾手可得的材料,活学活用,当自己的“调养师”。
医学指导: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广东省中医院岭南补土学术流派学术带头人卢传坚教授
来到广东的外地游客,常会发现本地糖水店里摆着一盅盅黑乎乎的甜品,而且每个进门的熟客都会冲着它点一份。再一看菜单,这种甜品还是店里的“招牌”,有个特别的名字叫“龟苓膏”。
要问起龟苓膏的配方,如果是店里现熬现做的,几乎每家店都有自己独到的“秘方”,内含十几甚至数十味中药。不同配方的药物种类可能各有特色,但名字里的“龟板”和“土茯苓”是必不可少的两位“主角”。很多人会误以为龟苓膏里的“苓”指的是茯苓,毕竟茯苓的名气更大;但作为岭南特色药材,土茯苓可是独领风骚。
利湿解毒
在常年炎热的岭南,龟苓膏以滋阴降火、利湿解毒为主要功效,龟板滋阴,而“利湿”则要归功于土茯苓。土茯苓又名土萆薢,老百姓也喊它“冷饭团”,切片后可以用于“煲汤”。
据《本草纲目》记载,土茯苓味甘淡而性平,有健脾胃、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特别适用于受湿而致的关节病和皮肤病。尤在古代,花柳梅毒一类的传染性皮肤病尚没有特效药,只能勉强用些水银、轻粉之类的药物“以毒攻毒”,这类药物药性燥烈,消耗了大量阴分,常导致皮肤创面难以愈合。
后来,医生们发现土茯苓是味好药,利湿解毒的功效突出,足量使用后便可治疗这类皮肤病,且又药性柔和不伤阴分,久治难愈的人也能用,于是便流传开来。
经典搭配
而土茯苓配龟本就是民间流传已久的“经典搭配”,当地有道汤叫“土茯苓煲草龟”,是夏季的家常汤水,它可能便是龟苓膏配方最早期的“灵感来源”。南方多见“阴虚火旺”的情况,高温汗出会伤阴,继而又导致“上火”。再加上夏季里雨季缠绵,时不时便来一阵“开水雨”,湿热也重。
既要滋阴降火,又要利湿清热,因此龟苓膏里选用了土茯苓。它和其他清热利湿药不同,本就是药食两用的本草,利湿不伤阴,一点也不影响龟板等滋阴药的“发挥”,特别适合在岭南使用。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