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百千万!他用三年打造乡村学校多元化教育特色

化州教育
+订阅

初秋的风带着昨夜花草的浅香,滋润着每一个早起的身影,将新的一天悄悄开启。清晨,走近那务镇章道小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学校门前的热闹:一群群戴着红领巾的孩子在忙碌着,有的浇水,有的拔草,有的聚在一起边观察边讨论……原来,那是孩子们在劳动基地进行活动,脏脏的小手和欢快的笑脸,是劳动的见证。走进校园,文化长廊的丰富多样让人耳目一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章道小学的变化,得益于黄立邦校长的努力。为进一步推行“五育并举,多元赋能”的教育理念,他围绕深入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作用,深入组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创造多元化教育新局面,让多元化教育课程成为化州市中小学的特色教育。

初心:唤醒生命的本色

教育是发现、唤醒和激活生命潜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教育也存在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体质越来越差?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抗压能力不足?为什么现在很多学生只会背作文、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根本没有创新能力?学生在家只沉迷于电子产品,不会分担家庭劳动、不懂感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黄立邦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2020年,黄立邦调到那务镇南子地小学担任校长,开启了他初期的改革教育探索之路。他决定以劳动教育为突破口,兼容其他科目进行多元化教育。他认为,从远古“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的歌咏,到近世“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信条,再到新时代“大国工匠”的精神,劳动从古至今备受讴歌和尊敬,他看中了劳动教育可以带动其他元素的发展,让学生的精力和天性得到正确的释放,在各种课程体验过程中得到快乐,也能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更有方向、更有活力、更有创造力、身心也能更健康!这,就是他开展多元化教育的初心。

模式一:让学生成为劳动教育的主人

万事开头难。劳动教育,实则非常必要,人的一生与劳动息息相关,爱劳动的教育才会更温暖。但是,现代家庭的孩子大多不爱劳动,除了学习,其他事情都由家长代劳。黄立邦先在学校组织开展普通的劳动教育活动,布置学生回家完成简单的家务活,让孩子从什么都不干,转变为热爱劳动。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根据文件要求,黄立邦逐步建立劳动教育机制,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化。2020秋学期,他制定方案,组织学校举行“秋收文化”活动,全校师生开展收割稻谷活动,并在收割完稻谷之后在稻田边进行野炊,学生们全程自己动手收割、煮饭、炒菜,活动结束之后布置学生写劳动日记。从那时候开始,学校初步确立了每学期一主题的劳动教育系列活动,每次活动都有不同的小主题。至此,多元化教育打开了新的页面。

模式二:融入其他元素,开展多元化课程教育

2022年1月4日,对化州市那务镇南子地小学的师生来说,是新的一年最大的盛事。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资源,黄立邦邀请化州市文广旅体局、化州市图书馆和化州市象棋协会走进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让好书伴我成长”和“传统体育进校园,象棋文化代代传”活动。当书香车开进校园,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和喜欢,他们围着书香车津津有味地阅读,直到活动结束也舍不得离开。同时,化州市图书馆为学校捐赠了300余册图书,100册期刊,旨在鼓励孩子们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捐赠图书活动结束后,化州市文广旅游局和化州市象棋协会给孩子们带来了生动有趣的象棋课程。此次“关爱留守儿童,让好书伴我成长”和“传统体育进校园,象棋文化代代传”活动意义深远,既可以帮助山区学校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使留守儿童也能亲近更多的图书,增加课外阅读;同时又让孩子们对象棋产生了浓厚的喜爱,增加课外兴趣的培养;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党和社会的关爱和温暖,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热爱读书,热爱生活!

模式三:结合家校联动,共育学生成长

为更好地构建家校教育共同体,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和教育合力,黄立邦以多元课堂教育为契机,积极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班级,让家长陪伴、辅助、并见证孩子的成长,双向奔赴,共育花开。2022年春学期,化州市那务镇南子地小学在学校体育场的旁边选择了一块田地成立“劳动教育基地”,确立长期开展“在自然里徜徉,在播种中成长”大型系列劳动实践研学课程的规划,并选择“花生文化”作为本学期的校本研学课题。经过开垦、播种、护苗等过程,学校终于从五月份开始迎来了收获。于是,学校就这次劳动教育成果策划了4次比较有意义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一是在五月份,全校师生共享劳动成果(学生自己动手做凉拌黄瓜);二是在“六一儿童节”这天,学校邀请家长和我们一起共享玉米与黄瓜的成果;三是在六月份,学校搞了一次劳动教育成果展,把学生的劳动作文、书法作品和劳动手工制作做成一个劳动展览室;四是在期末考试之后,邀请学生家长来学校,与学生一起拔花生、煮花生、尝花生、说花生,同时融入红色基因传统文化教育!

模式四:完善机制,让多元课堂回归教育本质

一草一木皆课本,田野自然亦课堂。2022年9月,因工作需要,黄立邦调到那务镇章道小学任职。为了继续深化多元课堂教育,他来到新环境的第一时间就组织全校师生在学校旁边开垦了一块荒地,成立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此带动其他课程的发展。有了前两年的探索,黄立邦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他针对不同学段的身心特点与育人目标,形成以“启蒙—习惯—技能—创造”为目标,以“前置学习——问题提出——思考探究——现场体验——问题验证”为实施线路图的序列化多元化教育实践课程和不同深度的自然探究课程。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材,为了让孩子们走进自然、对话土地,探知自然生物的秘密,在探索自然中收获技能。为此,章道小学逐步完善多元课程教育机制,每个月设定一个主题“文化节”,每个月的每个星期设定一个主题开展活动。今年3月,学校设定“学雷锋品格月”,结合学雷锋日、植树节等时间节点,开展以基本国情、气候变化、节能低碳、奉献爱心、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主题和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勤俭节约、拒绝浪费的节能减排降碳理念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友爱的良好品质。4月,学校建立了书画活动室,并设定“文化艺术月”,定期举行书法比赛、写生比赛、手工比赛、科技创作大赛等等;5月,策划“劳动技能月”为主题开展“歌唱祖国,歌唱劳动”歌唱比赛、劳动美食节、社会实践活动、家校联动、感恩活动等。6月,举行“文明礼仪月”,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礼仪教育活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阅古今读未来活动等。其中,感恩活动是他们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的一个亮点:“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上个学期,东莞市莞城阳光中心小学五年级的五位同学,在他们家长的组织下为章道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那务镇章道村委会的乡贤给学校捐赠了一批学生课桌。于是,学校围绕这些来之不易的资源,策划组织学生在“文化节”期间开展“感恩活动”。一是举办“感恩有你”主题校会,二是组织学生动手开垦、种植、腌晒的黄瓜干分别寄给他们。这样的活动很有价值,特别有教育意义!

成效:让教育成为一道光

三年来,黄立邦组织开展的多元化课程教育,大大增强了学生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也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一是让学生们的眼里有了光,两所学校的学习氛围变得更浓厚、校园的秩序变得更有序、学校的管理工作也变得更容易了。二是有利于开展家校联动工作,通过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活动,家长们对学校的工作越来越认可,越来越配合学校开展家校共育之道!三是各类成绩喜人:2020年至今,学校开展的多元化课程教育活动多次被省市级主流媒体报道;学校老师的多元化课程教育论文和课例都多次获得茂名市奖励;2022年5月,那务镇南子地小学被评为茂名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学校;2023年3月,学校的劳动课题通过化州市教育局审批,已立项成为市级的德育课题;9月21日,黄立邦作为化州市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特色学校代表在2023年化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会上作经验介绍。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学习从来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的统一。黄立邦一直坚守学校多元化教育的课程价值,充分整合劳动、地方文化等资源,不断打造多元化教育特色,创新多元化教育新样态,引导孩子们在五育并举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养,培养他们成为追光者,拥有穿越风雨冲破未知的力量,成为光,照耀别人!未来,他将继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打造“家庭—社会—学校”一体化教育,将多元化教育完善化、日常化、长效化。

(化州市教育局德育股供稿  黄广文  吴春丽)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