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稻浪翻腾,谷粒飘香。进入晚稻成熟季,电白各地稻田里,随处可见串串饱满稻穗压弯稻秆。10月16日,在霞洞镇石顶村,金黄的稻田里,农户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稻谷,收割机轰鸣着穿梭在田间,一派丰收的景象。
一些早播种的水稻成熟度很高,已经进入收割季。
当前正处于秋收冬种的关键节点。10月10日,茂名市秋粮和冬种生产现场会暨农作物重大病虫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在电白召开,下好秋收冬种生产先手棋。记者从电白区农业农村局获悉,当地积极谋划布局,一手紧抓晚稻收割,一手部署推进冬种,坚持秋收冬种两不误,确保全年粮食生产目标实现,促进大宗农产品稳产保供。
今年电白区预计秋收粮食面积36.4万亩,产量达14.5万吨。目前,约35万亩晚稻已普遍进入灌浆成熟期,一些早播种的稻田已陆续收割,晚的预估再过十几天也可开镰收割,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此外,今年电白区冬种计划面积共计32.5万亩,目前相应计划指标已下达到各镇(街道)有序安排种育生产事宜。
抢抓进度
紧抓晚稻收割 部署推进冬种
金秋时节,在电白区小良镇那庄村,数千亩的高标准农田里,放眼望去是泛黄的水稻。微风吹过,田间泛起层层稻浪,饱满的稻穗低头摇曳。
丰收的希望,在黄岭镇山蕉窝村的红薯田里也处处可见。踏入山蕉窝村的红薯田中,用手拨开云遮雾罩般的藤蔓,一些红薯隐约已经要挣脱泥土的束缚,从裂出的泥土缝隙中,透出肥硕的身影来。经历了几个月的生长,由无形到有形,由小变大,它们已经迫不及待要崭露头角了。
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种植股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以来,电白区坚决守好群众“米袋子”“菜篮子”,千方百计保障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多措并举下,目前全区35万亩晚稻整体长势良好丰收在望,预计秋收粮食面积36.4万亩,产量达14.5万吨。
一些早播种的水稻成熟度很高,已经进入收割季。
一手紧抓晚稻收割,一手部署推进冬种。电白区坚持秋收冬种两不误,有序推进冬种工作。
“今年冬种蔬菜面积约24.1万亩,冬种粮食面积约7.5万亩,另外还有约0.9万亩的一些其他作物。”据介绍,今年电白区冬种计划面积共计32.5万亩,目前已经把相应的计划指标下达到各镇(街道),并及时跟进指导各地根据各自地域特点、种植习惯等因素合理安排生产,“宜菜则菜、宜粮则粮、宜果则果”,抓好特色农作物和优势示范点种植管理。其中,针对受台风“海葵”影响严重的地区,相关部门还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当地及时把绝收的田块改种其他作物,加快推动复种复产进度,力保全年生产任务完成。
农户给冬种的土地覆膜。
电白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13日,电白全区已冬种育秧育苗面积3.4万多亩,其中蔬菜(含圣女果)面积2.6万亩,番薯、玉米、毛豆等粮食面积0.8万多亩。改补种因灾减损晚造粮食面积0.49万亩,100%完成市下达的改补种任务。
因地制宜
一村一特色 一镇一优势
10月初,走进林头镇槟榔村的千禧圣女果育苗基地,工人们正在给圣女果植株进行修剪、打理。基地里,一簇簇的圣女果幼苗整齐排列,长势喜人。这个占地近20亩的育苗基地,主产千禧圣女果、辣椒、茄瓜等农产品。“圣女果一般从秋季开始种植,初冬即可摘果,采摘期可持续到第二年春季,有很好的经济效益。”果农说,目前千禧圣女果育苗价格为每株1.5元左右,主销电白本地。
圣女果是电白的名优土特产。近年来,电白区通过推广集约化育苗、建设标准化育苗基地等,通过自繁自育产业链,助推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目前,电白区种植圣女果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达120多家,种植面积约5万亩,产量约25万吨。圣女果种植主要集中在旦场、麻岗、岭门、马踏、霞洞、林头、观珠等地。
农户在分拣圣女果。
圣女果在各镇推广栽种的同时,林头镇的朝天椒也长势喜人。近年来,林头镇的农户瞄准火热的市场,纷纷种植朝天椒。9月初是朝天椒栽植的黄金时期。如今经过一个月的田间管护,许多红彤彤的朝天椒在翠绿的藤叶间若隐若现。
“旦场、麻岗、树仔、岭门等沿海片重点发展圣女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马踏、沙琅、望夫等山区片重点发展毛豆、玉米、番薯等粮食作物种植,林头、霞洞、坡心等平原片重点发展茄瓜、青瓜、辣椒、四季豆等蔬菜种植。”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种植股相关负责人介绍,电白地域广阔,气候暖和,素有“天然大棚”之称,冬种历史悠久,冬种作物品种尤其是蔬菜种类丰富。为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电白区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利用季节差、区位差,形成错位发展、错峰供应优势,大力打造“一村一特色、一镇一优势”的产业发展格局。
其中,通过“双季稻+”轮作的方式,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稻—稻—菜”三熟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冬种蔬果,既保障粮食安全,确保蔬菜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又增加农户收入。
多级联动
传授农技到人到田 破解生产难点
金秋时节,位于林头镇文车村的丝苗米产业园里,稻田阡陌纵横,稻穗大多已经泛黄,稗草和千金子却很少见,也鲜见病虫害。在明媚阳光的照耀下,粒粒饱满的稻穗越发耀眼,让成片的稻田闪烁出金光。
“这些水稻已经处于灌浆期,得益于专业的病虫防控,目前长势不错。”农户喜悦的话语中,一茬茬的水稻随风飘荡,颇让人心情愉悦。
病虫害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重要因素。电白把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作为落实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以政府为主导,区、镇、村上下联动,协同推进,尤其是依靠社会化服务组织,因户因田施策,科学药物配方,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稳定的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机制。
数据显示,电白今年多方筹集资金367万元,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16.5万亩。“根据地貌、水稻品种等条件的不同,通过专业飞防队伍,坚持相对集中连片推进实施,实施专业飞防作业,力求以最小的防治成本,来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
大型农机在田里作业,抢抓冬种时机。
近年来,电白农业社会化托管服务组织发展迅速,现有各类农业托管组织20多家,拥有一批专业的飞防队伍和飞防装备。其中,大衙供销社农业托管服务中心刚刚承担了茂名市2023年中央财政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项目,实施水稻病虫统防统治面积67446亩次,防治范围包括马踏、岭门、旦场等10多个乡镇,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工作成效有目共睹。
此外,为促进稳产保供,电白区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还积极做好政策指导、信息引导、种苗供应、典型示范、技术培训等工作,协调好冬种生产用水、用电等需求,组织农技员深入生产一线,引导种植户合理安排生产,把优质高产规范栽培技术传授到户到人到田,及时破解生产过程中遇到的“痛点”“堵点”和“难点”。
延链补链
构建冬种农作物全产业链
“马踏镇天然富硒富锗富钼土地资源丰富,预计富硒土地面积达到74.25平方千米,占全镇面积的47.38%,在北部低山丘陵区以及中部石古湾、黄羌村等地连片分布。”2022年底,在帮扶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帮助下,马踏镇查明了富硒土壤分布范围、农作物富硒的基本情况。当年12月,石古湾村土壤经过检验,获得由广东省科协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科技成果转化联合体、广东省地质学会联合颁发的天然富硒土地认定证书。这是茂名地区首个获得省级认证的天然富硒地块,为马踏镇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打造富硒特色品牌农业奠定了基础。
据村干部介绍,石古湾村立足富硒资源禀赋,目前已引导成立了8家合作社,流转土地近2000亩,初步建成“富硒水稻种植基地”“富硒”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基地和“退桉改香”种植示范基地。
位于马踏镇的农业生产托管示范基地。张鹏飞 摄
“农业生产要重点补齐仓储保鲜、物流运输、市场品牌等产业短板。”据介绍,电白集中政策、资金、技术等资源要素投入,打通田头“最先一公里”和市场“最后一公里”障碍,构建自田头前端至市场终端的全产业链,确保农产品种得出来、卖得出去、卖得起价、形成品牌。在此指引下,冬种工作涌现了一些亮点。
其中,马踏镇通过推动土地流转、撂荒地复耕复种等方式,鼓励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承包冬闲田连片规模种植毛豆0.5万亩以上,产品外销至江苏、浙江等地,形成了完整的冬种毛豆产业链,成为当地冬种粮食产业发展的亮点。
经过多年延链补链强链,冬种圣女果产业不断壮大,已成功培育以圣女果为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多家,建设圣女果专业村5条,种植规模超8万亩,产业辐射影响力不断增强,吸引不少外地客商前来收购,年产值超20亿元,成为广东省交易最活跃、产业聚集度最集中的圣女果产业基地之一。
南方+记者 邓建青
通讯员 蔡玉祺 郑仙斯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