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羊城,盛会开启
第134届广交会
在广州琶洲会展中心
如火如荼地进行
全球采购商、参展商
在此聚集!
在广交会进口展区,来自埃及的家电企业AKAI,他们为本届广交会带来了微波炉、冰箱等产品。为了记录这次广交会之旅,AKAI在其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多个与商户洽谈场景的帖子,该公司还将广交会形容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展会”。
本届广交会有多火爆?10月17日是第134届广交会开幕第三天。截至目前,来自200多个国家和地区8.7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比第133届同期大幅增长。
人流如织、商流如潮,广交会上部分展位还出现了“一座难求”的情况……作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广交会盛况展现出中外贸易合作的持续升温。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
参展企业占比60%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4.32万亿元,同比增长3.1%,占进出口总值的46.5%。
广交会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注脚。本届广交会开展首日,来自201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万名境外采购商到会,比上届大幅增长,这其中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采购商增长幅度最大。据介绍,本届广交会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企业占比60%。
十年来,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规模由2013年的10.11万亿元攀升到2022年的18.95万亿元,累计增长87.4%,年均增速达到7%。
新兴市场
成外贸企业“新战场”
“我来广交会好多次了,几乎每年都来,我发现本届广交会的境外采购商明显比春季要多。希望能多增加点销量,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的。”浙江贝力得机电股份有限公司销售经理刘向前表示。
与此同时,多位参展商亦表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市场,已经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市场之一。
在主营工具品类的广交会B区展馆,名为total tools的工具产品展位以整齐划一的、抢眼的蓝绿色设计吸引了不少境外采购商的驻足围观。“昨天展位的人流量更大,很多前来咨询的客户都挤到展位外了,一天下来(客户)估计有上百位。”展位负责人李畅表示,今年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有明显增加,是拓展市场的好时机。
李畅表示,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作为主打市场,吸引客户的主要途径则是走性价比和专业路线。他称,“凭借中国的生产优势,我们的产品价格是很多国际大品牌产品的20%—30%。与此同时,我们主打专业性用途,比如欧美国家的同类型工具主要是家用,而我们的产品则是专门提供给发展中国家的专业工人。”
走进中国、走向全球
在进口展区里,来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人们眼球:埃及的冰箱、空调等家电产品;希腊的燃气灶、炭炉等各式厨具;马来西亚的润滑剂和机油……
作为广交会的老朋友,来自马来西亚的参展商刘建壮已经是第二十次参加广交会。他表示,这些年来,广交会为他们维持和拓展全球客户关系网络作出了莫大贡献。“我们的商品销往全球70多个国家,要去这么多个国家逐一交流很麻烦。所以我们会在广交会期间,和新老客户集中见面。”
来自希腊的Camper Gaz是一家小型燃气器具和储气罐制造企业,展位现场工作人员表示,这已经是她第十次参加广交会。在她看来,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公司非常希望通过广交会结识中国的商业合作伙伴。
今年,我国自拉美、东盟、欧盟进口均已连续两个季度环比增长,三季度环比增速分别为8.5%、6.3%和2.6%。
参展三天,Camper Gaz接待了多个来自全球各地的采购商,收获颇丰。“我们已经签下了多个意向订单,客户分别来自非洲、欧洲、中东等区域的国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来自土耳其的参展商Ugur Ericek表示,“我从2009年就开始参加广交会,至今参加次数已经超过20次。”彼时是广交会开幕首日,Ugur Ericek乐观地表示,“我们的展位今天已经迎接了许多客人,他们来自欧洲、阿拉伯国家等,全世界各地都有。他们都对我们的产品很感兴趣,相信很快会有成交。”
现场火热,“中国制造”琳琅满目,让来自巴西的年轻采购商苏琳看花了眼。她是巴西一家船舶舷外零件企业的财务负责人,这次与同事们一起来到广交会,希望在中国寻找更多轴承、齿轮等船用零配件方面的新供应商。
苏琳对“中国第一展”的影响力早有耳闻,第一时间加入了巴西贸易团前来参会。该团有30余人,均是来自巴西的企业负责人。
苏琳非常希望在广交会上找到具有价格竞争力的中国产品,为公司创造更大的利润空间。逛了两天,苏琳与不少中国参展商交换了联系方式,约定之后线上线下多方交流,了解更多产品细节。接下来几天,她还计划到广州塔等景点游览。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伴随着中国与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深化,正有越来越多的境外企业瞄准了中国市场,以及借由中国进行全球布局。
对于他们而言,广交会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全球贸易的买卖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了解中国的窗口,以及相互学习的重要场所。
来源 | 21世纪经济报道、央视新闻、新华社、GDToday、南方+客户端、触电新闻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