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举行,评委解读茅奖作品《主角》

南方+ 记者

近日,由广州市社科联主办的“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第168期在广州学而优书店举办,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茅盾文学奖评委张丽军作为嘉宾,为现场读者们解读第十届茅盾文学奖作品《主角》。本场讲座也是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的文化活动之一。

作为茅盾文学奖评委,2019年在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评审中,张丽军为陕西作家陈彦创作的长篇小说《主角》投了票,在他看来,一个作品好不好,能否被读者接受,是一个很漫长的检验过程。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经典化的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在专业性和政府推动下,它让作品能够被尽可能多的读者认识和接受。

在中国文坛上,陕西作家群是一支特殊的力量,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都用文学作品书写、关照黄土地上的悲喜人生。陈彦接续陕西文脉,为陕西乃至中国当代文学增光添彩。

陈彦的作品《主角》是一部动人心魄的命运之书。主人公忆秦娥因缘际会进入剧团,历经传统戏曲由盛转衰,人生大起大落。书中全景式呈现了这位秦腔名伶近半个世纪人生的兴衰际遇、起废沉浮,尤其是她与秦腔及大历史的起起落落之间的复杂关联。忆秦娥从放羊娃到烧火丫头再到配角主角,其命运的多个转折始终和戏紧密相连。“人生最大的挑战往往来源于自我,忆秦娥无论顺境、逆境,从来没有放弃过对戏本身的热爱、执着和追寻。”而她对人生、对世界、对历史、对文化的理解,也是一个不断成长、深化的过程,对此,张丽军直言,“我个人认为陈彦对忆秦娥的描写是不够丰富的,而这也恰恰是人物真实性的体现。这是一个有局限有缺点不完美的人,她就像我们身边的人一样,努力地生活着,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把苦难、不幸当成是人生的考验,从中去理解生命,理解世界,理解人生。”

一部优秀的小说不仅是主角精彩,配角也需要相当出彩。小说中,胡三元、米兰、胡彩香、单团长等各色人等于转型时代的命运遭际无不穷形尽相、跃然纸上,既发人深省,亦教人叹惋。可以说,这部小说,不仅仅塑造了一个人的心灵史,更是一代人的命运故事,而他们的命运与秦腔的兴衰又有着深厚的关联,其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时代的风云变迁。

“《主角》的一大特点是其浓厚的陕西文化气息,小说中有大量对秦腔和当地文化习俗的描写,尤其是对秦腔的动作描写、场景设计、台词呈现等,极大地丰富了小说语言。”张丽军认为,普通民众与中国的地方戏曲、地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传统之间有着深厚的生命关联,地方戏剧的重要价值之一就是人们的情感表达与精神抚慰。“其作品中对小人物与大时代关系的认知与辨识,与秦腔这门古老艺术所教化的思维与认识事物的方式有深刻关系”。

据悉,“开卷广州”阅读活动是广州市社科联打造的人文社科普及品牌,自2015年推出以来,始终坚持邀请名家名人解读文学经典。第十五届广州学术季期间,“开卷广州”将聚焦茅盾文学奖推出十场讲座,邀请作家、学者围绕茅盾文学奖不同时期的获奖佳作展开分享,引领广大市民群众在开阔的阅读体验中,感悟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史。

南方+记者 王一晴

通讯员 李晓雯 林芸

编辑 张晓晨
校对 刘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