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存在困惑:一篇很好的科研论文,为什么不能产业化。事实上,一个技术是需要有若干甚至几百个技术点形成,一个产品则是由若干个技术形成,因此一项技术创新离产品还差很远。
所以靠一位科学家在某个技术上的突破实现产业化,成功率是极低的。科技成果转化并不容易,一项大学中诞生的科研成果或技术拿到市场上转化,需要弥补很多其他技术点,需要几百次迭代才可以大规模使用。
因此,更重要是人的转化,要找到对的人,而且是掌握技术的人,他就可以带着技术走入市场,可以把缺的技术点补上,通过几百次迭代,让技术变成真正广泛的产品。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是两条路径。
一是产学研结合,企业有需求,科研人做出符合需求的东西。最理想的层面是这个企业已经站在华山之巅了,已经走进无人区,需要顶尖的大学帮他探索未知的知识,帮他找路,这是最理想的状况。更次一点就是提供一个成熟点的技术,再次一点就是希望直接提供一个成熟的产品。
一个更有效的路径是掌握技术的人去开公司,从香港科技大学来看,虽然我们给很多企业提供关键技术,但是最关键的是优秀企业产品被全世界使用了,真正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
那么谁是真正创新的主力军?是年轻的博士们;真正掌握技术的是谁?真正能动手做技术的人是谁?也是年轻的博士们。年轻的博士们有冲劲、善于学习、动手能力强,敢于“All In”,但没有资源和舞台。
因此,产学研创新创业最理想的状态是年轻的博士站在前面,有初创公司,面向市场迭代产品,他们的老师站在后面,成为其背后的技术支撑。港科大诞生的了不起公司中,很多都是学生站前面,老师站背后。
如何帮助这些年轻人?我们已有一个明确思路。
首先需要为他们提供启动经费,并给他一个平台。依托这个平台为他们省了很多时间精力,还可以取得额外的资源。其次还需要打造开放实验室,降低高科技创业的门槛,实验设备往往都是上千万级别,小团队很难用得起。此外,我们需要找到真正懂企业的人去帮助他们,投早投小,帮助他们的项目启动。
目前,南沙已在科技创新上投入了相当多的资源,在我看来,也应该适当多投入一些资源在掌握技术、想在南沙长期发展的初创团队上,让他们依托目前科创平台去做进一步的研发,不断迭代产品,帮助企业成长起来,形成良好的正循环。
作者系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 高民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