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主要有北京、上海和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南沙科学城则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发展重点承载区作为自身战略定位。
如何才能成为国际科创中心?可以从其他国家国际科创中心的成功经验切入。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存在于德国、瑞士、奥地利、北欧和日本,以德国巴登—符腾堡州为代表,称为网络化科技创新中心;一类存在于美国、英国,以美国加州硅谷为代表,称为创业型科技创新中心。
网络化科技创新中心产业创新发展水平高,是国际上相关产业最优质最高档产品的集中产出地。创业型科技创新中心产业科技创新能力极强,在全球不断率先开发生产能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世界级新产品。
总的来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最核心的特征是形成了强大的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成果产出能力,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等各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全球性引领力带动力。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尤其要尽快增强世界级产品的持续开发生产能力。要么能像硅谷那样源源不断开发生产世界级新产品;要么能向巴登—符腾堡州那样持续开发生产世界级优质高档产品。
铸就世界级产品持续开发生产能力,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已经建立了全球最为齐全的工业体系,生产全球最为丰富的工业产品。但我国企业对于世界级优质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世界级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尤其缺乏。因此我们的创新必须铸就世界级产品持续开发生产能力。
历次工业革命得以发生,核心是相关国家开发出了带动性大、渗透性强的世界级新产品。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蒸汽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计算机、互联网等。这些世界级新产品的开发生产,使得它们的主要策源国成为世界强国。
因此,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和世界级产品产出量应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评价指标。
加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不仅要重视增加研发投入、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大量产出专利和论文,更要重视实现科技创新投入和成果的高效转化,尽快能持续批量产出重大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能持续大量开发生产世界级产品。
作者系科技部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仲伟俊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