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乡村治,百姓安。为更好展现横沥以党建引领乡村治理,全力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基层创新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的工作成效,日前,横沥策划推出“一村一特色党建品牌”活动,让党建品牌创建与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文化传承、为民服务等深度融合,开启高质量基层党建工作新局面。
为此,南方+启动“一村一品 犇向和美”专题报道,深入全镇18个村(社区)进行一线走访、调研,以小切口、微视角、新题材,全面展现横沥镇推进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试点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新探索和新进展。敬请垂注。
在以制造业闻名的东莞,车水马龙、工厂林立似乎是一种常态。但在横沥镇山厦村,一个工业城市里的普通乡村,却因五颜六色的屋舍和醉美的田园风光,被称为“彩虹村”。这五彩缤纷的色调,连同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共同筑起了山厦这个美丽乡村和谐、幸福的新图景。
村和美,民增收
行走在整饬一新的村前路上,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农家小院。不远处,便是美丽的山厦公园,在这里,一边可以感受张九龄雕像的书卷气息,一边可以看到清澈池水的波光粼粼。
池塘边,一块块农家田园整洁有序,不时有扛着锄头的村民在打理园子,一股田园乡土风扑面而来。山厦芋、番茄、甘蔗、青菜……这就是村里的小菜园,各类水果蔬菜种植在屋前,村内公园旁、河堤周边的闲置地上。
作为东莞首批特色精品示范村,“小菜园”工程筑起了山厦村的“田园梦”。“我们就想让村民有块地可以种菜,又可以美化环境。”山厦村党建组织员张敏青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村里将荒地变菜园,将危房变菜圃,免费开辟菜园给村民种,目前有超过100户村民有自己的小菜园。
除了小菜园,山厦公园的环境整治和升级也绘就了山厦村的绿色底色。2020年,山厦村启动山厦公园及周边环境升级整治工程,包括:设置防护栏、景观小品、步行道路、贯穿鱼塘的九曲桥、凉亭、新建公园舞台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说起山厦村的美,就不得不说那一间间五颜六色的房子,这是“彩虹村”的由来。
行走在山厦公园的九曲桥上,迎面而来的是一排排如彩虹般绚丽的屋舍,这些老旧房屋经过精心地立面彩绘,焕发出蓬勃的朝气,红、黄、蓝、绿、橙……多种颜色相互交融,宛如美丽的彩虹。正是因为这标志性的画面,山厦村被外界称为“彩虹村”。
“这房子改造前是八十年代的老房子,看起来很旧,给人感觉也比较沉闷。”山厦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张锦容表示,他们总投入83.7万元用彩绘装饰了这些房子后,被网民称作“彩虹村”。
无论是立面彩绘,还是立面改造,都是山厦村建设东莞精品示范村“十个一”工程中的一部分。美丽的彩虹房屋、休闲的山厦公园,每到节假日,山厦村总是会引来游人的青睐,散发出休闲的魅力。
“村变美了,村民也增收了。”张敏青说,以前房子两百元都难租出去,现在租五六百也是供不应求,还带动了不少村民自主创业。
促招商,兴产业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走进美丽的山厦村,白天的“彩虹村”呈现了另一番景象:一边是波光潋滟的湖光风景,一边是错落有致、色彩斑斓的农家小屋,还有美食小摊一溜儿摆开,柠檬茶、烧烤、烤肠、章鱼丸、蛋糕、冰粉……
各类饮品、小吃种类丰富,琳琅满目,空气中弥漫着香喷喷的烟火气,吸引着许多市民朋友前来品尝。人们或一家老少,或呼朋唤友,点上一杯饮料和一些小吃,围坐在小桌前,一边沐着晚风,一边品尝美食,悠然自得,其乐融融。
夜晚的“彩虹村”,热闹起来了,充满了“烟火气”!
舒适的“夜经济”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满足市民多元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力提升城市活力,激发新的消费热情。近年来,横沥的“夜经济”项目持续升温,丰富市民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市场消费。
“彩虹村”的“夜经济”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为了提升四海工业园区商业氛围,吸引周边人气聚集,我们计划打造了山厦村彩虹夜市。”山厦村党总支委员张仲成表示,以村集体自主经营或市场化经营模式,以夜市餐饮、小商品、服饰、娱乐等类别进行招商运作,既满足广大居民需求,同时也为山厦村广大夜市经营者提供优质场地、客户资源,“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0万元”。
“夜经济”只是山厦村产业梦的一部分。2023年,山厦村加快推动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其中就包括红旗路与北环路交界处52亩土地改造。按照初步计划,充分利用村内老旧厂房资源进行升级,我村与政府共同开发共同推动。建成后可增加村集体约48000㎡厂房面积,预计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1000万元。
目前,山厦村正在规划建设一个大型综合市场,大约占地20亩左右。张锦容表示,考虑到周边有多家大型工厂进驻,常住人口日渐增加,且周边没有大型市场,“新市场主要是方便周边群众购物,进一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我们还在筹划一项‘工改工’项目,约有100多亩。”张锦容告诉记者,这个项目涉及的主要是一些旧厂房、铁皮屋等,通过对这些地方进行升级改造,可以承接较为高端的产业,为村集体、村民增收。
重服务,促和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山厦公园张九龄雕像旁,一首《望月怀远》篆刻在石碑上,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书香气息。
张九龄是唐代名相,被誉为“岭南第一人”。他的第十八世孙在宋绍兴年间,自宝安来到东莞横沥山厦开基立村,文脉相承,至今已有800年。为深入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山厦村连续多年举办张九龄诗词品读会,弘扬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共建美好幸福家园。
“读书会吸引了越来越多群众参与,村里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浓,村里考上大学逐年增多。”张锦容表示,除了品读会,村里还定期给举办老人生日会,弘扬孝德文化。同时,还结合村中实际情况,举办露营节、火柴盒音乐会等。
挖掘传统文化、弘扬孝德文化……如此种种,最终都是为了村里的和谐共治。
“比如,在河堤改造过程中,对于征地和树苗补偿等问题,许多村民不理解。”张锦容表示,出现问题就解决问题,走访群众倾听心声,凡事亲自上阵,不断增强大家的凝聚力。尤其在“三清三拆”期间,带领村干部亲力亲为,“村干部带头,脚踏实地做事”,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村干部在用心用情做事,真正为群众服务,从而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山厦变得越来越美丽,村民、村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民尝到了发展的甜头,村民的主动参与意识更强了。
为了更广泛听到群众心声,张锦容和村干部经常去村里走访群众,每周至少三次,通过入户调研,树阴下拉家常等方式,不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
“我们还建立了4个微信群,分别代表村里4个小组。”张锦容表示,村两委干部都是群里成员,他们要及时收集群众反映的问题,能马上解决就马上处理,不能立刻回复则必须最快速度向有关部门反映。
现在,山厦村每季度都会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让广大群众及时知晓村里发展情况,从而广泛汲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如今,村民和村两委干部相处十分融洽,大家都比较信任村干部,这让我们更加愿意为村里付出和服务。”张锦容坦言。
在张锦容看来,“和谐共治、真情服务”这句话十分贴切,不仅加强了党员群众在村务中的参与力度,更搭建起党建引领、全域联动、多元共治的治理体系,推动“彩虹村”阔步向前。
南方+记者 丘想明 刘远忠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