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梁卫民过得一点也不轻松。自打成为广东恩平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警长后,这位那吉镇派出所所长肩上的担子重了不少——警务前移到林区,联合基层林长巡查巡护,做好森林资源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森林防火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严厉打击各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
“森林警长”是恩平市探索“林长+”协作机制的创新举措。自2021年底全面推行林长制以来,江门市林长办及各县(市、区)林长办纷纷开展探索,因地制宜建立多部门共建共管协作机制,创新推出了“科技林长”“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林长+河长”“新会林小青”等举措,以林长制为指挥棒,聚众人之力,打通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实现长效管“绿”。
山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以“林长+”创新工作机制为主要抓手,江门发布了林长制工作要点,并结合绿美生态建设滚动更新了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度重点工作清单,要求深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城乡一体化绿美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等“六大行动”及森林资源监管、防控灾害等工作,明确任务目标与责任单位,全面提升绿美生态建设水平,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侨乡样板。
“林长+河长”工作机制打通森林资源管护“最后一公里”,实现长效管“绿”。图为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 林国强 摄
群众参与
全省率先设林业类志愿服务赛事
10月6日,新会圭峰山脚下,人头攒动,一场“古树名木”保护志愿服务行动正在进行中,每4个亲子家庭组成一个志愿服务团队,结对守护一棵“古树名木”。这些身穿红色马甲的志愿者有一个统一的名字——“新会林小青”,它是新会区林长办今年8月联合团区委、区义工联等部门打造的绿美志愿者服务品牌。
新会区林长办介绍,“林小青”志愿服务活动是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绿美建设的重要探索,其以“共青团+青年志愿者队伍+学生+义工”为主要人群,围绕植树造林、巡林护林、森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古树保护等绿美建设工作开展集中性活动。
“成为‘新会林小青’以来,我们组织开展了无人机巡林行动、徒步巡林行动、古树名木定点保护与科普宣传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凝聚广大青年志愿者爱绿植绿护绿的意识。”陈武钊是“新会林小青”系列志愿服务活动的策划者与参与者。
江门市林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新会林小青”工作机制创新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联动格局,是林长制的延伸和拓展,有效弥补森林资源管护力量的不足。上半年,江门市林长办联合团市委、市义工联等部门于全省率先在志愿服务大赛中设立“森林生态科普和爱绿植绿护绿”创新赛,通过森林生态教育、科普宣传和植绿、护绿等方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绿美侨乡。
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江门市林长办还联合市科技局全省率先印发《江门市科技林长管理实施方案(试行)》,柔性引进服务林业保护发展的科技人才担任“科技林长”,支持其与属地林业科研机构、林业企业、行业组织等开展科研合作,以进一步提高科技助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水平。
在倡导全民爱绿植绿护绿行动中,江门开展了“根在侨乡 绿美广东”共植文明林活动,举办了“江门•发现森林之美”全国摄影大赛、“护林爱鸟 绿美江门”林长制暨爱鸟周宣传、“我为城市添新绿”市花送市民活动、“最美栖息地 遇见你”2023年中华白海豚保护宣传日等系列宣传活动。今年以来,全市共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54场次,参与人数10500人次,植树65930株;建设巾帼林、文明林、劳模工匠林、青年林、亲子林、民企林、侨心林等主题林19个。
江门以“林长+”创新工作机制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侨乡样板。图为台山大隆洞湿地公园。 李驹荣 摄
部门联动
“林长+公检法”形成执法监管合力
在蓬江区荷塘镇吕步村委办公楼后,一棵树龄约465年的古樟树经历了一番“起死回生”。今年5月,蓬江区检察院在履行公益监督职责中,发现这棵古樟树正在被白蚁侵蚀,存在树干中空、分支倾斜等问题,需要马上开展抢救复壮。
“根据《蓬江区关于建立‘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我们马上组织召开听证会,区林长办、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听证员、区财政局等人员赶往现场,商讨制定‘一树一策’防治修复方案。”蓬江区检察院相关工作人员汤健强介绍。聚合了众人之力的抢救复壮,古樟树一改“病态”,重现勃勃生机。
以“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对古树名木等森林资源的巡查管护,除了蓬江区,还有台山市。今年上半年,台山市林长办多次联合台山市人民检察院开展森林违法图斑督查、古树名木“回头看”等工作。台山市林业局副局长梁英扬表示,常态化推进“林长+检察长”工作机制,既提高了森林违法案件的办理效率与打击力度,也为林地、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提供了法治保障,打通林长制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的“最后一公里”。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森林督查工作,江门印发了《2023年森林督查工作方案》《打击毁林毁草专项行动工作方案》,将森林督查工作列入林长制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分片挂点督导事项,强化整改落实。其中2022年森林督查查处整改率为98.5%,提前3个月完成省提出的整改率达到95%的要求。
依托林长制,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由林业部门“小马拉大车”转变为各级各部门“同唱一台戏”,啃下了不少“硬骨头”。在鹤山,“森林警长+志愿警”工作机制让辖区派出所所长担任“森林警长”,让护林员成为“志愿警”,建立起“公安+林业+护林员”立体化指挥、扁平化作战、协作化办案的监管格局,有效打击森林违法犯罪行为。截至9月,鹤山市林业局联合公安机关开展野生动植物联合执法2次,查处放生野生动物30余只,救助野生动物22只。
江门市林长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全面推行林长制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面力量,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各县(市、区)创新探索“林长+”工作机制,不管是蓬江、台山的“林长+检察长”,还是鹤山的“森林警长+志愿警”、开平的“林长+河长+警长”、恩平的“林长+警长”,都打破了以往森林资源保护发展工作主要依靠林业部门“单兵作战”的传统,形成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群策群力的良好局面。
系统治理
“双长制”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
今年5月中旬,开平市林业局联合水利局、公安局、农业农村局等多部门开展了一场大沙河水库库面清理整治专项行动。参与该项行动的有关工作人员介绍,大沙河水库为开平市城乡近50万人提供生活生产用水,同时兼顾着防洪、灌溉等重要功能,专项行动主要围绕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生态目标而展开,打击涉水环境违法行为,清除水环境污染隐患,着力提升大沙河水库管护水平。
在潭江流域、大沙河水库流域,开平市林长办创新探索的“林长+河长+警长”工作机制,推进河长制与林长制共商、共治、共建、共享,开创“双长制”同向发力的生态保护新局面,形成河湖整治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江门市林长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类似大沙河水库这样的河(湖)林相依区域,江门还有很多,下一步将在全市总结推广“林长+河湖长”协作机制,强化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监管合作、信息共享,进一步打击破坏水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行为,促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林业、水利齐抓共管,绿美江门生态监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2022年12月,江门市自然资源局、江门市水利局联合印发了《江门市林业开发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协调联动工作机制》(下称《工作机制》)。《工作机制》旨在发挥多部门合力,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联合联动机制,共推林业开发与水土保持监管协同化、共治化。具体举措包括定期共享年度生态公益林建设、封育保护、自然修复等措施数据,规划备案“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联合指导做好林木采伐防止水土流失等。
建立上述联动工作机制以来,江门完成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1.6平方公里,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2627万吨,同时实施预防保护项目共10个,主要为封育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水土流失预防保护面积共40.41平方公里。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郑超飞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