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上TA,“黄牛”黄了

深圳共青团
+订阅

说起“黄牛”

许多人的第一印象

是手握门票坐地起价

但随着监管的日趋完善

“黄牛”们指望的“卖票创收”日渐式微

有的“黄牛”直接整出“无票入场”

企图做最后的挣扎

10月12日晚,周杰伦上海巡演首场开唱。在观众入场期间,上海徐汇警方接到现场工作人员举报:有人将歌迷强行推过检票闸机口。

经查,违法行为人是37岁男子吴某,吴某在体育场周边物色无票歌迷,谎称可以以每人2600元的价格将他们带入场内。随后,他将歌迷带至检票口,不顾检票人员劝阻,将两人从闸机口强行推入。检票员见状,立即呼叫现场保安,两名歌迷被拦下,吴某则逃离现场,随后,警方快速将吴某抓获。

据了解,警方已对4名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违法人员处以行政拘留,并对43名无票入场歌迷进行法制教育。

01

“黄牛”怎么来的?

演出票“黄牛”最早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活动主办方把销售状况不佳的剩余门票低价打包给“黄牛”,以减少经济损失。同时,由“黄牛”兜售门票,也是演出方进行广告宣传的一种手段。

近些年,随着人们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强,一些热门演出因市场需求量大,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一位从事演出运营30余年的资深从业人士分享到:“经纪公司为了维护明星形象,通常不愿意提高票价。部分演出主办方为了抵消高额成本,谋求更大利益,会选择与‘黄牛’联手抬升票价。”

而“黄牛”手中的门票来源则五花八门:

“一些演出赛事尚未执行实名制售票,门票可以随意转让,‘黄牛’伺机钻空子,囤积后进行高价转卖。”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局长杨有为说。

“有人在网上转卖自己无法观看的演出票,如果是热门演出,我们就会在交易平台上抢票。”一名曾经从事演出票转卖的人员透露,“每张票加价情况不定,要看演出类型和火爆程度。”

“有人利用软件技术,以‘外挂’等方式大量抢票。一般是在网络购票过程中,通过虚假设备提出购票请求。”某票务平台安全部负责人介绍。

此外,一些大型演出的主办单位会留出部分票回馈合作方,场馆则会保留一些安保票和工作票,其中部分票可能流入“黄牛”手中。还有个别演出主办机构或票务平台为获取更高利润,将热门演出的门票高价交由“黄牛”售卖。

根据调查,一场热门演出,中心位置的票价在2000元左右,而二次转手后可达到5000—10000元,甚至更高。

▲二手买卖网站上“黄牛”发布的售票信息。来源:极目新闻

“‘黄牛’会在演出票聚合平台和电商平台开店转卖,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渠道销售,或在演出场所周边兜售。”陕西省西安市公安局治安管理局大型活动管理处处长陈顺利介绍。

02

“黄牛”碰上“强实名”,黄了

10月12日,为期四天的周杰伦上海站演唱会正式开唱。根据各售票平台公布的数据,本次周杰伦上海演唱会共放出超11万张门票。

“黄牛”们也闻风而动,开始大肆囤票倒卖,看台票已被炒到超两万。有网友吐槽:“‘黄牛’是想靠周杰伦在上海买房吗?”

而就在演唱会前一天(10月11日),大批“黄牛”集体退票的消息登上热搜。

据悉,本次周杰伦演唱会为购票实名制入场:门票可退,但不得转赠及转售,演出开始前48小时停止退票。

在强实名制下,入场时需要进行“人脸识别”,购票者与观演人必须一致。“强实名制”购票规则下,每张身份证仅可购买每场演出的一张门票, 门票不可转赠,但可在规定时间内退票。

一位“黄牛”表示,在开票之前,周杰伦上海站就打出明牌是“强实名”,但很多“黄牛”依然会用海量身份信息堆叠+机器代抢的方式,尽可能去抢到票,然后付款。

这位“黄牛”透露,今年不少演唱会,开票之初也是“强实名”,但开演前最后一周,主办方却悄悄把票务规则修改成了“可以转赠一次”。正是这一次转赠的机会,成为“黄牛”们的财富密码,只要这一次转赠,就可以加价卖给其他消费者。

但这次周杰伦上海站演唱会,“黄牛”失算了,熬到最后几天,主办方都丝毫没有任何修改票务规则的意思,绝不允许转赠。再熬下去,进入到演出前48小时以内,连退票都没法退了,只好“割肉”20%离场(此期间退票要收票面价20%的手续费)。

03

“组合拳”整治“黄牛”乱象

“黄牛”常有,严打的口号也总喊,为何过去多年难以刹住倒票歪风?究其原因,是治理措施落地中出现“中梗阻”,有些人执行政策时打折扣、“放了水”。

而这次的演唱会就证明,如果真正公开售票,落实“实名制购票入场”“票务电子化”“不许转赠转售”等规则,“黄牛”的操作空间将被大大压缩。

▲公安部专项行动抓获“黄牛”900余人。来源:新华社‍

打击“黄牛”,需要更加公开透明的票务市场。票务平台要把门票流通置于“阳光”之下,严格落实“面向市场公开销售的门票数量不得低于核准观众数量的85%”的要求;整合复杂且分散的销售渠道,制定有效措施防止二次、三次加价销售;借助技术手段,形成精准识别、智能对抗、实时拦截的网络平台治理体系,甄别“黄牛”刷机请求,让“黄牛”无缝可钻、无利可牟。

同时,各方需采取更加平实的营销策略,向观众传递真实信息,避免“饥饿营销”。相关部门则要开展常态化监管,只有对正常票务渠道严格把关,才能实现文化产品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平衡。

整治“黄牛”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方联动打出“组合拳”

强化根源治理

“刚”到底的硬气也必不可少

希望更多人与“主办方”站在一起

对倒票“黄牛”“刚”到底

促使文化演出市场形成良性秩序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