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水口镇“三路联四村”,助力“百千万工程”

南方+ 记者

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中,兴宁市水口镇结合该镇水东、邹洞、河口、盐米等四村地缘紧密的实际,聚集市(县)、镇、村三级力量,发挥党建赋能、产业村长、退伍军人等作用,培育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带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收入,联农带农富农效应明显。

机械化粮食烘干走出新“稻”路

在S225省道盐米村段,一座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工厂引人注目,门口摆放着不少车辆,工人们正在忙着装载货物。

这是水口镇水东、邹洞、河口、盐米四村经联社通过与专业合作社合作,引入社会资金,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专业化、社会化粮食生产加工销售的画面。

地处兴宁南部的水口镇,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是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聚集地。

但由于劳动力大量外出,农产品缺乏品牌打造和深加工,附加值低,导致农民丢荒弃耕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为解决撂荒土地复耕复种问题和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2021年,水东村在党总支部书记黄秋龙的带领下,成立了水东优质水稻种养专业合作社,采用“村联社出人、村合作社出地、社会资本出钱”三方股东入股模式,将全村近300多亩的撂荒耕地流转过来,其中150亩开展稻鱼共生模式的探索。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努力,水东村的集体经济由一穷二白到超过10万元,一举成名。

水东村的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在镇党委、政府的牵线搭桥下,水东、邹洞、河口、盐米四村联合成立客都绿享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立按股分红利益联结机制,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促进农民增收。

公司计划投资5000万元,在盐米村建设占地约3000平方米,集烘干、仓储、冷链、加工、包装、电商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口镇农产品加工、展示、交易综合服务中心,帮助农户走出新“稻”路。项目目前已投资600多万元,建成日烘干30吨粮食的烘干厂房,并完成400平方米农产品交易展示平台装修。

今年7月烘干厂房正式运营后,吸引了水口、新圩、坭陂、刁坊、梅县畲江镇等周边县镇(村)粮食大户和散户交易,烘干量已接近800吨。

打好农产品特色牌铺就“金”路

水口优质特色农产品众多,如丝苗米、茶油、茶叶、番薯、蜂蜜等。“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就必须充分挖掘我们独一无二的优势,通过品牌化和专业化的打造,把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转化为产品和产业的优势,我们的特色产业才能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水口镇副镇长余炬鹏表示。

通过集思广益,该公司结合水口镇的地区特色,注册了“水舞苏乡”品牌,加强品牌打造和包装;与各村农户建立农产品统一收购联结机制,在稳定公司粮食来源的同时又保障了农户种植价格。统一的品牌培育和打造,增强了水口农产品品牌传播力和产品竞争力。

“仅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我们就售出32吨丝苗米,按照每斤8元的价格计算,营业额达51.2万元。”该公司负责人黄秋龙高兴地说。“土特产”变身增收致富大产业,农民的“金扁担”越挑越稳。围绕农业质量效益提升和品牌竞争力增强,该公司在原有流转四村近2000亩土地复耕复种水稻的基础上,扩大社会化托管业务,在小丰、彭洞、双成、英勤、大坑6个村1800多亩水田,开展从水稻种子发放到粮食烘干包装的托管服务,推动了产业补链、延链、壮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

共促项目落地搭建销售“电”路

在客都绿享的烘干车间内,三台日烘干量10吨的粮食烘干机正在紧张作业,这三台机器正是该市农业农村局为提高农业现代化,助力大型粮食加工厂建设提供的设备支持。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水口镇因地制宜聚力产业振兴,把建设大型粮食加工厂和现代化农产品展示交易平台列为党建赋能“书记领航”项目,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着力建设直播电商平台,促农产品产销对接更加顺畅。镇主要领导主动与相关部门对接,争取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兴宁市农业农村局为该项目提供日烘干30吨粮食烘干机设备和600立方米冷链仓储设备支持;市科工商务局结合该项目电商平台建设,提供网红培训对接和技术支持,计划将加工厂建设列入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中食品加工项目并提供资金支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该公司建立退伍创业就业中心,目前已有5名退伍军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今年7月,公司负责人黄秋龙获聘为县级“产业村长”,这让他感觉身上的担子更沉了。

他认为“四村联动”模式打开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自己也希望借助各方力量,发挥“产业村长”的带头作用,长效解决撂荒耕地复耕复种问题,让种粮的人尝到“甜头”,发展农业更有“奔头”,真正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全面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落地落实。

南方+记者 张柳青

通讯员 钟思婷 罗鑫

编辑 马吉池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