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大道|绿美侨乡的三重变化

南方+ 记者

以绿兴城,城因绿美。

日前,“绿美广东竞风华”江门赛区海选活动举行。全市七个县(市、区)第一林长或林长齐聚一堂,同台比拼,亮家底晒成绩、谈思路谋发展,充分展示江门各地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进展情况和工作成效。由此,江门推进生态建设的努力得到了集中展示,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含绿量”更高、“含碳量”更低、“含金量”更足的绿美侨乡。

广东省委部署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目标就是“美起来”。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全省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动广东生态文明建设迈向新高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坐拥粤港澳大湾区优良生态禀赋的江门,奋力建设绿美侨乡,既是夯实生态屏障的责任担当,更是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实践需要。

在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草地上帐篷如花朵朵绽放。 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近年来,江门全面落实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部署要求,在全省出台首个林长制三年行动计划,并坚持以“六大行动”为抓手,突出抓好林分优化林相改善、义务植树造林、生态效益与经济效应有机结合等重点工作,全面推进绿美江门生态建设。

扩增生态环境“含绿量”,绿色正在侨乡大地加速蔓延。从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到一体推进城乡绿化美化、大力实施绿色通道品质提升行动,江门充分利用“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宅旁)“五边”(山边、水边、路边、镇村边、景区边)见缝插绿,打造老百姓身边的高品质绿色空间。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如今,侨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全市森林面积646.17万亩,森林覆盖率45.31%,森林蓄积量2644.22万立方米,均位列珠三角第3位;

建成各类公园1801个、碧道350公里,形成“碧道+水经济”“碧道+乡村振兴”“碧道+精品旅游”模式;

建设各类主题林19个,累计开展义务植树活动154场次,掀起了全社会爱绿、植绿、护绿、兴绿的新高潮……

一组组数据表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侨乡最亮眼的发展底色,映照出江门向绿而行的探索实践。不难预见,随着江门将“绿美”绣入发展蓝图,未来广大市民必将享受到更为宽广的绿色空间。

当然,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这篇大文章做好,还需不懈努力,久久为功。在此基础上,台山、开平、恩平正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县城;全市4个森林城镇、5个森林乡村、3个绿美古树乡村、3个绿美红色乡村亦在稳步建设中。

独木难成林。绿美不仅需要“质”,还需要“量”。立足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江门协同推进城乡绿美一体提升,让绿美侨乡的轮廓更加清晰可见。

台山市大隆洞水库灌区北干渠那潮段崩山渡槽。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除了提升“含绿量”,如何降低经济发展的“含碳量”,同样是江门建设绿美侨乡的重要命题。

作为一座拥有百年辉煌的工业之城,江门如今承载着发展广东全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的重大任务,更是大湾区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当前江门正系统构筑“10+10+N”战略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硅能源、新型储能、盾构机、安全应急等特色产业新赛道,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实施“碳达峰十二大行动”,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

其中,新型储能产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高质量建设制造强市、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发力点。在全省新型储能产业布局中,广东支持江门建设成为“新型储能电池生产集聚区”“电池综合利用集聚区”。

从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不难看出侨乡降低经济发展“含碳量”已有清晰的思路和具体的行动。近日,《江门市加快推动新型储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正式印发,从支持企业引进和培育,支持产业链融合发展,支持打造产业集聚生态,金融、税收支持及人才保障等方面制定了12条具体措,激励更多企业跨领域布局新型储能产业。

绿水青山的召唤,也让不少企业慕名而来。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江门全市引进投资超1亿元(含,下同)项目341个,计划投资额1650.2亿元,增长18.3%,创同期新高。其中,重点招引的“5+1”条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电池、硅能源、储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项目118个,计划投资额596.9亿元,占产业链项目数量、计划投资额比率分别为48.8%、58.8%。

绿色发展在侨乡大地的生动实践,让人们愈发相信:一个更低碳的城市,同样可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产业重镇。

城央绿廊碧道下沙公园“玉如意”人行天桥。 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各地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表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不对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江门,无数真实可感的现实案例也说明了,提升绿水青山“含金量”是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法宝”。

一方面做活“林文章”,构建“种苗基地+林业装备制造+园林设计”林业经济新体系,推进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激活“水经济”,高标准建设水资源特色产业园,开展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积极抢占“水经济”新赛道。

一个值得关注的动向是,近期省河长办印发《广东省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省级试点项目建设,明确江门入选全省推进全域水经济发展试点城市。

当前,全省正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战略,全面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难题,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美广东样板,为水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可以说,发展水经济正当其时。

而作为水利大市,江门隶属珠江流域,水系纵横、水网密集,众多江河水库积雨而生、穿境而过,哺育了整个五邑地区以及沿线城市。入选全省推进全域水经济发展试点城市,既是对江门治水兴水成绩的肯定,同时赋予了江门试点先行、示范带动,积极探索水经济新业态高质量发展,助力“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新使命。

此外,江门还积极促进生态产品价值高效转化,把属地良好的生态价值更好地转化为经济效益。例如,开平以现代农林牧渔业、文旅业等特色产业为抓手,加快构建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打造茶叶、果蔬、丝苗米、马冈鹅、禽蛋等特色优势农林牧渔业,产业集群总产值超100亿元。

自然生态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绿美广东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江门接下来将如何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实现新突破,让侨乡成为展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成就的重要窗口?让我们拭目以待。

【评论员】郑琦

编辑 梁洁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