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市初期的清远,集“老少山边穷”于一体。全市有贫困县石灰岩乡镇34个,面积4660平方公里,人口72万。分布在清远、韶关的粤北石灰岩地区石多土少、坑多水少、人多田少,是全国石灰岩地区18个贫困片之一。
清新白湾、英德岩背、阳山东山、乐昌沙坪被称为广东石灰岩山区的“四大金刚”,全省4个特别贫困的乡镇清远占了3个。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清远新市建设的首要任务。
“当时在清远,有一个这样的话——清远很穷,清远很远。穷在哪里?就是石灰岩地区。”时任清远市石灰岩山区人口迁移办公室副主任卢就华说。
1994年,清新白湾皇宫村农民赖以生存的石逢山地。潘伟 摄
恶劣的自然条件是石灰岩地区扶贫开发的“拦路虎”。1993年起,清远开展了石灰岩特困地区和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迁移行动。正是在这一年,刚从省委党校进修回来的卢就华,被调入了刚刚成立的清远市石灰岩山区人口迁移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干就是八年,他见证、参与了石灰岩山区人口迁移和少数民族高寒山区人口迁移的全过程。卢就华回忆说,对于移民工作的要求是“第一个搬得出,第二个稳得住,第三个富得起。”
人口迁移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由政府组织在本市范围安置并解决了户口和土地问题的,按照每户5000元的标准给与补助。卢就华回忆说,“市里各有关部门派出工作组,分头到石灰岩地区进行各方面的工作,包括搬迁、安置等等。”
1994年,连南瑶族自治县南岗镇新村最贫困的瑶胞,搬迁到清新县三坑镇的“明联瑶族新村”落户,3户人的全部家当也装不满一辆卡车,只装上大量的木料和柴火。潘伟 摄
1994年8月,刚刚从连州市委办调到清远市委办工作的潘伟,也被交办了一项任务,跟踪记录清远市石灰岩特困地区的人口迁移,之后又包括高寒山区少数民族贫困农户的人口迁移,他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下移民迁移前后的显著对比。
虽然是穷山恶水,但安土重迁的村民们顾虑重重。“种惯木薯的地方,也不会耕水田,和当地人能否融合,很多需要考虑的问题。”1995年10月11日,陈景春一家搬离号称“九十九山崆,天下之穷处”的清新县白湾镇皇宫村(现并入清新区石潭镇),他们和村里其他59户村民,收拾好家中物件,搬迁到刚刚建成的皇宫新村。
1995年10月11日,清新太平“中山皇宫新村”举办落成典礼,来自石灰岩山区白湾镇皇宫村的60户移民迁入居住。中山市资助200万元建设“中山皇宫新村”。(清远市档案局馆藏图片)
1994年9月,清新三坑的“明联瑶族新村”奠基。李平 摄
陈景春回忆说,政府部门派遣了工作组的干部下来介绍移民政策,并带领村中长辈下山到计划迁出地考察,最终打消村民的顾虑。下山之后,又有人专门来教村民耕种水田,当地的阿叔也热情帮助,教他们怎样放水、施肥、喷药。
1996年春耕季节,清新三坑明联瑶族新村的移民已经掌握了抛秧技术。潘伟 摄
1995年11月26日,从阳山江英乡石龙头村迁移到清远市清城区石角镇“珠海明海新村”落户的92岁老农陈新,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贴在新村村委会门口两侧,联曰:“共产党领导锐意扶贫,石灰岩移民奋发图强。” 潘伟 摄
“遇到的问题太多,生老病死、土地交通教育水利等等,”在人口迁移办公室工作的8年时间,是卢就华认为自己最为珍贵、收获最大的经历。人口迁移工作的千头万绪,一系列配套政策陆续出台,来自省、市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捐款纷至沓来,土地、住房、教育、基础设施等配套迅速完善。
各方努力下,人口迁移工作顺利开展,从最初的10万人进一步增加,并启动了高寒山区少数民族人口迁移工作。根据相关书籍、资料的记载,清远从1991年组织石灰岩特困乡镇的人口迁移试点开始,到1993年全面铺开,至1997年,清远完成异地安置人口39705户、188269人,其中清远市石灰岩特困地区35905户、169924人,高寒山区少数民族3800户、18345人。在《清远市志》大事记中记载,早在1997年,移民中就已“涌现出一批先富的典型村、典型户。”
1995年,清新太平大良管理区移民村,没见过拖拉机耕田的儿童要求和手扶拖拉机合影。潘伟 摄
“移民娶了当地人做媳妇,移民的女儿嫁给当地人,”潘伟说,时至今日,曾经的移民已与原来的当地人融为一体。而曾经的主食番薯和麦羹,如今吃的人少了很多,“反而是小孩子们不喜欢吃肉,却喜欢吃番薯和麦羹。”
“口述清远35年”第3期视频播出后
不少亲历人口大迁移的清远网友
被勾起了那段30多年前的“集体记忆”
↓大家感慨今昔巨变、忆苦思甜↓
还有网友补充短视频之外
↓更多鲜为人知的信息点↓
听过这段清远故事以后
↓更多网友给清远发展点赞↓
一路走来,实属不易
为筚路蓝缕、接续奋斗的清远点赞!
采写:毛远策
编辑:肖阳
校对:张鍪
编审:周东辉
编委:黄妍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