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应注意消灭吸血昆虫和做好疫苗免疫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王之娴
牛结节性皮肤病自2019年传入我国以来,就受到了行业密切关注。牛只的频繁流通使得该病在我国迅速传播至多个省份。牧场可通过免疫羊痘活疫苗来对其进行防控,但羊痘活疫苗靶动物不含牛,免疫操作不便,效果评价缺乏,整体免疫覆盖率不高。加之牧场卫生条件不佳等问题存在,使得牛结节性皮肤病依然成为当今养牛业的一大困扰。
目前,我国首款牛结节性皮肤病专用疫苗已经上市,将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更便捷有效的工具选择,推动该病免疫覆盖率提升。
活牛运输频繁使牛结节性皮肤病传播风险增加
牛结节性皮肤病(Lumpy skin disease,LSD),又称牛结节疹、牛结节性皮炎或牛疙瘩皮肤病,是由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属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病毒(Lumpy skin disease virus,LSDV)引起的,以患牛发热、皮肤、黏膜、器官表面广泛性结节、淋巴结肿大、皮肤水肿为特征的传染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法定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自2022年2月开始,暂时将其作为二类动物疫病管理。
牛结节性皮肤病于1926年在津巴布韦被首次确诊,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非洲、中东、中亚、东欧等地区。2019年8月,经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国家外来动物疫病研究中心确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州发生牛结节性皮肤病疫情,这是我国首次确诊发生该病。
在此之后,LSD在我国蔓延至多个省份。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国家现代肉牛牦牛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郭爱珍在去年接受采访时认同“未来对该病需要做长期的防控”。
她指出,从报告疫情的地点分布来看,已经有十余个省市报告过疫情,一些中、东部地区虽然暂未报告疫情,但实际上被疫点包围,防控形势比较严峻。 此外,牛结节性皮肤病属于虫媒传播病,一些昆虫能够携带病毒并参与该病的传播。环境中有传染媒介,就很难彻底把疫病消灭掉。
在华北地区某养牛企业兽医负责人秦学志看来,该病已经比较普遍。“去年7月份之后,我们周边80%的场都有得过,肉牛场和奶牛场都会得。”
牛结节性皮肤病主要通过吸血昆虫(蚊、蝇、蜢、虻、蜱等)叮咬传播,其高发期与吸血昆虫的生活史有关。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副教授曹杰指出,如在南方5、6月份春末夏初,以及北方暑期过后的8月份左右,都是该病的高发期。也正因如此,牧场的卫生状况和对吸血昆虫的控制是防范该病的关键。
此外,该病还可通过相互舔舐传播,牛只摄入被污染的饲料和饮水也会感染该病,公用污染的针头也会导致该病在群内传播。感染公牛的精液中若带有病毒,也可通过自然交配或人工授精传播。
曹杰认为,引种和活牛运输也是我国牧场感染该病的重要途径。他告诉记者,牛结节性皮肤病原本不算传播力强的疾病,但由于我国肉牛采取分阶段饲养的模式,即有人饲养哺乳犊牛、有人饲养断奶犊牛、有人饲养育成牛、有人饲养架子牛,还有些只做母牛繁育,因此牛的跨地区运输比较频繁,也就使得该病传播风险增加。
牛只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只能淘汰
感染牛结节性皮肤病对肉牛和奶牛产业都会带来较大损失。该病虽然不感染人,但其可引起牛病死、牛皮质量下降、产奶量下降、体重增长缓慢等,有时还会引起公牛暂时或永久性不育,各个年龄阶段的牛均可能发病。
据郭爱珍教授介绍,牛结节性皮肤病潜伏期在28天左右,发病率在2%-45%不等,病死率小于10%,犊牛病死率高。
尽管犊牛以外的牛只病死率低于10%,但秦学志反映,牛只感染该病就算没有病死也只能淘汰。“牛感染该病之后基本上都有后遗症,无论是肌肉还是内脏上都会长结节,因此患病牛只也没有残值。淘汰单头小牛损失在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大牛损失则高达2-2.5万元。”一些大型牧场牛群存栏基数大,一旦发病,单个牛场发病的头数就比较多,带来损失总量就比较大。
此外在贸易上,感染该病可使牛和牛产品出口受阻,以及在防控上消耗疫病控制与消灭成本。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治疗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特效药。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经理汪宇介绍,按照农业农村部要求,对该病的处置需做到对疫点所有发病和病原阳性牛均进行扑杀并无害化处理。当发现牛出现疑似LSD症状时,应立即向所在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或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一旦被确诊为LSD立即将所有病牛进行扑杀,采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对场内其他所有牛进行紧急免疫,并对同群牛做好临床监视。对养殖场环境及时进行彻底清洗、消毒,灭杀蚊蝇等昆虫媒介。扑杀、紧急免疫完成后1个月内,限制同群牛移动,禁止发生疫情县活牛调出。疫情发生前1个月内生产的牛皮需鞣制成皮革后方可调出。
需要进一步提高牛结节性皮肤病免疫率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可防可控的,预防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就是及时开展免疫接种。尽管生产上对该病的重视程度和免疫意识都有所提高,但曹杰指出,当前我国对牛结节性皮肤病属于建议免疫而非强制免疫,因此从全国来看该病的整体免疫率依然不够高。
“需要牧场同时进行免疫,如果有一部分场没免疫,那么就会存在发病风险。所有疫苗的保护力都不是100%的,如果有传染源持续存在,就容易通过节肢动物传播扩散到其他地方。因此当前亟需需要提高牛结节性皮肤病的整体免疫覆盖率,这也是当前防控的重点和难点。”曹杰说,“目前来看集团牛场免疫率比较高,但中小型牛场就可能有一些抱有侥幸心理,不太会进行免疫。”
并且之前应急使用的羊痘活疫苗在免疫上还存在诸多不便。秦学志反馈,羊痘活疫苗需要通过尾根皮内注射,操作起来比较麻烦,一些牧场不一定能够很好地操作。另一方面,曹杰也指出,目前使用山羊痘活疫苗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免疫保护效果并没有很好的评判方法,“我们只能通过观察免疫后发病场的减少情况判断其可以起到保护效果,且该病与环境外寄生虫携带有密切关系,所以更确切的保护效果评价是缺乏的。”曹杰说。因此,牛结节性皮肤病专用的疫苗成为了行业需求。
在国外,有专用的牛结节性皮肤病疫苗对该病进行防控,如今在国内,正式的牛结节性皮肤病专用疫苗也已上市。牛场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有了更具针对性的选择,可以从过去应急使用的山羊痘活疫苗转向使用现在的牛结节性皮肤病专用疫苗。免疫程序上,一般推荐采用1头份肌肉注射,初次免疫时,应间隔21-30天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年春秋季各全群普免一次。
据悉,国内首款牛专用的预防牛结节性皮肤病的灭活疫苗由中牧股份与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联合研制。汪宇介绍,该款疫苗拥有五大优点:一是牛专用的疫苗;二是可直接肌肉注射免疫,操作更简单,牧场免疫省时又省力;三是采用先进的悬浮培养工艺,抗原含量高,免疫效果好;四是采用三级抗原纯化浓缩技术,疫苗更纯净、免疫更安全;五是具有配套抗体检测试剂盒,可准确评价疫苗免疫效果。
除了疫苗免疫,防控牛结节性皮肤病同时还需做好平时的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郭爱珍建议采取综合防控措施:一是加强引牛和投入品的隔离、消毒管理,禁止引入带毒牛群和媒介;二是加强牛场的卫生和消毒管理;三是实施吸血虫媒控制措施;四是加强人工授精的卫生管理,配种时注意卫生与消毒,禁止共用器械。
原创声明
作者:王之娴
来源:《农财宝典》新牧网
编辑:曾慧玲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