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祠生辉 | 南村邬氏宗祠古建筑群: 历百年而不衰,听凝固在岁月中的故事……

番禺融媒
+订阅

番禺的祠堂星罗棋布,随着岁月的流逝,它们的功能或多或少发生了改变,但历尽沧海桑田,老祠堂的一砖一瓦、一碑一梁,已经演变成一种文化,对于番禺人来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今天,小编带您走进南村邬氏宗祠古建筑群(邬氏大宗祠及南圃邬公祠),欣赏其独具一格的造型、触摸其百年古风的遗韵、聆听其漫长悠久的故事……

     
01:16

在南村镇南山大道上,有一座牌坊威严矗立在繁华街边,上书“邬氏宗祠”。走进牌坊,有两座青砖灰瓦雕塑的古代建筑并排出现在眼前,清秀古朴,却又显眼别致,这就是番禺四大祠堂之一的南村邬氏大宗祠和“南圃邬公祠”。

邬氏大宗祠:每一处印记,都是无法复刻的历史

据记载,邬氏大宗祠堂号为“光大堂”,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为纪念南村邬氏始祖邬大昕而倡建,宋咸淳七年(1271年),邬氏族人迁居南山,规模日益壮大,人口逐渐增多。2010年11月,邬氏大宗祠公布为番禺区文物保护单位,现建筑面积有2211平方米,是现存保存较完整、规模最大、装饰较精美的宗祠之一,对研究番禺古祠堂文化及装饰艺术情况有较高的价值。

关注教育,共出5名举人、1名进士

站在邬氏大宗祠头门的空地,一眼望去,可看清宗祠内仪门、大堂的基本样貌,一进头门左右有包台,大门分上下两对门,上门有一对门神守着,平时很少打开,只有重大活动时上门才会被打开。进出时只开下门,古时候称为礼门,礼门约1.5米高,进入祠堂时必须低头从下门经过,以示对先人的尊敬。门上端挂有匾额写着“邬氏大宗祠”;门的两侧摆放着一对高过人的抱鼓石,屋檐横梁各有一个石狮守护,屋顶的脊梁两端有鳌鱼雕刻,工艺精细。据邬氏后人邬庆威(后文称威叔)介绍,邬大昕是文官,并处在当地较高的官位,他对教育特别关注,于是族人在宗祠的屋顶上雕刻鳌鱼,取“独占鳌头”之意,寓意邬氏后人有朝一日能高中状元。光大堂后面两侧木柱悬挂的木刻对联——"礼义继才,厚泽远培开大业;文章昭显德,名贤毓秀衍丕基"也展现了邬氏祖先对后代的期望。而邬氏后人也不负所望,同治、光绪年间,南村邬族共出了5名举人,1名进士。最有名的是邬彬父子,邬彬同治六年考取丁卯科举人,长子邬宝铨中同治九年举人,四子邬宝莹光绪中廿七年举人,故有“一门三举人,父子同折桂”之美誉。邬彬更是兴建余荫山房,光宗耀祖。而邬孚敬及邬宝璇父子亦分别于咸丰十一年及光绪五年中举人。

低头过礼门,走进祠堂。祠堂内十分空旷安静,宛若穿越了时光,回到邬氏大宗祠曾经辉煌的时代。祭祀先祖、祈福未来;族人齐聚一堂,力排万难,共谋发展;惩戒为子不孝、作奸犯科的后人;宗族长者独自面对祖先牌位时流露的肺腑之言……一幕一幕,如同电影的镜头,不断闪现在眼前,像是在述说邬氏家族的历史。

威叔介绍,南村邬氏在清末为番禺四大望族。邬氏祠堂与石楼陈氏善世堂、沙湾何氏留耕堂及已毁的何氏墩叙堂称为番禺的四大祠堂,由此可见,邬氏家族在番禺的威望不可小觑。“古时建祠堂最讲究的是镬耳墙的高低,镬耳墙造型冬来挡风,夏来挡日,平时用来防火;另外,镬耳墙拱得越高,说明房屋主人的官位越高,越有钱。邬氏大宗祠的镬耳封火墙比其他祠堂的要高耸很多,造型起伏有致,墙体的灰雕栩栩如生,说明邬氏在当地官职很高,也很富有。”威叔娓娓道来。

乐善好施,出钱修建运河,粮食赈灾救济百姓

二进仪门为一座四柱三间三楼白麻石牌楼,四柱前后衬有抱柱石鼓。牌坊中门上方刻着“河源模楷”,旁有光绪七年款,为李文田所题。李文田是广州府顺德县人,曾是咸丰年探花,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工部右侍郎。背面刻“鹿步讴思”,为陈澧所题。陈澧,字兰甫,号东塾,番禺人,清代著名学者,世称东塾先生。执教数十年,形成“东塾学派”,是广东近代学术史上的重要人物,广府名人。曾任余荫山房主人邬彬儿子的老师。为什么近代两位名人都给邬氏大宗祠仪门题字,而且题的都是盛赞邬氏先人的内容?“河源”“鹿步”两个地名又与邬氏先人有什么关系呢?据威叔介绍,原来这八个字源于南村始祖邬大昕与一条古运河的故事。

邬大昕,字东启,河源县城镇人。邬大昕先祖自江西徙南雄,而后他少年游学河源一带,就地成家。宋政和二年(1112年),邬大昕考取进士,任广州佥判,因河源是邬氏始祖开基之地,所以被称为“河源模楷”。

邬大昕任广州佥判期间,以“鹿步滘”水利工程最得民意。鹿步滘指今广州黄埔开发区以北、南岗头至南海神庙一段长七八公里的水道,这是宋朝开凿的一条运河,又称“扶胥古运河”。据史料记载,在唐代时,珠江口很宽,从广州到南海庙必须要从风急浪大的珠江口经过,一些吨位较小的船只常在狮子洋被吞没,行船极不安全;如果遇到台风季节,往来扶胥港的小船根本不敢路经此处,严重影响了运输贸易。为解决广州东边海上船只航行风险,邬大昕自己出钱修建了一条由东江连贯南海庙的运河,这条运河在宋代成为东江与广州往来的极为重要的运河,也是造福一方的水利工程,又因途经鹿步村,所以这条运河又称鹿步滘。邬大昕也因鹿步讴思,流芳百世。

邬氏族人乐善好施,在咸淳七年(1271年)灾年时,邬大昕五世孙邬鼐曾拿出自家的粮食赈灾,救过许多平民百姓。景炎二年(1277年),元兵攻入广州,他“避居番禺洲南、卜居银竹岗之阳”,也就是现在的南村,邬氏开始定居在南村,邬大昕亦被奉为番禺南村邬氏之始祖。清光绪五年即1879年于本村建光大堂崇祀,为了纪念邬大昕的丰功伟绩,陈澧在邬氏大宗祠内书“鹿步滘讴”忠匾,让更多人能够知道他的功绩。祠堂内过廊上还挂有“祖德流芳”一块牌匾,先人的功德,福荫后人,也是后人学习榜样。

贤人辈出,延续家族文化和辉煌成就

穿过仪门便看到天井内的四株百年国家级保护古树,龙眼及杨桃各两株。龙眼树属无患子科,相传木能辟邪,俗称“无患子”,有子无患也,意寓着望子成龙。威叔还提到,龙眼,也意指“龙的眼睛”,自古以来,中华儿女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是龙,这里寓意祖先会庇佑和保护子孙后代,并提醒后人要延续祖先们留下的家族文化和辉煌成就。而杨桃树因果实太酸涩,无人采摘,成熟的杨桃自落满堂,因在广东话中"酸”与"孙"同音,寓意着子孙满堂。杨桃和龙眼隐含“百子千孙”之意,邬氏大宗祠也不例外,希望子孙满堂,名利耀祖。八百多年来,南村邬氏家族贤人辈出,先后诞生一批批先贤才俊,为世人称道。在天井处,还可清晰地看到硬山式屋顶,经过修葺后的瓦楞瓦整齐排列着。下雨时,把雨水流向天井,汇集的雨水再从暗渠排出,族人对祠堂建筑的讲究与用心,也充满着美好的意寓和希望。

拾级而上,便是祠堂的主体“光大堂”。青砖为墙,硬山顶的大厅,乌黑的木梁与灰瓦,古香古色。厅堂的正上横梁上悬挂“光大堂”木刻横匾,长4.30米、宽1.17米,一边刻“光绪五年孟春榖旦”,另一边刻“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国史馆篆修鲁班琪光书”。

据史料记载,原大堂正中挂有圣旨匾,长3.85米、宽0.76米,是清咸丰五年二月六日(1855年2月6日),钦赠邬彬的祖父邬鸣谦为通奉大夫(文职散官,从二品),祖母罗氏为二品夫人,邬彬的父亲邬拜飏为通奉大夫,母黎氏、继母蔡氏、生母吴氏为二品夫人。邬彬本身为通奉大夫,其妻凌氏为二品夫人的嘉奖圣旨。木匾四周原镶有木刻边框已毁,文字雕刻精细,字体秀丽,玉印和圣旨格制很工整,乌金字,色泽鲜明,是把三道圣旨合刻在一块木匾上的,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变迁,木匾已被取下,曾用作学生宿舍床板,刻字稍有损坏,现在西侧衬祠中保存。

光大堂宽敞明亮,墙边放有摆宴席的桌椅,每逢重大节日,邬氏族人常在此宴请,这里可摆一百多桌,能延伸到祠堂大门。

南圃邬公祠:每一块青砖,都沉淀着悠长的岁月

与邬氏大宗祠并排连着的南圃邬公祠,兴建年份比邬氏大宗祠还要早一些,它始建于明中期年间,清光绪十三年、十四年(1887-1888)重修,并重建“百岁齐眉”牌坊,2018年重修头门及头门后两路建筑,2019年重建中堂前天井及中后堂两个建筑,祠堂内现在仍还处于修建状态。2011年1月被公布为番禺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南圃邬公祠头门的匾额已换上新的,“南圃邬公祠”五个大字金光闪闪、字迹清晰,门前的抱鼓石有点残破,石鼓面上的花纹清晰可见。走进祠堂才发现,外表平常不过的祠堂,里面大有乾坤。据说,此祠堂的主人邬延全号为南圃,与其夫陈氏同享百岁高寿,乾隆年间被赐封恩赐寿官,牌坊正面刻有“百岁齐眉”,背面刻有“昇平人瑞”的字样。

曾是教学用地育人数十载

据邬氏后人邬永基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资源相对匮乏,邬氏大宗祠和南圃邬公祠一直是教学用地,南村小学、南村中学也都曾在此办学,育人数十载。当时祠堂前门的位置被改建成为教师宿舍,村里的孩子们都在祠堂大堂以及后寝的区域上课,祠堂的墙体上被打了许多小洞用以通风。直到2000年左右,学校才搬出祠堂,南圃邬公祠和邬氏大宗祠才复原回祠堂的样貌,但至今祠堂内很多地方仍能看见学校的痕迹。

邬氏大宗祠与南圃邬公祠不仅承载着南村邬氏的光辉岁月,更见证了南村教育的发展,邬氏家族也为南村教育贡献了不少力量。清末时期的贲南书院是当时禺南的军事、教育机构,也是今日南村中学的前身,在贲南书院经费困难时,邬彬筹设广益会,出资在江鸥置沙田七顷,支持贲南书院办学,后改名为县立中学。1956年,因当时的教育需求,在邬氏大宗祠筹建南村中学。随着教育的发展,1998年南村中学迁址七星岗脚下,成为今日的南村中学。从清代的贲南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县立中学”到今天的南村中学,邬氏家族乐善好施,造福一方百姓,对南村教育事业的贡献,被传为佳话。

后人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和纽带

除邬彬外,还出现了一批热心教育的文人志士,如近代著名方志专家邬庆时,据《番禺县志》记载:“民国初年,南村乡人邬庆时建格裕昌小学堂,倡办新学。”邬庆时倡导新学,在南村兴办学堂,鼓励乡人读书,为南村教育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邬氏大宗祠在新的年代又被赋予了更具魅力的意义和内涵。近百年来,南村邬氏后人有很多在港澳或海外打拼,每年春节或清明,祠堂成了外出后人寻根谒祖的重要场所和纽带。宗祠文化,是邬氏族人对根的守望。每个邬氏族人的心中都有一个“求家族之长存”的愿景。一炷清香、一个叩首,一句乡音,一瞥凝望,无不寄托着邬氏后人绵长的情感,这也是对根的认同,对故土的眷恋。邬氏大宗祠和南圃邬公祠也将承载着邬氏族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愿景,继续肃穆坚挺、熠熠生辉……

来源:番禺融媒

策划:陈海生、孙轶英

文字:代红燕

图片:代红燕、王泰又

视频:王泰又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