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写作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
一线老师都明白写作教学的重要性,也积极尝试开展写作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因为缺乏写作元素的发掘和写作支架的搭建等,往往成效不大。
《36个单元写作怎么教——初中语文单元写作教学参考》是深圳市名教师向浩组织众多一线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针对统编版初中语文七至九年级共36个单元的单元写作教学编写的教学设计参考。
书中抓住教师的需求,为广大一线语文教师提供语文写作课堂教学的有益参考,帮助语文教师提升写作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书名:《36个单元写作怎么教——初中语文单元写作教学参考》
编著:向浩
出版:南方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0月
包邮价:56.00元
作者简介:
向浩
深圳市名教师,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与教学部部长,深圳市龙华区玉龙学校副校长,深圳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第三批“优秀校长、副校长”培养对象。北京师范大学访问学者,广州大学、新疆师范大学等六所高校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华南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曾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先后7次荣获国家、省、市、区各级现场教学大赛第一名。先后在各级各类期刊发表文章近160篇,有7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出版专著、编著有《指向教学视角的文本解读》《统编版初中语文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跟余映潮老师学教语文》《统编版读写共生写作日常课》等。
本书特色:
本书的编写针对学生怕写作文、老师怕教作文的痛点,打破教材编写的局限和缺陷,解决单元写作教学的困境。内容涵盖了写作元素的开发、写作支架的搭建、写作实践的推广等,逻辑清晰、案例丰富、可操作性强,丰富单元写作教学的素材和思路。本书呈现三大特色:
1.写作元素的开发
学生写作缺乏的不是概念,而是如何理解和运用概念的下位知识,但这又是老师们不知道如何教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教材没有顾及,或者说没有完全呈现出来的地方。因此,开发写作的核心知识,即写作学习元素,成了作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对写作学习元素的开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从教材的选文中发掘。教材的选文几乎都是经典,从中发掘写作学习元素既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写作,也可以反哺学生阅读学习。二是从课外的经典作品中发掘。尤其是优秀作家的名著名篇,让学生从优秀的作品中汲取写作营养。三是从优秀的学术论文里寻找写作学习元素。基于经验开发写作核心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不利于学生体验高阶写作思维,因此要从学术论文中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将其开发成写作程序性知识来指导学生写作。四是从优秀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发掘写作学习元素。这些学习元素更加系统,有助于学生写作知识结构化。五是从经典的文学理论著作中发掘写作学习元素。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体验,在体验中理解和接受。写作学习元素确定后,学生知道“写什么”和“如何写”了,写作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2.写作支架的搭建
新发掘的写作学习元素与学生的写作经验之间是有鸿沟的,需要老师设计写作支架,让学生在写作体验活动中,攀缘着支架往高位走,最终实现写作水平的提升。老师在教学中主要搭建以下三类支架:一是内容支架,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二是表达支架,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三是评价支架,解决写得如何,或如何写才能写得好的问题。这三类支架互为支持、相互转化,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体验写作过程、达成写作目的。写作学习支架的内核是写作学习元素,学生学习写作知识务必在“做中学”,在活动中自主建构;而支架是活动展开和自动推进的关键,尤其是评价支架的介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写作元认知,由此可以形成“写作目标—写作任务—写作评价”的微循环体系。
3.写作实践的推广
依据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写作单元体例开发完写作日常课程后,作者先在小范围内开展实验,取得较好的成效。2020年,作者被调往深圳市玉龙学校担任副校长,借助这个便利条件,作者在一个年级做实验,指导整个七年级的写作课。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效果良好。于是作者开始向全国推广,全国各地的一些老师也跟着实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实验发现,只要坚持写作日常化,学生写作就能下笔快、思维敏捷、表达流畅,写作质量也会逐步提升。
本书目录
七年级上册
绘景之美 抒景中情
——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学会记事的清与情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抓住特点 写好人物
——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写作思维的轨迹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抓住主心骨 方有好文章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定位作文的“象—想—联”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七年级下册
写出人物精神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情感思维训练的四个步骤
——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抓关键细描摹 塑人物显品格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以三个追问来突破“怎样选材”
——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状物言情巧联结 文从字顺循序进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语言简明的关键:约为美,核以辨,简而深
——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上册
以新闻的方式学新闻写作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把握文体特征 完成人物小传
——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多维视角描细节 起承转合写景物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语言连贯的三个关键词:意旨·语脉·语链
——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搭建三类支架 学写精彩说明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表达要得体 应用看语境
——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八年级下册
畅游民俗画卷 把握仿写妙招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打好三式“组合拳” 突破说明顺序关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用好引、感、联 写好四型读后感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读懂三维支架 写出精彩讲稿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注重四种变化 写出精彩游记
——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打通三条脉络 写好精彩故事
——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九年级上册
学写诗歌的四个要素:联想、意象、语言、节奏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观点鲜明 言之有理 持之有据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以据证言 以理论道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把握缩写的“不变”与“变”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有序·有法·有度
——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入乎其中学改写 出乎其外成能力
——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九年级下册
品诗歌巧设支架 仿扩创提升素养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审题立意三思维:聚焦·发散·思辨
——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析材辨体谋全篇 重组时空巧布局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细化支架巧润色 言美意丰显主题
——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一出好戏三个关键:冲突、台词、舞台说明
——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别出心裁 创意写作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后 记
精彩书摘
写作思维的轨迹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向浩 李一凡
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写作任务是“思路要清晰”。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意授于思,言授于意。”意思是写文章要通过认真地思考来安排写作内容,再根据内容确定语言的形式。实际上,刘勰所说正是写作的思路。作者内心各种思想活动催生了写作的意念,表达欲望最强烈的“意”就是文章的中心。在纷繁无序的相关内容中选择写作的重点,并按照一定的逻辑来安排顺序和详略,使文章言之有理,这就是行文的“思”。确定了内容和重点,再综合应用各种描写方式对过程展开生动具体的描述就是“言”。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维轨迹来展开写作,使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一、意:中心要突出
“思路是作者经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形成印象、看法、态度、感情之后产生的。”也就是说对生活的观察产生思维内容,而思维中心决定思路的轨迹。因而,文章的中心,即对事物的看法、态度、感情、印象是表达的核心。
文章中心的表达是主观的,但中心的表达方式是可学习的。进行“思路要清晰”的写作教学时要对议论文、记叙文写作中心的表达进行训练。对应到课文中,可以提炼“中心句的位置和作用”“观点的提出和论证”(《纪念白求恩》)、“记叙中的议论句”(《走一步,再走一步》)和“观点的完整叙述过程”(《诫子书》)四类学习元素,要求学生完成四个写作任务。
学生完成写作任务的过程,就是议论文观点表达、记叙文中心提炼的过程。通过第一个任务,引导学生从概念上厘清不同段落位置的中心句的作用,并通过文段概括学习提炼中心句;第二个任务是从概念到实操,引导学生对观点的提出、论证和总结进行实践,写出开头和结尾两处的中心句,也是对前一任务的呼应,举一例学生习作:
小凯是一名正能量青年,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敬佩。(提出观点)他是公司的第一批练习生,随他加入的还有很多人,但到最后只有他一个坚持了下来,其他人都中途退出了。这些放弃的人,有的说训练太苦,有的说舞蹈太难,总之都没有坚持下来。(反面论证)但小凯对每一个舞蹈动作,对每一首歌,不仅都学下来了,还做到精益求精。其间他没有一句怨言,始终坚持自我,保持初心。(正面论证)我们一定要学习小凯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得出结论)
可以看出,学生能够提炼出人物的精神特征——坚持不懈,并且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述。有中心观点,有论证过程,有总结提升,前两个任务的训练能够让学生初步形成中心意识,经历提出观点、证明论证、总结升华的一个完整写作过程,明白内容为中心服务,表达层次分明,主题中心突出。
…………
二、思:顺序有逻辑
孙有康的《写作语汇新说》提道:“文章想合乎逻辑,要求作为思维线索的思路,必须合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而思路是文章构成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因此,把文章构成各种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的过程无疑也要合乎思维的形式和规律。”也就是说,写作确定中心之后,要按照合乎思维规律的方式将写作素材有机组织起来,让读者读得舒服流畅。
文章常见的顺序安排主要有事件发展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这也是老师写作教学的重点。除了这些常见的思考方式之外,“创新思维之父”爱德华·德博诺提出,可以通过“平行思维”和“推进思维”,让思考找到正确的方向。举例来说,桌上有面包、桌上有黄油、桌上有汤等,所有这些都平行存在;站在人群里的陌生人都是平行存在的,但是一个女人朝着她认识的一个朋友走过去,就是“推进的”。
平行式思考的关键问题是:还有其他的什么吗?推进式思考的关键问题是:接下来是什么?我们可以运用这样的思考导引,帮助学生谋篇布局。针对“推进式思考”设计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首先是通过《纪念白求恩》进行议论文论证思路的梳理,列写“引论”“本论”“结论”的写作提纲,接着加以练习,推演实践这一过程。在记叙文的推进思考训练中,可以特别设计顺叙描写、从特写转到内心独白、从环境描写到概括叙述、变换人称叙述、通过改变叙事节奏描写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等写作指导及实践。举一例说明,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第6—8段刻画陌生人的写作训练,可以搭建两个支架:运用概括叙述的方法记叙和陌生人交往的非主要事件,运用扩充叙述(特写)的方法记叙和陌生人交往的主要事件。举一例学生习作:
我找到了座位,但饮品还没有做好,担心自己等下去拿饮品的时候,位置又被人占了。纠结之中,我鼓起勇气请求那位姐姐帮忙。(概述)“您好,能帮我占着这个位置吗?我的饮品还没有做好。”我看着那位姐姐,期望得到她肯定的回答。她点了点头,但没有吐出任何一字。“她真是太不爱说话了。”我心想。不过,她点头时的那一抹微笑,非常灿烂,非常温暖,像清晨的一方阳光,让人印象深刻。于是我放下心来,安心地去排队等饮品了。(扩述)
学生在这次训练中先将找座位、拿饮品、担心被占座等与中心无关的事情概括略写,再扩充“找其他顾客帮忙”这一能够凸显文章中心的主要事件,通过补充细节,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进行描述,凸显文章中心。在这样的架构指导下,学生结合中心安排内容详略,习作自然流畅,有重点,有细节。
…………
三、言:描述应生动
将思维用语言文字一步步记录下来,就形成了思维的轨迹。如果说文章的“意”与“思”决定了作品思路的方向,那么精巧生动的语言描述就美化着思路的“弧度”。语言学家濮之珍说:“人类思维反映客观现实,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感觉、知觉、表象等反映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构成人类的感性阶段。人类思维也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而,学生在习作中,既要能生动地描述客观现实、形成感知、描绘形象,又要能发展推断、抽象概括,两者常常交织,好的写作者能够交替使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丰富写作内容。
在“言”的描述上,写作教学要强化学生不同思维方式的应用。我们可以这样进行: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强化形象思维的训练,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第8—17段写一次克服困难的经历,搭建“运用丰富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面对困难时的恐惧”和“运用他人的语言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环境描写来渲染困难”的写作支架,来帮助学生强化困难程度和恐惧程度的描写。训练学生从描摹客观现实到反映感性知觉,如模仿《走一步,再走一步》写克服困难的经历,通过特写困难和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衬托困难,再如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第2段写曾去过的陌生地方,在学习元素解析中特别强调环境描写的原则:“在记叙中穿插环境描写,其原则是环境描写要为中心服务。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情和景要和谐统一;二是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生动具体。另外,在叙事中穿插环境描写,次数不宜太多,篇幅不宜太长。”同时通过支架搭建,提醒学生要在环境描写的基础上形成心理变化,穿插心理描写。举一例学生习作:
那是在2016年,我坐着一辆小型面包车来到了曼彻斯特。放眼望去,大片大片的绿色铺在道路两侧。(环境描写)但是,我感觉这里不算繁华,甚至还显得有些冷清。我想:这里不是英国啊?怎么感觉一点都不像发达国家的样子?(心理描写)在宽阔的草坪中,也不时会看见一座草垛,好似这附近有农场似的。(环境描写)看到这样一片景象,我有些失落,但同时也安慰自己:“这说不定还没有到城里呢?到了城里应该就繁华了。说不定这里比伦敦还要高大上呢。”(心理描写)
客观描写和感性知觉的反复交替能够强化客观形象,深化抒情形象,还能够推动情节发展,学生经过方法论的指导能够较为轻松地完成这样一条思维轨迹的构建。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写作任务指导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交替,如前面模仿《植树的牧羊人》的第3—5段描写陌生人的训练中,通过作者的评价刻画陌生人形象就是一次抽象思维的训练。
…………
长按识别二维码,享微店优惠购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