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智己LS6正式上市,这款产品的技术亮点也开始被广为关注。作为一款担负智己销量重任的重点车型,智己LS6技术含量极高,上汽集团大量新能源创新技术都在这款产品上实现了“首用落地”,同时更具“亲和力”的价格和丰富的配置,令其成为新能源中高端市场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新车上市前,上汽集团专门组织了一次技术之旅,让我们对智己的深厚行业技术积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达到行业顶尖水准
站在电动智能化赛道,传统新势力和互联网新势力的可拓展空间都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一个有着严谨的造车逻辑,另一个强调创意为先,敢于做更多的挑战。在技术沟通会上,智己汽车联席 CEO刘涛坦诚,互联网新势力的确在许多方面带来颠覆性创新,值得敬佩。但“大厂”背书的传统新势力则对出品有着更为严谨的质量安全逻辑在里面。
“虽然从表面上看,一些功能上的开通,我们的确要比竞品晚那么四五个月,但这背后是严谨的态度——一定要考虑到消费者的使用感受和安全底线”。
智己作为上汽集团战略转型的“第一军团”,一开始就聚焦高端纯电智能汽车的产品布局和发展,成为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最佳实践者。凭借大量独创性的技术成果、领先的产品性能和独到的应用体验,智己LS6一上市就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领军车型。
在中大型新能源汽车市场,智己布局了智己L7、智己LS7,和智己LS6,形成了“旗舰级三角核心阵型”。智己LS6搭载了包括高阶纯电车型的原生纯电平台,集中体现了“高度模块化”“高阶三电性能”“高阶底盘驾控”“高阶智能化”和“高阶安全”等技术优势。
例如,三电系统方面,智己早已储备了行业“顶流”的技术实力。高度模块化设计平台,具有灵活拓展性,可以开发出轴距在2800mm-3200mm之间的多款SUV、MPV车型。这也正是智己面世一年多,就能汇集智己L7、智己LS7和智己LS6三款旗舰型车型的背后原因。相比行业大多数还停留在400V快充水平,智己LS6已经拥有了准900V双碳化硅高性能平台,在性能、充电层面均已达到行业顶尖水准。
“大厂”品质,智己对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8月,智己L7以91.3%的综合得分率位列第一,荣膺C-NCAP五星认证,主动安全ADAS总得分率高达98.4%,创造新能源车最高表现,也充分展现了“智己高端智能电动平台”领先的技术实力。
两年打赢“速度之战”
作为一款颇具个性化的车,智己从产品设计之初就是以高端驾控体验为品牌的“灵魂”,该车不仅拥有50:50的最佳前后轴荷比,在调校方面,还携手全球顶尖的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团队联合开发、联合调校,为高性能整车奠定了完美布局。而上汽集团在智能化赛道深耕多年,银河3.0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进一步展现了智己在智能化赛道的产品自信。
2023年,迈入去高精地图NOA和城市NOA时代,智己IM AD以“第一梯队”强大实力与 “高起点”基础辅助驾驶为基础,不断打造“更像人”的NOA体验。用智己的话来说就是,“以2年走完友商9年智驾路,与头部玩家同步迈入去高精地图NOA和城市NOA时代”。而这背后可以看到,智己汽车通过技术与标准的双重进化,打赢了这场“速度之战”。
据悉,智己高速高架NOA已于今年4月开启推送,目前已经覆盖全国12省26市,北京五环内全开通,预计将于年底覆盖全国范围。同时,智己的去高精地图NOA也于9月开启公测。智己表示,通勤模式将在2024年在百城实现落地应用,2025年,IM AD迈入Door to Door全场景通勤时代。
但不同于大多数互联网企业NOA“抢先上车”的心态,智己希望每一项上车技术都能“磨合”得更多一些。
IM AD系统拥有架构轻、算法强,视觉为主,雷达为辅等特点,也更适合全量城市场景及去高精地图化的NOA方案。算法方面,也有OneModel、BEV、Transformer架构的技术落地。据介绍,IM AD的安全性已经达到人类驾驶的3.2倍。百万公里碰撞事故0.6次,远低于人类驾驶1.9次,达到人类驾驶安全3.2倍;安全类误制动频次百万公里低于1次,5倍优于行业头部标准。但智己始终认为,对于绝大多数场景下的自动驾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需要人机互动去完成的。
带来“最懂你”的智舱
作为最具未来感的智能驾舱,智己强调“0盲区、0焦虑、0距离” 三大产品亮点。全数字视野、高阶智能驾驶、未来智舱生态三重标准,再次定义了智能驾舱体验新范式。以AI赋能“从上车到下车”的全过程驾驶体验,涵盖高速高架、城市道路及城市慢场景,这就是智己创造的适用性最广、实用性最强的未来智能驾舱新体验。
0盲区,融合AI数字科技打造,带来更好的全图视野。一屏洞悉“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区域,让驾驶员第一视角的座舱布局成为整体解决方案,视野盲区一扫而光。“雨夜模式”让极端视线受阻场景下,路况信息也能一屏尽显,让出行更安全。实时显示A柱遮挡路况,无需担心A柱造成的视野盲区,而“侧后智能补盲”“后视野智能补盲”都能及时将拓宽的侧后盲区视野和车辆后方路况展现在中控屏上,降低了驾驶焦虑。还有业内独创的“一键脱困”“一键贴边”“一键循迹”的AI代驾,实现了真正0焦虑的高阶智能驾驶。
刘涛介绍,随着自动驾驶应用普及,品牌之间在技术上的壁垒会逐步缩小,如何抓住用车的使用痛点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反而成为智能高阶智能化车型之间角逐的焦点。只有更懂消费者的比拼,才能为消费者带来更适合的好产品,这才是核心竞争力。
南方+记者 邵玉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