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凯达:打造高压线上的巡视“精灵”丨对话佛山“小巨人”⑥

南方+ 记者

1

俯瞰长白山,蔚蓝天空下群山起伏绵延,近看一个又一个高塔矗立山林间,银色的电线穿山越岭串联起高塔。再拉进视线,在铁塔银线上,数个小方盒轻盈地沿着银线滑向远方。

这些如同“小精灵”一般在电线上穿行的家伙,名为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来自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下称“科凯达”)。

坐落在佛山市顺德区的科凯达,成立于2014年,聚焦在电力能源行业,专攻机器人与智能运维系统的研发,产品输电、配电、变电、发电领域,其中,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正是其中的一款拳头产品。

创立至今,科凯达先后参与过“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全国“两会”等重大活动的用电保障,其自研的多项技术填补国内行业空白。2021年,科凯达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

“对于科凯达,重视研发是一贯的,多年来研发投入占收入比超过26%,科凯达成为小巨人企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科凯达总经理贾绍春说。

图为科凯达展厅。戴嘉信 摄

图为科凯达展厅。戴嘉信 摄

机器替人

颠覆传统高压线巡检方式

工业机器人的诞生,是为了取代人工完成危险、繁重、重复高的工作,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而电网线路巡检工人,称得上是最值得推行“机器替人”的岗位之一。

现代社会对电的依赖与日俱增,而高压线路作为电网主干,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小小的问题就可能造成巨额经济损失。在一些重要的场合,输电线路如果出现问题,还会引发一系列的连带风险。

因此,高压线路检修是一项极为关键的工作。过去线路检修主要依靠人工和飞机两类方式。但这两种方式都有盲区甚至危险。尤其是面对地貌复杂的深山老林和异常天气环境,无人机难以适应,而人力巡检工作量大,难以保证质量,还存在人身安全隐患。

每年,电力企业都要为巡检维修付出一笔庞大开支。因而,高压线路巡检特种机器人的需求也就应运而生。

早在20世纪末期,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研发高压线路巡检机器人。中国起步稍晚,但随着电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国产巡检机器人也逐步从跟跑迈向领跑。

科凯达于2014年进入输电巡检机器人领域,并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实现了技术突破。在武汉大学等科研院所多年研究基础上深化拓展,科凯达不仅成功自主研发出了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还开发出多款线路作业机器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与传统的高压线路巡检方式相比,科凯达的机器人巡线作业突破了地理环境、天气等条件限制,避免了人身作业安全风险,安全性大大提升,还显著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据介绍,经对比测算,机器人工作效率能提高三倍以上。

“科凯达对市场机会把握得很好,并且抓住了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因素。”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赵巍认为,科凯达专注一个利基市场,建立了自身的技术竞争优势,正是典型的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

图为科凯达展厅展出的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戴嘉信 摄

图为科凯达展厅展出的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戴嘉信 摄

极限挑战

用“全球第一”征服客户

与一般行业不同,电网涉及的场景极为复杂,对稳定性、安全性的要求也更为苛刻。要成为电网系统的供应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凯达的做法是主动挑战“极限场景”,用成功案例敲开客户大门。

2016年,科凯达干了一件“大事”。这年9月,科凯达电力巡线机器人成功跨越长白山原始森林,在全球首次完成100多公里的高压线路机器人巡检,此举登上《新闻联播》。

长白山林区作为我国最大的原始森林,生态环境非常复杂,林中猛兽出没蚊虫肆虐,昼夜温差可以达到20摄氏度,冬夏温差近80摄氏度。这样的环境不仅给人工巡线带来困难,并且由于地貌复杂,直升机、无人机也都难以应对。

“做极致的项目,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树立品牌,从而获得更多头部客户的关注。”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乾说。科凯达用一场穿越长白山的表演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也成功进入电网系统供应链。

除了将一个品类产品做到极致,科凯达也不断拓展机器人的应用场景。就在今年1月,新疆电网乌鲁木齐供电局220kV达清泉二线出现线路断股情况,若不快速修复,极有可能严重影响输电安全。科凯达在接到客户信息后,当即安排地线断股修补机器人赶往乌鲁木齐。

在气温零下25摄氏度、最大风力达到10级的环境下,机器人顺利完成断股修补处理,实现强电磁干扰、超低温、高风力的极限环境下修补作业,也创造机器人修补作业纪录。

近年来,科凯达由输电领域延伸到配电、变电和发电等领域,开发了挂轨式巡检机器人系列、架空输电线路地线修补机器人、有限空间气体监测机器人等机器人产品,也积累了海量电力运维数据和算法模型,开发并推出能源统一数智平台,应用场景拓展到变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风力发电场和火力发电厂等。

持续创新

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在不断推陈出新背后,科凯达多年来坚持大力度投入研发创新。

一方面,科凯达通过与高校及电科院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推动科研项目落地产业化;另一方面,科凯达也通过异地建研发中心的方式,扩充研发团队,提升研发创新水平。目前,从机器人本体,到后台数据系统,均由科凯达自主研发设计,掌握核心知识产权。

即使已在细分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科凯达也没有放慢脚步,坚持大力开发新产品,推动产品迭代。以架空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为例,该系列即将升级到第五代,机器人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据介绍,接下来,科凯达将往电力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沿着电力生态进行扩张,在保障既有机器人、关键前端部件等优势产品的前提下,逐步以统一数智平台为中心,向电力智慧运维系统全线覆盖,其中包括继续开发和完善光伏、风电、火力发电厂里的无人值守智慧系统。

与此同时,科凯达还将继续利用技术优势,将巡检机器人的成果扩展到不同行业中,进一步扩大产品及技术的应用领域。

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业务合伙人谢倩则建议科凯达抓住机遇,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往往拥有高附加值的产品和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因此受到资本追捧,并具有较强的融资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身业务和融资需求,选择合适的上市板块,以此提升发展的竞争力。”

调研组在科凯达走访调研。

调研组在科凯达走访调研。


声音

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路乾:

做最难的事,建立持久的壁垒

科凯达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选择了电力行业作为业务方向。电力行业具有穿越经济周期波动的较为稳定的需求,为企业的持续投入提供了较为明确的预期。问题是,如何打进国家电网等电力系统的头部优质客户,并且建立持久的壁垒?科凯达的策略是做最难的事,在技术难度最大的方向上突破——在高压线上作业的机器人。

选择做最难的事有几个好处:一是应用场景明确,为企业指明了研发方向。为解决这个场景的问题,科凯达转化了高校的技术。其次,做极致的项目,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树立品牌,从而获得更多头部客户的关注。第三,技术难度大、安全性要求高的项目,实验的门槛高,提高了竞争壁垒。

普华永道中国广州审计业务合伙人 谢倩: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应抓住机遇,借力资本市场

在“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中,资本市场发挥着“助推器”的作用。在科凯达的身上我们看到佛山为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通过推荐银行贷款以及引入顺德科创等进行股权融资,支持其研发和发展计划。在A股各板块中,科创板的“小巨人”含量最高,550家上市企业中有高达49.8%来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因此,一方面,把“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上市培育的“后备军”,协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企业本身要做好长远的规划,苦练内功,把握机遇,借助资本平台,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员赵巍:

专精特新企业要做利基市场的深耕者

科凯达是一家战略定位很成功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从创立之日起就集中发力一个利基市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一方面企业对市场机会把握得很好;另一方面企业抓住了“技术创新”这一关键因素。早期科凯达通过与高校联合,推动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车间,实现高压巡检机器人的批量化生产,也成功在市场占据有利地位。

此后将近10年的发展历程中,科凯达与电网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紧跟市场需求,持续推进技术和产品更新迭代。并且,科凯达始终专注深耕利基市场,没有去盲目拓展,而是沿着产业链逐步延伸到能源、市政、交通、消防、石油石化等领域。这种深耕利基市场,坚持市场机会与技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正是专精特新企业的成长路径。

1

【撰文】林东云

【摄影】戴嘉信

编辑 杨晖桃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