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惠城 | 人物篇——文豪苏东坡③:大堤冉冉横秋水

惠城发布
+订阅

苏东坡不仅是惠州西湖的文化推广者,还是整理湖山的实践者。苏东坡看到,在东江与西枝江的汇合处,有一座小桥,但“多毁坏,以小舟为渡”(苏东坡《两桥诗并引》),百姓往来不便,经常淹死人,“不知百年来,几人陨沙泥”,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惠州西湖。当时的惠州西湖,“广袤十里”,颇具规模。在平湖门到西山之间的湖面上,原有一座长桥——丰乐桥,但由于水面较宽,桥所用的一般木料又容易腐烂,因此“屡修屡坏”,有些割草妇女还从桥上掉进湖里。苏东坡由此萌生了修桥筑堤的想法。

惠州西湖苏堤

北宋绍圣二年(1095)九月,苏东坡的表兄程正辅上任广东提刑后来到惠州视察灾情,苏东坡将修桥筑堤的想法告知程正辅,得到了对方的支持。

苏东坡随后给时任惠州太守詹范做了一个详尽的工程建设方案:在平湖门和西山两端各筑一段堤,堤中造桥,而造桥的木料全部改用罗浮山的坚硬如铁的石盐木,桥上再“架飞阁九间,壮其势于上”。得到詹范的首肯后,苏东坡马上请栖禅寺僧人希固来当“包工头”。

是年十月,苏堤和西新桥的修建工程与东新桥一起开工,整个惠州城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这是惠州城建历史上一次盛大工程。尽管年已花甲并身染痔疾,苏东坡仍然每天都去工地察看,风雨无阻。由于受灾情影响,当时的惠州官方没有更多的财力去支撑“两桥一堤”工程,该工程面临“烂尾”的窘境。苏东坡遂将最值钱的东西——皇帝赏赐的一条犀带捐了出来。资金仍不够,苏东坡又马上给远在筠州的弟弟苏辙写信求助。苏辙看到哥哥在贬谪的困境中仍为百姓做好事,颇为感动,于是让夫人史氏将以前内宫赏赐给她的数千黄金捐了出来。

西新桥

在各方努力下,北宋绍圣三年(1096)六月,东新桥、西新桥与苏堤落成。苏东坡颇为自豪地作《两桥诗并引》咏之,“以四十舟为二十舫,铁锁石碇,随水涨落,榜曰东新桥”,“为飞阁九间,尽用石盐木,坚若铁石,榜曰西新桥”。两桥的建成,为惠州百姓解决了交通大难题,他们自然欢欣鼓舞。东新桥上,“父老有不识,喜笑争攀跻”;在西新桥,狂欢上演:“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西新桥还以“坚完宏伟,观者咨叹”的气势雄踞惠州西湖六桥的第一桥。而苏堤,也携带着苏东坡灵气跻身惠州西湖风景名胜之一——苏堤玩月,成为惠州西湖的经典景点。

可以说,苏东坡就是惠州西湖的灵魂。

参考文献:

[1]《风雅鹅城》编委会.风雅鹅城:惠州府城的文化记忆.广州:羊城晚报出版社.2021.7

来源:惠城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转载请注明。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