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肇庆市广宁县,漫山遍野的青皮竹迎风而立;阶下翠,腐间生,竹荪、灵芝静默生长。
有着2000多年竹资源开发利用历史的广宁县,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竹子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广宁人,也塑造出广宁人坚韧不拔的品质。
如今,广宁县依托竹子资源优势, 坚持“主攻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发展思路,结合“三区一基地”规划建设,促进资源培育、产品加工、文旅康养三产融合发展,全面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广宁县实现高质量发展。
广宁竹海国家森林公园。
激活资源禀赋,释放区位红利
因竹而美、因竹而兴。据广宁县志记载,广宁是“竹木荫翳,村落稠茂,耕作宁谧,物阜民饶”的地方。
广宁自然生态优越,竹资源丰富,现已形成以丛生竹为主、兼有散生竹和混生竹的竹资源富集区,拥有竹林面积约有7.2万公顷,年产40多万吨竹子,拥有全中国最大的竹海、全省唯一的竹文化博览馆。广宁竹种丰富,共14属57种,其中青皮竹面积约5.2万公顷,茶杆竹面积约1.33万公顷,麻竹、甜笋竹、文笋竹等杂竹面积约0.67万公顷,是全国青皮竹中心产区。
广宁十里竹廊。
靠山吃山,靠竹吃竹。广宁敢为人先、不断创新,将竹子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20世纪80年代,全国开始广泛使用一次性餐具,竹木筷子需求量激增。广宁竹商看到了商机,主动研发制造生产机器,全县加工产业蓬勃发展,开启了从卖原竹到卖产品的新局面。
30多年来,广宁竹子加工技术迈进数控时代,破竹、裁片、拉丝、削尖等环节均实现了自动化。传统轻工业不断创新、保持发展劲头的同时,由复合材料引领的深加工新型产业应运而生。随着“以竹代塑”风起,竹产业市场潜力可观,一批高科技创新型的广宁竹企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
“拥有竹子原产地资源优势,又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最大市场,在广宁发展竹产业我们有信心。”一位客商如此评价广宁投资环境。广宁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区,北江支流绥江中游,距广州约130公里,贵广铁路、二广高速公路、机场西部高速贯穿境内,位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1小时经济圈,是珠三角连接大西南的交通枢纽,持续释放着区位红利。
“三区一基地”,夯实产业基础
在全球木材供给紧张和欧盟全面限塑的背景下,以竹代塑、以竹代棉、以竹代粮、以竹代肥发展空间巨大,竹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广宁举行的中国竹产业创新发展峰会上,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国家竹产业研究院院长于文吉建议,广宁应持续推动原竹产业向竹纤维深加工领域探新,充分发挥高端产品优势,引进大资金、做好大企业、产出大品牌,建全建强产业链,将每一根竹子的价值“压干榨净”。
广宁县委、县政府坚持把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因地制宜探索竹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以“主攻二产、带动一产、促进三产”的发展思路和“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拓市场,山中兴旅游”的发展布局,以培育优质竹林资源为基础、以发展竹加工业为核心、以三产融合为重点,全力推进新示范区+传统加工集聚区+旅游区+种植基地的“三区一基地”建设,推动竹产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竹纤维深加工生产线。
“新示范园区”规划在江积、横山建设,布局“以竹代塑”“以竹代钢”“以竹代棉”“以竹代粮”等产业,打造集竹产业高新技术研发、资源利用转化、竹产品展示及相关服务产业等于一体的竹产业示范园区,今年已培育省级林业龙头企业2家。
“传统加工集聚区”建在古水镇区域,高标准建设示范生产线、竹产品展示厅、竹产品交易平台等场所,打造传统竹子加工基地示范样板。今年将建成传统加工企业转型示范点5家、“个转企”20家、“小升规”5家、行业标杆企业2家;
“旅游区”分为罗锅竹林旅游区、古水河竹林旅游区、升级改造后的竹海大观景区三部分,发展以竹文化、竹生态等元素为主题的生态旅游和康养产业,打造绥江竹海生态旅游景区,将竹海国家森林公园建设成高质量的示范公园;
“种植基地”分布在绥江流域,竹林面积约10万亩,是广宁竹子种植的“活博物馆”。在横山镇罗锅村建成集科普、科研、林下复合经营示范于一体的多功能竹子种植示范基地,规划在绥江两岸培育青皮竹丰产林示范基地6666.7公顷,强化青皮竹低产林改造、实现竹林低产向高产转变。
加工业是广宁竹产业的底气所在。目前,广宁有各类竹加工市场主体约600多家,每年加工原竹约50万吨,竹产品主要包括原竹加工类、香骨类、竹篾及花签类、编织类、竹工艺品系列、竹子提取物系列、竹炭系列、竹加工机械、竹浆造纸类、竹塑板类、竹醋液类、竹笋类等100多个品种。全县拥有竹子加工规上工业企业7家,主要生产成品竹、竹木制品、柱香、檀香等。2022年,该县竹业总产值约35亿元,全县40%的农户从中直接受益。
广宁竹醋液产品。
多重优势叠加,文化自信绽放
在新发展阶段,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政策创新。
近年来,广宁县立足资源禀赋,抢抓政策机遇,制定出《广宁县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6年)》《广宁县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关于加快推进广宁县竹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引导成立广宁县竹产业协会,积极推动竹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创新发展。
日前,作为实施路径的《广宁县扶持竹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下简称《措施》)印发实施,将充分挖掘广宁特色竹资源潜力,建立全竹种植、生产、 研发、设计、销售、储运以及生态康养旅游产业链,打造集生产 研发、商贸流通、应用展示于一体的绿色产业集群,显著提高竹产业对广宁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根据《措施》,对联农带农达100户以上(含100户)、新种面积达到5000 亩的竹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一次性奖励3万元;对认定为国家级、省级、市级 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竹企业,由县分别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国家级)、50万元(省级)、30万元(市级)奖励;对认定为 省级、市级工程中心的竹企业,由县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30 万元奖励;对认定为竹产业“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国家级示范专 业村、专业镇的分别给予一次性50万元、100万元奖励;支持重点竹主产区的镇街、村、 村民小组和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对竹林道建设,按照统 一奖补管理办法奖补等奖励。《措施》的出台,极大程度地激发了竹产业活力与动力。
广宁擦亮绿色文旅新品牌。
除了经济价值以外,竹子更是广宁人的品格和精神,象征挺拔坚韧、虚而有节的君子。广宁利用竹林景观优势,大力发展竹文化与竹生态相结合的休闲体验观光旅游产业,建成全国首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打造竹海大观、竹文化博物馆、碧翠湖竹种园、宝锭山旅游度假区等旅游景区以及古水河郊野径徒步观光等旅游活动,其中竹海大观是广东唯一以竹为主题的4A旅游景区,获评“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并于2022年完成景区升级改造。
2022年,广宁以竹子为主要依托形式的生态旅游康养产业接待游客129.6万人次。2023年1月,广宁文旅路(文旅桥)新建工程全线通车,有效带动中心城区向绥江两岸发展,为绥江生态新城开发建设打下基础,对广宁的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广宁将致力于规划罗锅竹林旅游综合带动项目,助力乡村振兴和推动“红绿”产业融合发展,擦亮广宁“绿色+红色”旅游新品牌。
南方+记者 施亮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