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纪念石峡遗址发掘五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韶关市区开幕。
研讨会现场。
此次研讨会由韶关市文广旅体局与中国考古学会新石器考古专业委员会、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以主题报告、专题研讨、参观考察等形式开展。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各科研机构、高校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华南地区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广泛交流,展开一场为期2天的高端学术盛会。
考古专家发表主题演讲。
石峡遗址是广东先秦时期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2001年,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1973年开始的遗址发掘以及其后“石峡文化”的命名与相关研究,对于岭南史前考古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五十年弹指一挥间。这场广东田野考古历史上的重大发现,至今仍在推动岭南考古工作和研究的不断进步。
发掘地:马坝狮子岩
旧石器与新石器遗址同在一个保护区
狮子岩位于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2公里处,由一高一低两座石炭系石灰岩孤峰组成,高峰海拔197米,似一只温文尔雅的卧狮。两山之间是一块峡地,当地人称之为“石峡”,并在此开垦出一片梯田。
石峡遗址全景。
1958年,狮子岩溶洞出土了距今约12.9万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并被正式命名为“马坝人”,一时间名声大噪。14年后,曲江文化馆工作人员黄志高、刘成德在石峡梯田发现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器和红烧土。又一出气势宏大的人类历史大剧在狮子岩拉开帷幕。1973年1月中旬,经省博物馆派专业人员复查、试掘,确认这个遗址的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
两遗址相距不到100米,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国内外少有的旧石器与新石器遗址同在一个保护区内的大型遗址区,这在当时的广东还比较少见,是韶关最为宝贵的文化资源之一。
据文献记载,1973-1978年,广东省文物部门在石峡遗址组织了三次发掘,参与发掘工作人员达300人次。同时,依托发掘工作举办了三届、200多人次的文博考古干部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对整个广东省文物考古博物馆事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至1978年底,石峡遗址发掘面积达3666平方米,出土各类文化遗物一万多件,清理墓葬132座,出土各类随葬品2565件;并发现大量的灰坑、柱洞、窑址、灶坑、红烧土、房址等遗迹,为探究广东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的内涵、特征、年代、分期及其与有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典型的实物资料。
1985年,广东省博物馆文物队再次在遗址的东区进行第四次发掘,进一步提供了整个遗址各期文化遗存之间完整的堆积关系,即所谓的“四叠层”,按顺序叠压的四个含有文化遗存的地层,每一层代表一期文化遗存。石峡遗址共存有四期文化遗存,简单来说,石峡一期文化层距今6000年左右;石峡二期文化层(石峡文化层)距今约4800-4200年;石峡三期文化层相当于夏商之际,为距今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石峡四期文化层相当于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又在遗址开展了两次全面的文物考古调查和勘探工作,于2020年发现了瓜墩、下岭排和上岭排3处先秦时期的遗址点;于2021年发现了黄牛古岭、仰天塘东、神田子、沙箕塘排田、烈山和塔下6处与石峡遗址一至四期年代相近的遗址点。
“石峡文化”薪火相传
遗址保护与活化利用在行动
1975年11月,国内考古学大家苏秉琦先生在马坝对石峡遗址出土的遗迹和器物进行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考古学方法论上的观察、讨论和研究,写下了一份6000多字的“1975年马坝石峡发掘工作的主要收获”,并据此撰写了《石峡文化初论》一文,为确定“石峡文化”这一考古学文化名称一锤定音。
1977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广东曲江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石峡文化》的文章,从此“石峡文化”闻名国内外,广为人知。
石峡遗址出土的玉琮。
苏秉琦先生认为石峡遗址的发现“为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的发展找到了一把重要的钥匙”。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在之前的采访中表示,石峡遗址的地位相当于广东的“仰韶”。石峡遗址的年代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延续到春秋早期,主体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的第二期遗存,“石峡文化”就是以石峡遗址第二期遗存命名的,目前所见石峡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遗址就是石峡和岩山寨。从考古发现及研究成果来看,石峡文化代表了岭南新石器晚期时间段的文化高地,它是当时岭南地区的一个强势文化,对周边区域产生很大影响。
197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石峡遗址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韶关综合开发狮子岩,将狮子岩打造成一个山、水、洞、石兼收并蓄,考古与旅游、知识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的广东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游胜地——“马坝人遗址公园”,公园于1986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目前已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是国内最早的与旅游生态相结合的考古遗址示范点之一,年游客量可达67万人次,有力促进遗址走向一条“以文物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保护”的良性循环道路。
1988年建成的“马坝人博物馆”,总建筑面积为3300多平方米。室内展陈了旧石器时代马坝人与新石器时代石峡遗址的考古成果。今年以来,为激活两大特色品牌名片,打造华南地区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展馆的新典范,博物馆创新多媒体技术设计展项,巧妙运用声、光、电、三维动漫、影像等手段结合场景氛围营造,全面提升展示效果和游客参观互动体验。石峡遗址新展将于本次研讨会期间正式亮相。
2001年,国务院将石峡遗址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韶关先后出台《广东省韶关市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2012-2025)》《石峡遗址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加强对遗址的保护及利用。石峡遗址还先后获得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十二五”项目库中“马坝人一石峡遗址环境风貌整治”的专项资金支持,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三五”大遗址名单进行大遗址保护与建设,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十四五”时期大遗址保护利用名单。为让散落在广袤田野中的考古成果活起来,广东省持续推进游径创建,向社会公布了首批4条“广东考古游径”。石峡遗址、马坝人遗址入选粤北考古游径。
南方+记者 唐音
通讯员 韶文旅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