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迎来第14个年华,再度见证了岭南少儿诗歌的蓬勃发展:数万名小诗人参与投稿,活动总点击量近300万次,点赞总数超过175万次!
喜人的数据背后,离不开粤港澳大湾区诗歌教育一线工作者的努力与付出。正值金秋时节,10月10日下午,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粤港澳诗歌教育校际交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
此次研讨会是第三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的专项活动之一,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南方日报社、广东省小作家协会承办。
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惠州、肇庆等大湾区各地区近二十名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诗歌教育的心得,畅谈小学生诗歌季带给孩子们的诗心启发,共同度过了一个诗意盎然的下午。
诗歌季活动异彩纷呈
在活动开场中,南方日报经营公司副总经理王鸿涛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下称“诗歌季”)奋力助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致力于画好文化“同心圆”,建设好千万孩子们的诗歌嘉年华。未来,南方报业也将继续以传媒的力量推动广东少儿诗歌的奋进。
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今年诗歌季活动反响热烈,线上投稿保持稳定,线下活动如火如荼。今年中秋国庆前夕,诗歌季推出大型全媒体诗朗诵节目《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来自粤港澳大湾区十一座城市、18所小学的师生倾力联动,以“时空接龙”形式齐诵诗人杨克的经典名篇——《我在一颗石榴里看见了我的祖国》。稿件及视频节目推出后,相继被新华网、“学习强国”、粤学习、香港经济导报等中央、省市及港澳媒体刊登转载。
诗歌季还推出了年度主题歌《和光逐梦》、“亲子诗词飞花令”、《长安三万里》观影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吸引了众多粤港澳大湾区的师生、业内专家等积极参与。诗歌季已逐渐发展成为湾区孩子们每年一度的文化嘉年华。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与小学生诗歌季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如“亲子诗词飞花令”、《长安三万里》观影活动都是由双方共同举办。这一切的背后,源于广州打造“诗词之都”的图景,以及诗歌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语文教研员林玉莹表示,诗歌尤其是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珍珠之一,具有丰富的育人价值,不管处于哪个年龄段,人们都能从中汲取养分。“为了让更多孩子爱上古诗词,我们设立了花城诗会。”她介绍说,参加花城诗会的一众广州语文教师会从不同层面参与诗词推广活动,如运维“花城小语”公众号等。
三地学校各出奇招培育诗心
在研讨会上,粤港澳三地的学校校长、诗教名师难得相聚在一堂,纷纷就少儿诗歌教育展开热烈的探讨,剖析如何让诗歌在小学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香港荃湾商会学校校长周剑豪介绍,“中华文化”校本课程是该校诗歌教育的一大特色,它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低年级学生以现代诗为主,高年级则以古诗词为主。香港鸭脷洲街坊学校校长布惠芳则从诗歌季“石榴计划”的参与过程中感受到了大湾区各市诗歌教育的蓬勃力量,作为从教多年的语文教师,她表示,阅读诗歌对成长大有裨益,不仅能促使孩子们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还能帮助他们更优雅地表达感情。
“在澳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占比是很高的,尤其是一年级。”澳门培正中学小学部中文科教师伍玉娟老师分析,诗歌能很好地衔接幼儿园到小学的语文教育,帮助孩子们学好中文。她观察到,诗歌季系列活动欢迎小朋友们穿着汉服参加,这在她看来别有一番趣味:“汉服文化与诗歌的接壤,是很好的文化熏陶。”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文华学校教师吴依薇是深圳市“原创儿童诗歌进课堂”的发起人。她表示,创作原创诗歌,是新时代诗歌教育的绝佳范式,也是人们进入诗意生活的通道。
佛山市顺德区作家协会副主席、顺德区容桂海尾小学校长陈翠表示,海尾小学的诗歌教育与本土文化相结合,“比如说顺德是世界美食之都,我们专程为孩子们设置了美食课程,并带领他们创作美食童谣,双皮奶也能被写成很棒的诗。”
中山市三乡镇大布小学副校长邱运来则通过成立“运来童诗教学部落”来推广儿童诗歌教育,至今已有八年。“我们融合了一批对诗歌教育有浓厚兴趣的老师一起进行研讨,开发课例,带领学生编写诗集。”他介绍,这种模式已初见成效,2022年,“运来童诗教学部落”推出课程包,不仅孩子们学得起劲,还能与其他学校的老师进行资源共享。
作为诗歌季十多年来的老朋友,他一直记得多年前的口号:“以诗育心,以美启真。”在他眼中,举办诗歌季的目的不在于培育诗人,而在于培育诗心。“让孩子的心灵得到熏陶,找到生活的诗意,我受此影响很深,也希望我们能和诗歌季一直走下去。”
“热爱诗歌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孩子,他们的心灵会很明亮,很丰盈。”在东莞市清溪华晨外国语学校校长贺迎兵看来,诗歌教育是语文教学的根。好的诗歌教育会引导学生对阅读和作文产生兴趣,启发学生的心灵。“所谓引导心灵、润泽生命,其实是从诗歌教育开始的,让孩子接触诗、诵读诗、创作,他们的语文成绩绝对不会差。”
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佛山市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李剑平表示,佛山诗歌教育佳绩频传,得益于主管单位与学校的高度重视与共同谋划,激发了学生创作热情。“诗歌季对佛山的诗歌教育也有很大的促进教育,它不设门槛,更有利于全员参加!”
肇庆高新区实验小学书记蒋曹斌表示,2011年学校开始接触小学生诗歌季,并由此一直注重诗歌在课堂内外的延伸,让孩子爱读诗,爱写诗,“甚至我个人也从不会写诗,变成了个‘小诗人’。”
专家建言:要让教师先爱上诗歌
“我们要建立一个队伍,让老师爱上诗词,提高老师的鉴赏能力,才能更好地影响学生。”林玉莹表示,好的语文教育,并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互相影响,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相唤醒与激发,“当老师拥有诗心,才能更好地推动诗词教学。”
李剑平则认为,师生只有在不断地交流中学习,才能提高诗歌创作的量和质:“希望教师的诗歌素养进一步提高,诗歌教育的推广手段更为多元。”在他看来,帮助教师提高诗歌素养的方式有许多,培训、观摩、教学比赛、交流会等形式都能有所促进。
陈翠告诉记者,举办了七届的顺德小学生诗歌节与诗歌季一脉相承:“我们推送好作品参与诗歌季,多年来获得了很多荣誉。希望诗歌季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让更多的学生、学校参与其中,让诗歌成为中国永恒的风景线。”
布惠芳也表示,期待下次能带着同学们来考察粤港澳大湾区不同学校的诗歌教育方式:“诗歌季有这么丰富的活动,希望未来我们港澳学生能参与更多。”
吴依薇从2010年就开始带领学生参加小学生诗歌季,她希望未来能与港澳学校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一起同台竞技,创作出更多的诗歌,让年轻一代的情感交流更丰富。”
“我希望这个活动能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工厂,走向校园,走向大自然。”贺迎兵期待,诗歌教育研讨会不仅仅限于语文教学,“更多的是美化这个社会,让社会多一份诗意,多一份温暖。”
广东省作家协会少男少女杂志社副社长曾庆丰表示,孩子们不缺乏好的想象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呵护孩子们的诗心,完成意境升华,让美好的诗歌如阳光雨露,滋润着少年儿童,也让少年儿童在诗歌的创作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接下来,我们将尝试挂牌‘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创作基地’,发掘培养一批有鲜明湾区印记的港澳小作家、小诗人。”组委会工作人员介绍,组委会将继续丰富诗歌季活动的参与形式与展示方式,进一步打通、激活湾区文化资源,画好湾区文化“同心圆”。
【采写】南方+见习记者 戴雪晴 通讯员 杨林清
【拍摄】南方+见习记者 陈文夏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