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项目的白沙茅龙笔、新会陈皮、新会葵艺,省级非遗项目的东艺宫灯、东古牌酱料、海宴冬蓉月饼,市级非遗项目的镇濠泥鸡、恩平烧饼、外海生恭鲤鱼……江门市政协2023年第二期“委员议事厅”聚焦话题“让非遗‘活’起来”,市政协委员化身非遗体验官,带来第一手调研资讯。
根据调研,江门现已构建起非遗生态保护传承体系,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累计281项,包括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众多种类,还建有5个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3个广东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2个广东省非遗研究基地和1个广东省非遗工作站。
江门市政协2023年第二期“委员议事厅”聚焦话题“让非遗‘活’起来”,关注侨乡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江门市政协供图
但同时,江门的非遗传承活化也面临着“展馆场地分散、展示手法单一”“数字化程度不高”“传承人才面临着断层”“产品‘叫好不叫卖’、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如何提升社会普及度,更好地展示非遗之美?如何从娃娃抓起,培养选拔非遗传承人?如何让展柜上的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打造“非遗经济”?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政协委员、非遗传承人、智库专家怎么说。
如何展示非遗之美?
历史街区规划江门市非遗展示馆
前往鹤山、开平、新会等地进行调研以后,江门市政协常委、联络工作委员会主任区海熔分享表示,近年来,随着“文博游”持续升温,江门各地的非遗展馆或展览数量也不断增多,但仍存在着展馆场地分散、展示手法单一、互动体验不佳等问题。
“我建议加快谋划江门市非遗馆的建设,利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公房资源培育一些非遗体验馆,以更加丰富、多维、活态的展示方式,营造文化特征鲜明、体现侨乡民俗风情的展示空间。”区海熔说。
江门市政协委员罗达全认为,除了增加展示空间,还可以将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融入传统节日,例如国庆节、中秋节、端午节、春节等传统节日,开展相关非遗展演活动。一方面营造更富文化气息的节日氛围,另一方面可以让市民群众利用充裕的节假日时间深入了解和体验非遗文化。
“今年8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百度智能云联合打造的‘河南非遗一张图’正式上线,实现了河南非遗数据要素的梳理整合、系统构建、智能关联,集中展示了河南非遗数字化的建设成果。我想,在加强非遗项目文化宣传展示的基础上,还需要推动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设。”广东省政协委员、江门市政协智库专家、五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张超借鉴他山之石,建议江门文旅部门在此前发布的“一机游江门”微信小程序中进一步整合非遗元素,为江门非遗“活起来”破圈出彩、实现数字化创新发展奠定基础。
对此,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四级调研员杨彪表示,关于江门市非遗展示馆的建设,当前已经纳入《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和《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七年(2018-2025)行动计划》。该馆将集中展示全市域非遗项目,作为全市非遗展示、宣传、教育、体验中心。
“江门也计划结合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活化规划的部署,规划市非遗馆选址,并将创新展陈内容和形式,提升交互性。”杨彪透露。据了解,在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化工作中,江门正谋划结合街区的业态营造和功能布局,整合一些公房资源,鼓励和引导一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到街区设立小型展示馆、体验馆、传习所等。目前,新会小冈香、开平红线女、鹤山童书展馆等本土特色项目有意进驻长堤历史文化街区。
关于非遗项目的数字化建设,杨彪赞同张超的看法,并表示他们将探索把“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区”网站、中国侨乡武术(江门)数字博物馆等数字化资源与“一机游江门”整合起来,为传承、展示和体验侨乡非遗提供线上载体支撑,实现“非遗+旅游”的有效链接。
如何培养非遗传承人?
非遗进校园强化教师培养、教材编写
非遗是人们世代相传的一种活态的文化实践,存活于众多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艺中。传承人是这种文化实践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授者。目前,江门统计有262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区海熔表示,他们在调研中了解到,当前中青年成为了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保护的主力军,江门非遗传承人群体的年龄结构趋向合理,但仍有部分非遗项目缺乏代表性传承人,也有部分代表性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级别不对等。
开平市政协委员、“镇濠泥鸡”非遗传承人冯永勇也看到了非遗传承的人才断层危机,“我是2020年被列入开平非遗传承人名录,2022年列入江门非遗传承人名录,并推出了《镇濠泥鸡非遗传承人培养计划》,选拔培养传承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我也留意到,由于当前年轻人对非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认识不深、了解不够,大多不愿意参与非遗的学习传承工作,希望职能部门能对不同非遗项目的保护传承进行分类施策,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探索更多方式方法支持传承人培养。”
区海熔建议,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扩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范围,推进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和培训,并整合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根据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为传承人提供明确的发展路径指引,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张超认为,“非遗文化进校园”是当前非遗传承、保护以及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但目前存在非遗师资、教材缺乏等问题,导致非遗教育覆盖面小、深度不够、连贯性不强。“是否可以让非遗传承人与学校的相关学科教师建立师徒传承关系,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参与非遗校本教材的编写和审核。”他建议道。
相关探索已经在鹤山校园里展开了。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谢文清介绍,根据咏春拳特色改编的“咏春操”实现校园全覆盖,近7万学生习练,现有12所学校成为江门市侨乡武术特色学校。同时鹤山12所中小学也开设了“狮艺”课程,龙舟、客家山歌等22个非遗项目也成为了进校园的体验课程。
“接下来,我们将致力于建立学校、企业、传承人等相对稳定的联动机制,打造和储备一批持续性的传承和推广项目,常态化举办非遗体验课程和体验活动。”谢文清说。
“今年6月,厦门启动‘非遗在社区·百社计划’,以社区内生力量为主导,集中开展150多场活动,让非遗走进千家万户,江门也可以借鉴。”江门市政协委员、江门开放大学副校长黄力奔则提议在社区常态化地举办非遗体验活动,例如非遗特色社区评比、非遗百姓讲堂、非遗体验等活动。
如何打造“非遗经济”?
建议成立非遗产业化扶持发展基金
在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新会葵艺这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被玩出“花”来。融合了编织、绣花、绘画和印花等工艺以后,师生们创新开发了屏风、风扇、灯具、花器、包包、桌面置物架等葵艺家居产品,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趣味。这个看似传统的“老手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近年来,江门不断推进非遗项目的活化利用,小到葵扇、镇濠泥鸡等文创产品的开发,大到撬动上百亿产业链的新会陈皮,闻名遐迩、销往世界各地的台山红木家具等产业,它们在传统和现代审美之间找到平衡,非遗技艺正在焕发新的生命力。
但同时,张超看到了部分非遗项目存在“叫好不叫卖”、产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非遗产品‘叫好不叫卖’与其实用性不强,不符合当下人们的生活使用需求有一定关系。”张超说,“对此,我建议成立非遗产业化的引导性扶持发展基金,依托五邑大学、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开展研究和文创开发工作,融入江门非遗的特色历史文化,通过创意性和应用性设计,推出文化性与实用性兼具的文创产品,提高文创产品的吸引力,把非遗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冯永勇表示,这些年来,他们也在针对镇濠泥鸡制作技艺进行创新性改造,并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建设了镇濠泥鸡非遗文创艺术馆,设有非遗文创区、制作技艺展示区和游客体验区,推出精致的泥鸡茶杯、团扇等一系列周边产品,把镇濠泥鸡打造成为开平手信。
黄力奔建议,把长堤历史文化街区打造成为江门的城市非遗客厅,向全国各地甚至海内外的游客展示江门非遗魅力。对此,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总工程师胡伟岸回应表示,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正有此意,如在青年广场打造的饮食新市集,计划引入诸如罗氏柑普茶、荷塘煎鱼饼、外海面、古劳鱼皮角等非遗项目,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同时推进水街市场旁边的废弃民国茶楼开设新茶楼,推荐财记、金满楼等有实力的餐饮企业进驻,在修缮利用中融入非遗元素。
“我们所说的活态传承就是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江门有很多著名景区和历史文化街区,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开平赤坎古镇、台山历史文化街区等,街区或景区的规划建设可以考虑融入更多非遗元素,如打造非遗集市、非遗街区,展销非遗文创等,这不仅能为景区和街区带来活力,还可以让非遗文化更好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实现非遗活态传承。”区海熔说。
南方+记者 黄烨倩
通讯员 王睿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