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成求职者曾遭就业歧视!“精神受障者平等就业权”调研报告正式发布

南方+ 记者

2023年10月10日,第五届精英交流会在南山区蛇口网谷党群服务中心成功举办。本次交流会的主题是“社区为本·互助共融”,与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相呼应。

此次交流会正式发布了“精神受障者平等就业权:法律、实践及经验”调研报告。该报告由黄裔博士与自倡导者组成的调研组发布,报告针对精神受障者整体就业率低的现状,进行广泛调研,并针对多个问题做出了深刻讨论。

报告指出,精神障碍诊断是导致职业生涯中断或终止的主要因素。数据显示,在确诊前有过正式工作经历的被访者中,81.25%的受访者在确诊精神疾病后,工作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约有6成精神受障者在工作或求职时,对于基于精神障碍的就业歧视有明显的感知。此外,报告指出,精神受障者在就业各环节中均有个别化、差异化的支持需求,

针对当前现状,报告从制度、意识、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社群互助和同侪支持四个层面提供多条建议。

精神障碍诊断是导致职业生涯中断或终止的主要因素

此次发布的报告聚焦基本公共就业服务、就业援助、劳动保障和残疾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四个项目,并从精神受障者求职及就业的经历经验、法律规定和就业权保障的司法实践三个方面,对精神受障者的平等就业权进行研究和分析。

据了解,此次调研采用自编问卷,共包含五大维度23个问题。调研对象为深圳地区的精神受障者。共发放231份问卷,其中140份为有效问卷。

报告显示,在确诊前有过正式工作经历的80位被访者中,有65人(81.25%)反馈在确诊精神疾病后,工作状态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有70.77%的被访者主动或被动地中断或终止了工作。

“在受访者人群中,有1/3的受访者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历。” 在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在被确诊以后,他们的工作状态通常就发生变化了。在65位经历了工作状态变化的被访者中,有66.51%的被访者认为工作状态的变化和精神障碍/疾病的诊断有显著关联。”

由此,报告指出,精神障碍/疾病诊断是导致职业生涯中断或终止的主要因素之一。

“被访者在正式确诊精神疾病/障碍之前丰富、多元的工作经历和经验也从侧面说明这一群体是具备经验、能力、潜力和价值的人力资源。他们在受到精神障碍状态影响后退出职场,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权利和社会参与,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和劳动就业及残疾人相关的公共和社会服务未能充分、有效地激发和动员潜在的人力资源。”工作人员表示。

就业歧视严重,职前培训需求较高

本次调研所涉及的140位被访者,对于基于精神障碍的就业歧视有着明显的感知。问卷回答显示,所有受访者均在不同程度上体验过基于精神障碍的就业歧视。其中,在65位在确诊后经历了工作状态变化的被访者中,60%在面对工作状态变化时感到自己因为精神障碍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此外,求职成为精障人士另一大阻碍,在68位在确诊后有过求职经历的被访者中,63%在求职过程中感到自己因为精神障碍/疾病诊断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此外,报告还发现,精神受障者在就业各环节中均有个别化、差异化的支持需求,其中,受访者对职前培训和求职/工作/就业相关的互助小组或同伴支持的需求略高于其他的支持措施。

“我们发现,受访者最重要的需求之一就是职业生涯的规划与求职的辅导,主要是职前的培训,包括职场社交职业素养。”报告显示,42.8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需要职前培训方面的支持,此外,41.43%的受访者表示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同样需要支持。

此外,众多受访者同样表示,自己需要求职/工作/就业相关的互助小组或同伴支持。据了解,这类受访者占比高达42.14%。

报告提出四大层面改善建议

根据调研发现和结果,这份报告针对精神受障者的平等就业权议题提出以下建议:

在制度层面

应当将反歧视立法作为长远的目标。应当推动在法律和政策层面明确肯定精神受障者的平等就业权,参照《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国际法中对歧视的定义、分类、范围和构成要件,在国内的法律中对基于精神障碍的就业歧视作出明确的定义,并明确用人单位在消除歧视和提供合理便利等方面的义务及法律责任。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都有相对成熟的反歧视立法,可以作为参照。唯有在制度层面明确精神受障者的平等就业权和用人单位等相关主题的反歧视义务,才能在根本上解决精神受障者难以就业、被职场排斥的问题。

在意识层面

一方面应当为精神受障者群体提供更多的权利意识培训及更具体、实用的薪酬、社保、劳动合同等就业相关知识及法律资讯,支持精神受障者明确知晓自己的就业权;另一方面,鉴于目前公众对于精神受障者的工作经历和经验知之甚少,因此很容易形成抽象、模糊的刻板印象,应当以更多元的方式向公众呈现和普及精神受障者的基本权利以及他们作为人力资源的能力、潜力和价值。

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层面

首先应当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精神受障者在就业各环节的共性需求,形成需求基线,并在此基础上设计相对通用的就业支持服务。目前,对精神受障者在就业中的共性需求的认知仍十分有限,是急需弥补的空白。其次应当引入个案管理等专业的工作手法,根据精神受障者的实际情况、需求和意愿为其提供个别化的就业支持。公共服务和社会支持的设计和供给过程中应当将精神受障者过往的职场经验纳入考虑,并将这种经验转化为内在资源。

在社群互助和同侪支持层面

一方面社群内部应当形成更多与工作经历、经验和体验相关的主体叙事,让公众有更多的机会,从多种角度了解精神受障者就业的现状和问题;另一方面社群内部可以策略性地形成资讯、经验和资源地共享网络和求职问业、稳定就业、就业维权等专项议题的互助小组,尤其是有工作经历和经验的社群成员可以将自己的经验转化为社群的内在资源。

【统筹】张玮

【撰文】王百臻


编辑 左钰林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