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处中国三大水系之一的珠江入海口,北倚五岭,南邻大海。环珠江口地区海岸线曲折,岛屿众多,海水终年不封冻。
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史前先民,勇于探索和开发,创造出富有开放性和开拓性的海洋文化。秦汉以来的两千多年,广州一直通过海上交通与东南亚、南亚及西亚、北非、欧洲等地保持密切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隋代之前的广州海丝概况
秦汉是广州海上交通的开始。西汉武帝时期,由官方组织的贸易使团,从广州起航,经徐闻、合浦出海,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出现。
东汉时期,从广州出航印度的中国商人或汉代使者,开始在印度、斯里兰卡同埃及、罗马的商人发生直接的贸易关系;公元166年,罗马人遣使直接航行到了番禺(今广州)。
罗马与中国海上直航的成功,既反映了人类航海技术水平的高度发展,也标志着横贯亚非欧三大洲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
广州西汉墓葬出土的玻璃碗
魏晋南北朝时期,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经海路登陆广州并在中国传播。
在广州传播佛教的南亚高僧包括安世高、昙摩耶舍等,最著名的当属达摩,大约在南朝梁普通年间(520年-527年)他乘船泛海而来,在今广州西关的下九路附近登岸(后人称之为“西来初地”),并在登岸处建“西来庵”。这里成为他在中国传播佛教的第一站。
在达摩“西来庵”基础上扩建的华林寺
文物史迹见证下的隋唐宋元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
广州有丰富的海上丝绸之路历史遗存。有已经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也有考古发现的可移动文物——直接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舶来品。它们都是广州海上对外交往的直接见证。
东汉陶船模型
隋代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动荡战乱,在中西交通贸易方面多有开拓,因历时仅38年,史料失传。《隋书·南蛮列传》:“大业中,南荒朝贡者十余国,其事迹多湮灭而无闻。”隋炀帝多次遣使前往西域和南海,与不少国家建立了朝贡关系。大业三年(607年),派遣常骏出使赤土国(今马来半岛),就是从广州起航的,可见当时广州已是对外交往的重要港口。
东汉墓葬出土的珠饰
唐代,广州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市。
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在广州修建南海神庙,祈求海上航行安全。唐中期始已形成了从广州起航,远至波斯湾、红海、东非等地的航线——“广州通海夷道”。
“广州通海夷道”
《新唐书·地理志》转载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载的一条以广州为起点,通往印度洋和东非沿岸的南海通道。全程经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长达14000公里,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从此广州成为闻名世界的中国对外贸易第一大港和世界东方大港。
唐代来广州进行贸易的国家数以百计,而常年在广州居住的外国人达10余万。开元年间,唐政府在广州设市舶使,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在今光塔路一带设置“蕃坊”,专供外国人居住。伊斯兰教自海路传入中国是唐代中西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广州则是伊斯兰教自海路传入中国的第一站。
来源:考古大家谈
作者:闫晓青
编辑:何韵虹
校对:蒋锦彤
责编:刘思铭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