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恩平市锦江灌区渠首,碧绿的锦江水沿着干渠蜿蜒,流淌在广袤田野。这里充足的水源灌溉出美如画卷的绿色田园,也推动着粮食生产旱涝保收,沿线群众深得锦江水润泽之利。
水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最大的发展潜力也在农村。日前,江门市水利局出台《江门市水利局贯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水利协调发展工作方案》,将推进“百千万工程”工作任务作为推动江门水利高质量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中之重,着力加快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灌区创建与节水改造、水安全保障工程建设、绿色水经济发展等重点领域建设,做好“水文章”,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利美丽画卷。
城央绿廊碧道下沙公园“玉如意”人行天桥。 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奋力推进农村规模化供水
“放心水”流进百姓家
“今年水质变得比较好,很稳定,我们就没那么麻烦,用起来很方便。”在梁丽容生活的江门市新会区龙脊村,当地水利部门在开展城乡供水管道联网工程后,将使用了20多年的供水管道更换一新。当地还投入1亿元对水厂进行升级改造,日供水量提高了一倍,供水也稳定了,出厂水质可达到国家直饮水的标准。
目前,新会区已成为全省10个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示范县之一,将于2024年完成“三同五化”工作目标,实现农村供水县域统管和智慧化管理。
这只是江门市扎实推进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的一个缩影。今年,江门市水利局还出台了《关于落实“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要求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的工作方案》。
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江门市共有农村供水人口290.11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65%、农村供水规模化工程覆盖率达95.31%,基本形成以镇级以上规模水厂为主,城市市政供水管网延伸为辅,偏远山区个别自然村村级供水工程为补充的农村供水格局。
一方面,江门市将加快城乡供水设施建设,结合农村供水“三同五化”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实现县域供水一体化和农村供水规模化。如通过村级供水工程扩容改造、完善消毒设施、管网更新改造等方式,补齐村级供水工程短板,做好村级小型水厂改造提升。
另一方面,瞄准规模水厂的升级改造,积极推动新会鑫源水厂、台山广海湾湾区联合供水工程等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项目上马,在2023年全面实施覆盖21万人口的农村供水改造提升工程,持续建设改造一批规模化农村供水工程,强化农村供水工程的标准化建设。
台山市大隆洞水库灌区北干渠那潮段崩山渡槽。 南方+ 杨兴乐 拍摄
加快现代化灌区建设
夯实“粮丰”水利基础
在江门台山市大隆洞灌区,一条条新修的灌溉渠道沿着农田前行,汩汩清泉顺着渠道流淌,润泽万亩良田。
畅渠系、稳水源,灌区提质增效。“大隆洞灌区在2021年年底完成第一期节水改造,今年将继续实施第二期节水改造工程。”江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已改善了附近约3万亩农田灌溉条件,全渠通水灌溉时间由3天缩短到11小时。”
抢机遇、争补助,资金成有力支撑。当前,江门抢抓政策机遇,创新灌区建设投入模式,积极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创新专项债申报打包模式、探索“整县打包+EPC”建设模式等,推动灌区项目先行先干,形成中央资金下达即支付的优势,为粮食安全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助力农业强市建设,赋能“百千万工程”。
数据显示,近年来,江门列入上级改造计划的12宗项目,项目总投资7.09亿元,共获得省级以上补助资金4.53亿元;2020年以来,已有9宗项目成功争取专项债2.29亿元;恩平市试点通过“整县打包+EPC”建设,成功争取专项债2293万元,启动实施总投资达9.8亿元的恩平市水网改造及灌区渠系连通工程,推动从水源到田头的农田灌溉全体系建设。
江门是农业大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农业用水占比高,节水潜力巨大。江门市从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出发,谋划创建台山广海湾、恩平锦江源两宗大型灌区,为“广东第一田”、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提供更坚实的用水保障。
预计两宗大型灌区创建成功后,将新增、恢复灌溉面积18.94万亩,年增加粮食产量7969万公斤,年新增节水9485万立方米,接近一个开平市大沙河大型水库的兴利库容,既促进农业生产的增产稳产,更能实现水资源的绿色高效利用。目前,江门市已完成两个大型灌区创建的前期论证工作,计划近期向省申请灌区名录调整。
数字孪生灌区建设也是江门提升灌区建设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恩平市先行先试为数字化基础条件较好的西坑水库灌区谋划数字化改革,成功入选水利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先行先试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入选数字灌区试点建设的中型灌区。
“项目完工后,通过配水调度模型、水动力仿真模型、旱情预报模型的构建,以及数字化仿真场景的搭建,灌区整个配水调度过程将实现数字化场景、智能化模拟、精准化决策,工作人员可通过手机观察、控制分水水闸。”江门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试点项目实现与实体灌区工程的仿真同步、交互调度,将大大提升灌区运行管理能力及灌溉用水调度效率。
在江门水道新会段碧道,草地上帐篷如花朵朵绽放。 江门市水利局供图
高质量发展绿色水经济
打造“绿美江门”生态样板
碧水清流、鱼翔浅底、白鹭起舞……8月下旬,在开平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这座名副其实的“城市天然氧吧”令人流连忘返。
孔雀湖国家湿地公园,主体是开平市最大的水库——大沙河水库。当地一手抓生态保护,一手探路水经济,以大沙河水库为依托打造融观光旅游、绿色农业、生态保育、特色产业等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示范区,成为各地游客休闲观光的胜地,每年累计吸引游客达30万人次,营业收入约300万元,附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创业,吃上“生态饭”。
这正是江门在城乡河湖环境持续优化的情况下,立足河湖新生态,把保护水生态的重点从治理转向利用,积极探索水经济的例证。
近年来,江门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立足良好的水生态和水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滨水旅游、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并出台《江门市全域水经济试点建设工作方案》,全力推进总投资达34亿元的九大试点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河湖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向发展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助力城市品质再提升,打造乡村振兴新标杆,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探索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变。
位于蓬江区的西江碧道,是江门探索“碧道+”模式、大力发展碧道产业带的缩影。这里建成后,配套建设的咖啡馆、小商店等周边的餐饮服务业营业额不断攀升,物业、停车位租金等每年可带来超过1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Coffee Around(江海店)。 彭伟宗 摄
碧道建设在带动周边土地升值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为江门市产业升级和人才引进提供了优质环境。通过“碧道+”模式,江门依托流经城镇水系,构建生态滨水空间,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挖掘民众消费潜能,推动河流成为一条条充满活力的经济带。江海区、新会区以优质水系为媒介,积极打造农业生态公园、梅江生态园等都市后花园,发展田园互动、观赏采摘、农耕体验等特色农业,建成广东省最大的连片荷花主题公园。
碧道经济如火如荼,江门又把目光瞄准了“水库经济”。江门立足水资源禀赋,积极发挥“水缸子”优势,探索“水库+”模式,提高水资源价值,发展优质水产品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其中,鹤山澜石水库优美的湖光山色,吸引文旅公司投资约6亿元建设来苏“山水人家”项目,打造山水田园、茶文化、明清古建筑文化等主题区;青年水库山明水秀,吸引了优质企业投资22亿元建设源林生态乐园项目。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源林生态乐园项目还聘请了附近300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村民既有田租收入,又有工资收入,千亩撂荒地成了村民的“希望田”。
坐拥绿水青山,探路绿色发展。奋进全域水经济试点新征程,一场推动侨乡特色水经济加快发展的新探索正加速铺开。
■一线实践
开平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获全国推广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对促进农业节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意义重大,不仅是现实之需,更是长远发展之要。近年来,开平持续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积极探索灌区标准化管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经验作为广东省唯一典型案例,入选水利部案例汇编,获全国推广;镇海灌区获评全国节水型灌区和全省标准化规范化管理示范灌区。
据了解,开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始于2019年,该项改革开展之初,开平市就积极探索灌区标准化管理、推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包含科学建立水价形成机制、强化工程运行管理保障、推行用水定量定额管理、推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有效落实农业水费收缴等内容,目前已初具成效。
在分门别类建立水价形成机制方面,2019年以来,开平市按照灌溉面积加权计算粮食作物综合水价,科学有效推动5宗中型灌区及6宗样点小型灌区完成农业水价测算,有效平衡了全市各灌区和各地水价差异。
在强化工程运行管理保障方面,开平市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各镇(街)聘任148个专职农村用水管理人员,按每人管理2500亩的标准,负责镇(街)水利工程、河道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并对其他小型水利工程、河道进行巡查,切实强化了工程运行管理保障。
在推行用水定量定额管理方面,开平市以全市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基础,综合农业用水定额、灌溉面积、水文数据、渠系水利用系数等因素,按照“先重点中型灌区再一般中型灌区”的原则,分批推进农业取水许可管理。
在推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方面,开平市着力调动农民及农业经营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制定《开平市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精准补贴及节水奖励办法(试行)》,统筹整合涉农专项资金、市本级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预算资金等,实行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对采用高效节水方式、肥水一体化技术和设施落实节水的合格用水户,按定额内用水量补贴2元/亩/年,调动农民节水积极性。
在有效落实农业水费收缴方面,开平市贯彻总体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原则,在确保灌区不超计划用水的前提下,创新采用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灌区运行管护经费,国管水库灌区的农业灌溉水费由市财政解决,镇管的农业灌溉水费由市、镇(市、镇各负担70%和30%)共同解决,有效提升了农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近年来,开平市通过灌区改造及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共完成了38宗自动计量设备建设及125宗贴片水尺安装,测算面积达16.52万亩。特别是镇海灌区,已基本实现重要节点计量设施全覆盖,有效保障灌区用水管理和灌牌工程的良性运行。接下来,开平市将重点加强各级渠道日常管理和用水管理力度,持续推进灌区管理信息化,搭建相应计量数据统计平台,全面通过网络监管各灌区运行,进一步实现灌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南方+记者 梁洁
通讯员 钟欣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