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市青年文化宫的展览上,红蓝相间的非遗竹编装置“青春的纽带”,在市青年宫蓝绿色的展墙上有如一条纵横交错的高速路,竹编技艺之上添加了现代元素,也让这面展墙成为了观展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
这件作品的作者正是纪馥君。她是在冉文化主理人、创始人,是一位公共装置艺术家,也是广州“潮墟”非遗传播大使。同时,她也是国家高级花艺师,也是法国圣埃蒂安双年展“HERMES”橱窗设计金奖得主。
纪馥君说,希望这件作品能吸引年轻人的注意,让他们从作品之中感受到,成长之路纵然曲折,但勇敢、乐观和积极,才是年轻人走向未来的㶷烂耀眼的姿势。
在对比过欧洲当代艺术的先锋和时尚之后,她对中国传统艺术更叹为观止。为了更好地理解竹子文化和竹编技术,她在山上驻地半个月,跟当地最著名的竹编老艺人闭关学习。怀揣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她确立了自己的创作方向——竹编。
大型竹编作品更适合公共场合,所以纪馥君直接把工作场地搬进了公共场所。纪馥君认为,公共艺术的核心是“公共性”,这种艺术特性可以缩短人与艺术之间的距离,所以作品要让观众能看得明白。公共艺术要和场地发生共鸣,要与场所和空间产生关联,共同生长,经过时间的沉淀,成为空间自然而然的一部分。
竹编与公共装置的结合,是纪馥君自然观的实践。使用传统环保材料在公共空间做大型装置作品展示,她是第一个使用这种创作手法的艺术家。她希望公共场所这种载体能成为作品的“渡船”,能让大众去思考自然的力量、思考生态与环保。
2022年底,纪馥君做了一个大型公共装置“趴趴猫”。在“趴趴猫”的创作上,她尝试使用了毛竹的竹尖,那是环卫工人扫地工具的材料,因此是比较有挑战性的创新手法。纪馥君希望作品能有“治愈”的作用,而“猫”这种动物,对于年轻人来说是非常熟悉而有好感的形象,是能马上与“治愈”联想在一起的标签。
纪馥君在广州珠江公园的“萌萌虎”“凤之归”和“森林之境”三件作品,给出了她对大地艺术的理解和想法。这三件作品分布在珠江公园的森林之间,观众可以在公园内以平视的角度去观看,也可以在周边的高层楼宇以高空的角度去俯视。通过用自然材料去装置森林,让大众去理解地球与生命的关系,真切地感受到人类、动植物于大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作为年轻一代的匠人,纪馥君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关注竹编这种在中国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它需要被欣赏与传承。“没有一种材料可以像竹子那样灵活又坚硬,当被拉伸时,它变得极其坚硬强壮,又时而柔软细腻。”纪馥君说,竹子本身多样的叙事性和内在的张力,又正是材料本身生命的存在。在横亘着的时间里,它经历和包容了衰败、消亡、无常,最后定格成为向上的姿势,也如同人类生生不息的精神。
如此,用艺术的能量去影响人的内心,正是纪馥君想要做的。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穗团宣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