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危重心血管疾病之一,其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时间就是生命!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来说,从发病到血管再疏通时间越短,生存的希望越大。近日,番禺区沙湾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文简称“社卫中心”)在日常门诊中发现一位不寻常的“低血糖”患者,家庭医生梁翠婷及时发现心梗病情,第一时间精准判断,第一时间将检查结果发布到“番禺胸痛”微信群,第一时间与番禺区中心医院打通“绿色通道”,在一环环无缝衔接下让患者成功脱险。
假期在家出现不适 家属误认为是“低血糖”
10月4日上午,番禺区沙湾社卫中心门诊接诊了一位老年女性慢性病患者梁阿姨。家人介绍,梁阿姨平时血糖、血压偏高,长假期间玩得开心,多日没怎么按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和降糖药,因为正值中秋节,所以连续吃了好几天的月饼。3日中午忽然出现胸口不适并伴头晕、出汗等症状,家人误以为是“低血糖”,马上给梁阿姨喝了一些糖水。次日到社卫中心就诊,梁阿姨说怕自己血糖升高,想测一下血压和血糖看有无升高。出于长期临床经验,直觉告诉梁翠婷医生,这不是一位寻常的“低血糖”患者。从患者前一日出现胸口不适等症状来看,绝不是因停服降压降糖药引起,她对该患者的情况立即产生了怀疑和警惕。
梁翠婷一边仔细询问梁阿姨当时胸部不舒服的情况,一边给梁阿姨测血压、血糖,并详细询问梁阿姨的病史,得知梁阿姨有七八年的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年纪大了有时会忘记服药,4年前还曾有过“小中风”,当时住院治疗后,见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没在意了。梁翠婷立刻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马上启动胸痛救治流程,为梁阿姨做心电图检查。
医疗机构上下联动 为及时抢救患者赢得时间
10月4日10时08分,看到心电图结果的梁翠婷心头一紧,立即在“番禺胸痛”微信群中发出心电图结果及一条消息:“患者女性,78 岁,3日曾出现胸痛等症状”。
收到消息后,群里的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林桂雄主任根据患者症状及心电改变,迅速判断患者为下壁心肌梗死。林桂雄立即在微信群内给予院前急救指导,并建议立即送上级医院救治。
没有丝毫犹豫,梁翠婷立即按照急救流程进行急救处理,一边向患者本人及家人解释病情,告知心肌梗死的相关风险,一边对患者启动抢救,给予低流量吸氧、心电监护,询问患者无出血相关风险后,给予患者“心梗一包药”口服。征得家人同意后,快速与番禺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取得联系,马上开通绿色救治通道。在等待120救护车的同时,梁翠婷则让病人卧床休息,不断地进行情绪安抚及病情观察,直到把梁阿姨送上救护车才放下心。
转至番禺区中心医院完善检查后,确诊梁阿姨为下壁心肌梗死,及时进行抢救手术,右侧冠状动脉植入支架,择期干预前降支的血管,术后转危为安,目前已无大碍。
10月8日,梁翠婷与患者家人在微信里进行沟通,家人感谢梁翠婷将老人家从“鬼门关”拉了回来,梁翠婷则表示这是医者本分。
接诊医生及时在微信群发布病情信息让专家会诊
梁翠婷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
胸痛救治网络 挽救危重患者生命
梁阿姨的生命得以及时抢救,有赖于接诊医生善用番禺区构建的胸痛救治网络,通过绿色通道高效抢救危急患者。这种以“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为核心的分级诊疗工作模式,实现了对转诊危急重症患者诊疗的无缝对接。从梁翠婷在门诊中及时发现心梗并作出正确判断,在胸痛群内得到专家及时指导,再通过绿色通道第一时间紧急转送至区中心医院胸痛中心进行治疗,全过程没有超过2小时,成为胸痛救治单元建设工作中非常成功的急救案例。
自2015年以来,番禺区卫生健康系统以“番禺胸痛”微信群为起点,通过组织跨医院、多学科间的密切协作,优化救治流程,逐步创建急救绿色通道,在广州市率先建立区域胸痛救治网络并发布胸痛救治地图。全区年均通过胸痛救治网络救治的心肌梗死患者达300多例,平均抢救时间缩短30分钟,为以急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重症患者赢得黄金抢救时间,打通了生命急救的高速公路,全区急性心肌梗死等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存活率大幅提升。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 吴穹 通讯员 李海燕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