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红眼,全家感染?这种病进入高发期

广东禁毒
+订阅

近期

是“红眼病”流行的高发季

眼科门诊最近涌现了

很多眼睛红、眼屎多的孩子……

这些孩子患的正是急性结膜炎

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红眼病”

往往“一红红一片”

“红眼病”传染性这么强

怎样防止中招?

休息几天能好?

一起来看看

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是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极强的急性病毒性眼病。

导致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70型(EV70)和柯萨奇病毒A组24型变种(CA24v),此外腺病毒11型也可引起该病。

在我国为法定丙类传染病

该疾病多见于夏秋季,人群普遍易感,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学校和托幼机构等人群聚集的地方易发生爆发流行。

接触感染为主,“看一眼”不会传染

“看一眼”有“红眼病”的人就会感染?

假的!

“红眼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其眼分泌物及泪液均含有病毒,主要通过接触被患者眼部分泌物污染的手、手帕、面盆、毛巾、浴池、泳池或水等方式传染。

因此,要想不被传染,注意避免以下几种接触:

直接接触病人眼睛或上呼吸道的分泌物;

与患者握手、拥抱等身体上的接触;

接触患者的生活用具如毛巾、穿过的衣服、脸盆,患者摸过的东西,如门把手、公共汽车扶手、各种工具等;

接触被污染的水,如池塘水、游泳池水等;

接触患者用过的眼药水等。

感染“红眼病”有什么症状?

“红眼病”起病急,刺激症状重。主要症状包括眼内有异物刺激感、眼红、眼部刺痛、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

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很快传染到另一眼,发病两周内传染性最强。

图源:广东疾控

图源:广东疾控

“红眼病”潜伏期短,一般为18-48小时,发病开始时多为单眼,很快传染到另一眼。

球结膜下出血为最显著的症状,眼内有异物刺激感、眼部刺痛、结膜肿胀、畏光、眼部分泌物增多。

疾病具有自限性,自然病程一般7-10天可自愈,预后良好,但偶有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

得了“红眼病”该怎么办?

有对应症状时,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在治疗期间,若发现视力出现下降,应及时复诊,以免耽误治疗。

遵医嘱用药、多休息,避免烟雾和强光刺激眼睛;眼部不要化妆,不戴隐形眼镜;避免和他人握手;避免到美容院、健身房、桑拿房、游泳池等公共场所。

若在治疗期间,有视力下降等情况,应及时复诊。

如何全方位防治“红眼病”?

✎ 家庭卫生方面

勤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有助于减少病毒滋生。

保持居家清洁。

如果家庭中有人感染了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应做好隔离措施,做好患者使用或接触的物品的清洁消毒工作。

✎ 个人卫生方面

在家要养成勤洗手、勤剪指甲的好习惯,避免用手揉擦眼睛,饭前饭后要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洗手。

不与家人共用毛巾、脸盆、枕头、眼药水、眼镜等物品。

经常清洗枕套、床单和毛巾等生活用品。

如眼睛出现不适症状,不去游泳池、公共浴室等公共场所,并尽量不与家人接触。

图源:广东疾控

图源:广东疾控

✎ 校园防病措施

加强学生健康管理

学校、幼托机构应开展晨(午)检制度,晨检中发现有异样状况或疑似病例者应暂停入园或入校。

培养学生养成勤洗手、不共用生活用品、不揉眼等良好的爱眼卫生习惯。

加强职工健康管理

对职工要开展健康监测,如员工出现相关症状,需尽快调离工作岗位,居家治疗休息。

保持环境卫生清洁

定期对学习生活环境内的公共物品进行清洁和消毒,对于不适宜用消毒剂消毒的物品可在阳光下暴晒。

规范处置病例

在校期间如出现相关症状时,应立即报告校医,并暂停集体活动和他人接触,如症状较重时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用药及休息。

经确诊为“红眼病”的患者,隔离管理期为发病7天后,以症状消失为解除隔离的判定条件。

理性应对聚集性疫情

报告病例:学校或托幼机构如果发生聚集性疫情,应及时上报辖区疾控中心,按要求开展疫情处置。

做好清洁:保持教室和宿舍良好通风,加强清扫和消毒工作,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特别是要做好校内公共场所、公用物品、校车等物品的消毒工作。

近期开学季

除了“红眼病”外

还有多种疾病高发易感

大家一定要多多注意

来源:广东疾控、深圳疾控、广东科普、人民网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