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兴,则城市兴。近年来以教育扩容提质为抓手,东莞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能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并先后获得国家、省级荣誉——2020年8月、12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2021年11月,成功入选广东省首批5个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区(下称“三区”)。
以品质课堂为主阵地,以两个国家级示范区平台为支撑,东莞统筹推进三区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实践道路。为进一步梳理两年来,在打造品质课堂、推广国家优秀成果等行动中的创新举措与成效,形成可复制、可参考、可推广的经验,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联合南方+特别推出“品质课堂 东莞行动”栏目,敬请关注。
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普通高中教育对于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增强高等教育发展后劲、进一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广东省全面实施新高考,以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以下简称“双新”)实施为切入,广东做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共遴选三批省级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区、示范校,东莞成功入选首批5个省级示范区,先后有11所普通高中获评省级“双新”实施示范校。
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结合“品质课堂”建设、“双特色”高中建设,东莞通过推广应用北京十一学校“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激活学校内生动力,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向“新”而行,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双新背后:
推动普高育人变革与特色发展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统筹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2022年前各地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改革直指深化育人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全面提高普通高中育人质量。
一年之后,广东省教育厅发布《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全省普通高中从2020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学校如何进一步推进教育内涵发展与育人方式转型?以“双新”建设为切入,广东做了一系列探索实践,共遴选发布三批省级普通高中“双新”实施示范区、示范校,东莞成功入选首批5个省级示范区,先后有11所普通高中获评省级“双新”实施示范校。
“双新”实施意在推动普高育人模式变革
11所学校分别是:东莞中学、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东莞市粤华学校、东莞市第一中学、东莞市塘厦中学、东莞实验中学、东莞高级中学、东莞市常平中学、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东莞市第五高级中学、东莞市厚街中学。
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和“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两大平台,东莞统筹“三区”建设,结合自身特点,遴选10所首批普通高中“双新”市级示范校,开展“品质课堂”行动和东莞市普通高中“双特色”发展行动(“双特色”指普通高中特色项目、特色学校建设)。
围绕“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项目,在成果持有方北京十一学校指导下,东莞制订了《“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遴选了8个推广基地学校;根据《东莞市推进普通高中“双特色”优质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 年)》,到2025年,东莞计划建成20所市级特色优质普通高中,建成2-3个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特色办学成果。
2021年10月,东莞开展普通高中“双特色”建设推进会
当前,东莞遴选产生了第一批创建“双特色”普通高中特色学校8所、特色项目60项。各特色学校、特色项目,围绕数理、人文、科技、艺术、体育特色展开,推动普通高中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东莞探索:
以国家教学成果推广统领推进
推进普通高中“双新”实施,既需要理论研究、规划设计,也需要创新实践推进机制。为落实“双新”实施要求、建设好示范区,东莞发挥教科研的引领作用,以国家教学成果推广为统领,聚焦教学变革核心,创新实践推进机制,探索普通高中“双新”实施路径。
其中,《“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确定了三大重点任务:
一是以普通高中新教材实施及“品质课堂”建设为抓手,推广成果,深化全市普通高中课堂教学变革;二是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及“双特色”普通高中建设为契机,推广成果,推动全市普通高中课程变革;三是以深化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为导向,推广成果,探索全市普通高中组织变革。
2022年10月28日,东莞召开普通高中“双新”省级示范区建设推进会,组织各高中学校进行交流展示
在项目成果推广中,东莞以学校发展关键问题为导向,一校一案、融合创新,注重推广优秀教学成果的“本土化”落地路径,同时整合资源,建立教研部门、成果项目持有人、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学校之间的多方协同,推动成果项目扎实有效开展。
“我们组建了‘1+8+N’项目推广应用研究共同体,以市教育局教研室为牵头单位,以8个基地学校为主体,指导各实验基地制订成果推广应用实施方案。”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推动工作开展,东莞还组织推广应用研究共同体集中学习和专题培训,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北京十一学校专家莅莞指导,组织项目推广应用研究共同体等赴北京十一学校实地考察和培训学习。
东莞市参加北京十一学校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线上交流研讨活动
此外,组织开展每月1期不同规模、多种形式的在线研讨、现场交流等成果推广应用活动,引导全市普通高中广泛参与,促进成果推广应用的本土化、校本化落地,推进推广应用项目的深入实施。
项目组于2021年5月组织全市普通高中校长二十余人到北京十一学校参加教育部在北京举行“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与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成果交流研讨会,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代表东莞市作成果应用专题汇报;2023年4月,东莞市教育局叶淦奎局长带领东莞市基础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对象,走访成果持有方北京十一学校,开展交流研讨;今年5月,东莞市特邀北京十一学校原校长李希贵先生莅临指导,一连举办3场讲座报告,为东莞教育工作者传经送宝。
今年5月,李希贵先生在莞一连举办3场讲座,为东莞教育工作者传经送宝
学校实践:
强内功发挥示范校引领作用
推进落实“双新”实施示范区工作,学校是参与主体,也是重要的参与力量,除了全市层面统筹,东莞各高中学校探索与校际合作同步上演。
“双新”实施省市级示范校,同步制定完善的实施方案,从建立健全教研体系、注重项目课题引领、做好示范帮扶等多方面,强化学校“内功”,切实发挥示范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提高市域内外的“双新”实施水平。
2022年11月,东莞中学举办以“百廿莞中展芳华 凝‘新’聚力再出发”为主题的“双新”实施省级示范校建设展示,发布学校高质量发展“1+1+8”行动计划
比如,同为首批省级示范校的东莞中学和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联合召开了“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省级示范校三年规划方案”专家论证会,分别从建设基础、总体要求、建设任务、重点突破、工作保障、推进计划等六大方面汇报示范校建设工作,并接受专家点评;第三批省级“双新”实施示范校常平中学,则联合万江中学、石龙中学,举行三校英语品质课堂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探讨“双新”背景下高中英语品质课堂高效教学教研模式。通过教师校际交流与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及完善各校教研组、备课组建设,探寻“教-学-评”一体化的课堂变革之路。
不仅如此,围绕“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创新及学校转型的实践研究”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8所成果推广应用基地学校在办学管理机制、特色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探索改革创新,均取得较好成效。
各省市“双新”实施示范校、国家级成果推广基地校先后举办交流展示活动
东莞中学注重课程迭代升级,重构多元生态特色课程体系;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联动,促进育人方式转变;东莞七中致力于打造“乐学”学校品牌,以培养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科素养为核心,构建了一中心、三板块、六大类的课程体系;东莞八中积极探索“立人课堂”教学创新;塘厦中学激活学校,赋能个体,变革学校组织结构;厚街中学探索分层、分类、选课走班制;光明中学构建“适性教育、多元发展”课程体系。
在一体谋划、统筹推进中,东莞通过国家级教学成果的推广应用,发挥一盘棋谋划与示范校引领作用,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推动全市普通高中向“新”而行,实现多样化、特色化、品质化发展。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黄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