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 品牌是企业产品市场价值的重要载体,加强品牌建设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肇庆高新区品牌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对供需结构升级的推动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肇庆高新发布现推出《品牌大旺》专栏,展现大旺品牌故事,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禽流感、非洲猪瘟……近年来,家畜家禽重大疫情时有发生,兽用疫苗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市场重视。坐落于肇庆高新区的肇庆大华农生物药品有限公司(下称“大华农”),在动物疫病防治战“疫”中,用自身的科研实力与工艺技术,为养殖业保驾护航,得到了国内外客户、专家的一致好评和信赖。
2004年,获得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生产资质;2018年,成功研制非洲猪瘟诊断检测试剂盒;2019年,与高校和政府共建华农(肇庆)生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大华农作为一家集兽用生物制品研发、生产、销售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广东省兽药药业第一家上市企业,也是农业农村部指定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灭活疫苗定点生产企业,深耕动物疫病防控领域二十载,只为践行——“做动物保健专家,为人类健康服务”。
两场动物疫病防“疫”战打响品牌
“大华农是第一个建成符合禽流感疫苗生产GMP车间的民营企业。”大华农公司副总经理詹烜子回忆道,在成立初期,大华农结合国家政策,坚持跟科研机构、高校加强技术合作,不断完善、创新生产工艺,迅速成长起来。而两场动物疫病防“疫”战,让大华农一战成名。
肇庆大华农工作人员正在进行实验。王振宇 摄
2004年,禽流感疫情肆虐,当时的农业部指定大华农为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的定点生产企业,大华农的科研团队以高度的责任感,加班加点提供了优质禽流感疫苗近60亿羽份,使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当时全国最大的肉鸡养殖基地温氏集团存栏8000万只鸡,依靠疫苗免疫接种,创造了没有发生一例禽流感的奇迹。
肇庆大华农实验动物中心。
另一场“战役”是在2006年入夏,当时猪蓝耳病席卷全国,养猪业遭受重挫。大华农再次临危受命,负责疫苗的研制和生产。仅用了80天的时间,就完成了疫苗生产从种毒引进到成品出厂的全部工序,8000万头份优质的蓝耳病疫苗供应了15个省份的防疫用苗,为我国养猪业挽救了一大笔损失。
雄厚研发实力成就品牌
多年来,大华农一直坚持以科研创新为驱动,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每年拿出营收的6%用于研发投入,高比例的研发投入,形成了行业较领先的研发创新能力,推出了多个禽用多联疫苗,由原来的一针防疫一个病种,到现在一针可防多个病种。
大华农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测工作。
2018年,为解决非洲猪瘟疫情问题,大华农成功研制出非洲猪瘟抗原检测试剂盒和非洲猪瘟抗体试剂检测试剂盒,为养猪行业疫病检测提供了极大帮助。“在没有非洲猪瘟疫苗的情况下,就是以检测为防控手段,抗原检测试剂盒、抗体试剂检测试剂盒在全国各大养殖企业广泛地使用。”大华农高级研发员欧阳征亮说。
据悉,2018年至2022年,大华农新产品收入合计26.16亿;2022年不仅获得了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提名奖,而且顺利入选广东专精特新企业,同时“大华农”品牌被国家行业协会评为“兽用生物制品类10强企业”,大华农逐步实现了经营业绩与品牌效应的双丰收。
肇庆大华农研发出世界首个草鱼出血病活疫苗。
品牌的打造离不开高素质科研人才团队的搭建。大华农通过“薪酬+创新奖励+股权激励”以及肇庆市和高新区的一系列人才举措,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上”,激发创新活力。
目前,大华农拥有以院士、教授为带头人的创新团队200多人,依托人才的创新活力,截至目前,大华农企业获得注册新兽药50项,其中一类4项,获得授权专利200多件,获得省级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85%。
肇庆大华农质量管理部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为进一步激励员工的创新力度,大华农与员工共同出资成立了一间名为“智创科技中心”的合伙人企业,通过购买知识产权,公司与员工共同出资开展新产品研制。目前,中心投资400万元研发的一款家禽产品疫苗预计明年初投放市场,将为公司带来2000多万元的增收。
高品质产品奠定品牌
一直以来,大华农为客户提供的防疫产品,从原材料采购、生产、检测到销售各个环节都坚持着高标准管理。按照“人、机、料、法、环”五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生产保障。
肇庆大华农实验室。
大华农还拥有一流的动物疫病检测设备和功能实验室,建有诊断试剂车间,能为客户提供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的全程服务。目前,大华农拥有四个具备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生产基地,每年供应禽用疫苗94亿羽份,猪用疫苗2亿头份。产品应用覆盖全国,出口埃及、印尼、越南等国家和地区,被评为“一带一路”中国农产品出口百强企业。
肇庆大华农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检测工作。王振宇 摄
新征程、再出发。詹烜子表示,为了维护好“大华农”品牌,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大华农今年提出新的战略目标,全力奋战“345”:即全力保增长、顺传承、谋上市;通过成本驱动、市场驱动、创新驱动、文化驱动等创新举措,力争五年内独立上市,实现新的跨越。
记者 沈文利
肇庆高新采编中心编辑部
编辑 詹咏杰
二审 郭晓琳
三审 向阳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