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广州以空前的气度向海而生
一艘艘船舶乘风破浪,书写文化交融的篇章
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多彩旖旎
越秀作为广州的中心城区
集中体现了这些底蕴深厚的文化
曾经的海上故事和旅程依稀历历在目
古寺、古墓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
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
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
这些越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
完整地保存着无数的艺术瑰宝
在世事变迁中,充当着千年海丝文化的见证者
沿着越秀的海丝遗迹,来一场citywalk
古木参天,木鱼钟鼓,袅袅梵音,文物遗迹
感受千年海丝文化的光荣与梦想
南越王博物院
是以南越国重要考古遗存为依托的
大型考古遗址类博物馆
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分为王墓和王宫两个展区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国宫署遗址
位于越秀区中山四路316号
宫署遗址内埋藏着
秦代到民国的历代遗迹遗物
表明这里不仅是
南越国、南汉国的王宫所在地
也是历代郡、县、州、府的官衙所在地
是广州22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
其中南越国的遗迹
包括宫殿和御苑两部分
在御苑的地下3—5米处
发现宫署御花苑的全石构曲流石渠
长150米,已发掘4000平方米
是一处人工园林水景
石渠迂回曲折,由西向东
渠底密铺黑色卵石
东头有弯月形石池
池底发现几百个龟鳖残骸
在御花苑遗址
共有7个时代的重叠文化层
发现秦、南越国、东汉、晋、南朝、
唐、宋时期的遗迹遗物;
还发现83口各个时期的水井
年代由南越国至民国时期
有土井、砖井、瓦井、木井、篾圈井和陶圈井
反映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文化特色
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
为研究汉代宫署园林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例
它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
现存年代最早的园林遗迹
是岭南园林的源头
1996年,南越国宫署遗址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越文王墓
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867号
是西汉初年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文王墓坐北朝南,凿山而建
墓室构筑在海拔70多米的象岗山腹心深处
由红砂岩砌筑;
墓坑采用竖穴与掏洞相结合的做法
凿成“士”字形平面的竖穴
仿照“前堂后寝”的形制由七个墓室构成
前面三个室分别为前室和东、西耳室
后面四室为主棺室、东西侧室和后藏室
陵墓内共出土随葬品1000多件
包括金器、银器、铜器、铁器、陶器、玉器等
其中丝缕玉衣和“文帝行玺”的金印最为珍贵
丝缕玉衣
“文帝行玺”金印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南越文王墓是
目前岭南地区已发现的陵墓当中
规模最大,随葬品最为丰富
墓主人身份最高的汉代陵墓
南越文王墓的发掘
对于了解南越国的历史和
当时岭南地区政治经济生活
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
1996年,南越文王墓被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民谚说
“未有羊城,先有光孝”
光孝寺是羊城
年代最古、规模最大的佛教名刹
这座“岭南第一古刹”,就坐落在光孝路上
光孝寺的建筑规模雄伟
为岭南丛林之冠
殿宇巍峨壮观
寺内亦有众多文物史迹
建筑群中
以大雄宝殿最为富丽宏大
铸造精细的东西铁塔守护在殿前
殿内神龛上供奉着“华严三圣”
人们往来参拜,以鲜花代替香火
既表达了虔诚,又展现了文明
相传唐时
六祖慧能在菩提树下削发为僧
主持僧法才随即将慧能头发埋入土中
而后在该处建塔以纪念
这便是光孝寺中的瘗发塔
瘗发塔塔形秀丽,素身瓦面弧度优美
上作八角攒尖顶,塔刹为宝葫芦
塔周还有石兽守卫作伴
1961年,光孝寺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年古刹,宁静致远
南唐的古铜钟声穿越时光,在耳畔响起
残旧的石柱仍留有当年刻痕
一枝春意自珈蓝殿前探出
当无人来访
佛寺中便仅有苦修禅心的僧人
层层叠叠的屋檐
和檐角屋脊的石兽
他们一起在这无声流淌的时间中
晨钟暮鼓,安然自若
当你经过光孝路,随手买一束馥郁的鲜花
亦能点缀这一日的精彩与欢欣
光孝路还有不少传统美食
街头热气缭绕升腾,食客们三五一桌
若是恰巧碰上淅淅沥沥的小雨
街边赏景,闲听雨落
再配上让人垂涎的美食
暖意从心底萌发,可谓人生一大乐事
在光孝路
有香火气,有烟火气
更有市井生活气
祝寿巷巷口的老人悠哉游哉
朝天小学门口的孩子朝气蓬勃
这一老一少来往交织
绘出了俗世中平凡又美好的画卷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源地
在唐代,广州的远洋航线世界闻名
万国商船曾在此来往贸易
“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
曾经的光塔路,就是外国人聚居的蕃坊中心
到处一派“蕃药珍宝,积载如山”的繁华景象
坐落在光塔路上的怀圣寺
飞檐之下,寺中一片静好
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士前来参观
这座寺庙的存在与延续证明
自唐代伊始
广州就已是一个海纳百川的国际都市
怀圣寺坐北向南
寺的整体采用中国轴体对称布局
层层深入,逐步展开
主轴线上的第一个标志便是三道门
头门的门额用阿拉伯文书“清真寺”
二门门额书“怀圣寺”
三门门额书“教崇西域”,为光绪年间御赐
穿过三道门,便是看月楼
看月楼为重檐欲飞,藻井牌匾,颇有气势
南北券门各通庭园,东西券门各接廊庑
楼内穹顶与牌匾相衬,庄严而宁静
看月楼后为礼拜殿,造型庄重厉穆
红砖墙石脚,重檐歇山顶
明间无金柱,绿琉璃瓦顶
礼拜殿是怀圣寺的主体建筑
采用了阿拉伯文图案和植物花卉砖雕
设计充满独特的民族色彩
礼拜殿两侧有一对四方亭
左侧碑亭内有寺中最古老的一方石碑
文华书院前也有一方亭
亭上高悬着清道光年间的牌匾
走出礼拜殿,便是藏经阁
藏经阁是从文字上了解怀圣寺最好的地方
若想了解怀圣寺漫长的历史
一定要到藏经阁看一看
正心诚意、至诚无息
这里的每一块牌匾
都在告诉人们应如何处世
寺院西南隅
一座圆形砖塔与寺并立,塔高约36米
塔表圆形灰饰,望之如光洁银笔
这就是光塔,光塔路独一无二的标志
光塔曾是万国商船的导航标
唐时,塔不远是珠江边
入夜,塔顶悬灯,与蕃市灯火呼应
行驶在茫茫无际的大海上
看见光塔,便看见了广州
高耸的光塔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
而海丝之光也始终笼罩着各族人民
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1996年,怀圣寺被国务院
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光塔路
虽已和历史上的蕃坊相距甚远
但仍然是回族、满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全国首家以“满族”命名的学校也在这里
唐代初年
有一位名叫艾比宛葛素的传教士来到广州
他与当时侨居广州的阿拉伯商人一起
在唐贞观元年(627年)捐资兴建了怀圣寺光塔
为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位于越秀区解放北路的清真先贤古墓
即为艾比宛葛素的墓葬
它是世界最古老的伊斯兰墓葬之一
也是阿拉伯地区以外保留下来的
为数不多的著名穆斯林墓葬
图源:南越王博物院
穹顶方底的墓室
形若悬钟,十分醒目
这片地方后来也成了蕃坊穆斯林的公墓
信徒入土时皆南首而西向
饱含落叶归根的渴望
一步一步,拾级而上
就有了朝圣的虔诚之心
刚刚下过雨,从悠长的台阶上俯瞰
植被茂盛的森林雨雾缥缈,宛若仙境
图源:文明广州
陵园就在解放北路旁边
里面花草繁茂,树木参天
走进去,车马喧嚣尽散,蝉音鸟鸣空幽
这方净土,人称清真先贤古墓
时光缓缓流动,岁月深深沉淀
越秀这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文物
铭刻着几千年来的世事变迁
见证了广州这座城市的过去
也将陪伴着这座城市走向未来
来源:越秀融媒精品创意工作室、越秀区文广旅体局、“广州越秀发布”往期
摄影:黄剑、陈汉添
编辑、设计:吴乐思
校对:蒋锦彤
责编:刘思铭
编审:詹苹苹
签发:刘荣武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