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翩翩 从”大宋市集“走入余荫山房 从宝墨园走到沙湾

番禺融媒
+订阅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穿汉服的人越来越多了?

刚刚过去的中秋,那些身穿汉服、打着漂亮灯笼的孩子们想必令你印象深刻;国庆长假里,各处景点里时不时走过的、衣袂飘飘的青年男女们似乎也与周遭的环境一道,成了风景。

曾经很多人在讨论,我们在节庆里,怎样才能有体现自己传统民族风情的、风味地道的盛装。汉服在这20年来的发展,提供了一条令人欣喜的路径。现在汉服已经不仅仅是某些小众玩家的专利,而是堂而皇之地进入了家庭、学校、社区等真实的生活空间。

西坊大院中秋夜

9月29日中秋佳节,26名“魅力番禺”志愿者走进西坊大院,为广州第三届书友文创嘉年华暨中秋国庆游园会活动提供志愿服务保障。在”大宋市集“,十余名身着汉服的志愿者带来精彩的巡游互动,陪伴游客逛集市、猜灯谜、赏歌舞。志愿者还为天际云讲、幸运刮刮卡摊位、快闪演出等提供线路指引、旅游咨询。周到的服务与华美的服装互应,优雅的”国风“拂面而来。

沙湾古镇鱼灯节

9月30日,志愿者们来到”中国鱼灯艺术之乡“沙湾古镇,了解鱼灯文化的起源、传承与创新,体验鱼灯骨架制作、装灯、裱糊、上色等环节,亲手制作鱼灯,沉浸式感受非遗文化。身着汉服的他们提着自制鱼灯参与追月仪式和提灯巡游活动,打卡古街、古巷、古祠、民居和传统扎做鱼灯展,翩翩的身影,涂画出节日里最美的颜色。

宝墨园水色

番禺水色始创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是一种以木筏为载体、以戏剧或民间传说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水上表演活动。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番禺水色”的保护单位,宝墨园对传统水色进行创新改良,创作“天籁之音”“游龙戏凤”“独占鳌头”“哪吒伏魔”等飘色剧目,以及“天后出巡”“洛水梦会”“嫦娥奔月”大闹龙宫”等花船,令人拍手称绝。10月4日,“魅力番禺”志愿者一行30余人来到宝墨园开展文旅志愿讲解员培训以及现场演练,宣传讲解水色文化,与游客一同探寻番禺特色民俗发源、发展的轨迹。

余荫山房兰展

余荫山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清代广东四大名园之一。历史上,园主沉醉养兰、以兰明志,特设果坛兰幽径。中秋国庆期间,余荫山房展出多种精品国兰、洋兰,亭台楼阁、堂馆轩榭,满园兰香幽幽。10月6日,“魅力番禺”志愿者齐聚山房雅叙,通过“赏兰”“舞兰”“咏兰”“绘兰”等方式和兰花来一场美丽之约。曼妙舞姿、朗朗诗声。

倡文明、探民俗、讲非遗、送文艺。“魅力番禺”番禺区文旅志愿服务队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系列由汉服和传统文化串联起来的活动,都是“魅力番禺”——文旅融合志愿服务项目的组成部分。作为2023年“繁星行动”广州市基层文旅志愿服务重点培育项目之一,活动由广州市文化和旅游志愿者总队、番禺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指导、番禺区旅游发展指导中心(“魅力番禺”番禺区文旅志愿服务队)主承办,华南师范大学、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广东文艺职业学院、西坊大院、沙湾古镇、宝墨园、余荫山房等单位协办,力求让大家感受到“岭南古邑 粤韵番禺”的精彩。

长假结束了,志愿者们又暂时换下汉服,换上校服或者工装。但一份炽热的文化情怀,一份浓厚的乡土之思,在这个团聚的时节里,仍散发得格外明烈。

下一次盛装出行时,应当又是佳节。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松竹 通讯员金玲

图/主办方提供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