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第28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主竞赛新浪潮竞赛单元公布入围片单。广东出品电影《人海同游》在列,成为本届新浪潮入围作品中唯一的中国影片。10月4日至13日期间,《人海同游》将与另外9部影片一起角逐“新浪潮奖”。
影片由关锦鹏监制,林冬萍、欧阳骏、潘结主演,太保、孙阳特别出演,讲述相隔三十年间,父女各自一段借来的时光。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一部自带“广东基因”的影片。广东青年电影人蔡杰、王寅、莫津津分别担任导演、编剧、制片人,在广州、香港两地完成拍摄。从纪录影像起步、突发记者出身的导演蔡杰,对广东电影创作的发展有了更多思考。
“作为一个广东土生土长的青年创作者,当我想创作第一个长片作品的时候,我最想讲述的,还是我最熟悉的地方故事。”
“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广东电影创作者,不再依赖传统路径,只要有想法,就算用相对有限的条件和低成本制作,也能拍出一部龙标电影。再者,如今的广东电影内部有了新的生态,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开始变得丰富,有了新的生命力。”
9月21日,《人海同游》官宣入选第七届平遥国际电影展“藏龙”单元。南都记者对话导演蔡杰,探寻粤产电影背后的创作点滴。
第一部长片作品,想讲广东的故事
南都:首次创作的剧情长片,为什么选择粤港题材?
蔡杰:其实还是回归到自己的成长经验。作为一个广东土生土长的青年创作者,当我想创作第一个长片作品的时候,我最想讲述的还是我最熟悉的故事。
我是潮州人,编剧王寅是广州人,而制片人莫津津是陆丰人。我们都是成长于广东地域文化圈的85后一代。很多潮汕人家都有香港的亲戚,我家也一样。在我童年时,我家对电视可以看到一个频道,叫凤凰卫视电影台,播放的很多港片是我的电影启蒙。
正因为如此,我们想要拍粤港题材,想要去讲香港跟广东之间的因缘,我们觉得可能会有一些人一些事,可以串联起地域关系,然后完成我们的表达。
广东的创作者去讲粤港,跟北方的创作者是不一样的——其实是亲密关系的不一样。亲密关系会影响影片的气质、情绪、对人物的看法,我觉得会是独特的。
南都:影片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家庭”是你的创作母题?
蔡杰:准确地说,是家庭和个人的关系。家庭肯定是一个我非常想讲的东西。我们跟上一辈的关系,上一辈对我们造成的影响等等。另外,你在一个家庭中,同时也是一个出离的个体,就像这个电影里的女性角色一样。她也会选择出走,在进入一段婚姻关系前,她会突然间觉得自己还缺漏了什么,想去寻找。所以我觉得个人的跟家庭的拼凑起来,应该就是我在电影中最想讲的东西。
对于家庭的关注其实不难理解。华语电影圈导演的第一部或前两部作品其实大都围绕家庭关系,因为我相信家庭对于一个东方人的影响,是比西方人要重很多的。
南都:影片名“人海同游”,如何理解?
蔡杰:有时在景区,常会看到别人写“谁和谁到此一游”的涂鸦,我觉得很有意思——一辈子很长,很多人一起经历过一段时间,后来就离开了你的生活,或者你的生活不需要这段关系了,然后你继续成长的新探索。这是我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
哪怕是女主角婷跟她的父亲,也是一个同游关系。婷幼年和父亲同游十年,父母在20世纪80年代的广州也有过一个温馨的家,后来父亲就离开她了。但那个也是一段难忘的记忆,只是他们后来也走散了。
到影片的最后,婷去香港寻找父亲,我觉得她不一定能够谅解曾经父亲的离开,但起码在人生的某个阶段,他们实现了一次“同游”。所以就有了“人海同游”这个名字。
能拍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南都:影片的创作大概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蔡杰:从无到有,大概经历了快7年。先是前期筹备,2019年到2020年一直都在想办法找到投资。之后疫情就来了。其实疫情那三年,对于一个导演要去筹备跟执行他的处女作长片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因为电影行业首当其冲票房大减,影视公司面临巨大亏损。在这种情况下,影视公司鲜少愿意去花钱拍摄一个新导演处女作。所以这样一个环境,导致这三年找到投资的难度加大了非常多。
此外,这个影片一半以上的故事在香港发生。疫情期间,我们要怎么在往返两地需要隔离的情况下去组建剧组?要怎么让重要的角色和主创团队跟随我们两边跑?所以粤港两地是两批剧组。广州的主创只能过去三四个人,在香港拍摄完成后,我们回到内地再隔离两个星期。
所以能拍完,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一路都在打怪。它是一个特殊时期的一次创作。
南都:关锦鹏导演此次作为监制,提供了哪些帮助?
蔡杰:2017年我们去内地的第一个创投叫吴天明电影基金会,基金会第一次提案的时候,关锦鹏导演是评委。也许因为关导是香港人,所以他会看到这个片子的一些优点,后来就建立起了联系。我一直很喜欢他的许多电影,但很长一段时间,我其实不大敢邀请他为这样一个条件很有限的新导演首作担任监制。直到最后一刻终于决定要开拍,在疫情期间靠自己把它拍完的时候,下定了决心,就给关导打了电话。
他很支持。他看到了我们想做电影的心愿,觉得只要自己能办得到的,都会无条件帮助团队去实现。当我们去到香港,我们不再像陌生人,因为关导就像要尽地主之谊的感觉,需要什么角色,都会帮我们去找,比如影片中一些重要角色等等,都是依赖他去联络一些香港当地的资源,无条件提供帮助。
做记者让我对纪实影像充满兴趣
南都:曾经做突发记者的经历,会否影响此后的创作?
蔡杰:我本科学的是新闻。所以从一开始,我并不是剧情片院校的科班出身,我的学习基础在于纪实训练。我是从纪录片入手,先练习在现实中观察人物,然后再去拍。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掌握切入电影的方式。
2014年到2015年,我在南方都市报的深圳站做突发记者,那时候对各种各样的新闻都感兴趣,之所以在拍《人海同游》时能花那么多时间去做前期调研,也是因为我习惯这样一种工作方式。
编剧王寅是在日本留学的社会学研究生,其实在做编剧的过程中也有学术基底,有近似于“田野调查”的缜密调研。会去阅读大量书籍,然后才能够抓到我们创作的核心。整个剧本的写作,也更依赖这种“田野”。
南都:因而《人海同游》这部影片,也自然有了很多现实基底的内容?
蔡杰:是的,这个是这部片子非常奢侈的地方——比方说为了片中雨林的一场戏,我们去到了马来西亚的雨林做调研,这样的前期投入,会让我在开拍的时候,对故事的人物和空间都更加了解。也就是说,不会把握错。我觉得这是创作很理想的一种状态,所有的因素都清楚该怎么使用。
比如片中荔枝园的一场戏,就是在广州郊区拍摄的。我们前期调研发现,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时,粤港两地的人员和商品往来限制相对严格,但在当时,真的是有一些香港的水果商人会来广东采购水果,然后通过船渡运去香港。我们便将岭南的荔枝写进电影中,作为那个历史背景下的粤港地域往来的一条线索。
当我们去到香港,又可以找到一个有上百年历史的、最大的一个水果市场,油麻地果栏。那里给我的感觉,很像香港在世界的位置——我们以前经常说香港是一个国际金融中心,而油麻地果栏也集结了全世界各地的水果,从这里分销出去。
比如影片中拍摄的广州小区,其实就是在我们南方都市报社的附近,五羊北小区拍摄的。之所以选择那里,除了因为那片社区适配这部影片的家庭阶层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细节:在前期调研时我们发现,那一整片都是80年代的港商来广州开发的房产。所以当时选在这里拍摄,是因为我们觉得这里可以描绘广州城市年轮的一个部分。
这些线索,不仅跟剧作是勾连的,还跟不同地域和历史勾连着,它是可以勾连起一个家庭的,一个粤港家庭。
希望是全新的观感,而非老生常谈
南都:本次入围釜山国际电影节,希望带来哪些新鲜的元素?
蔡杰:釜山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入围难度相对其他平行单元稍大,今年只给了一部中国影片。因为它毕竟是一个新导演的平台,新导演的处女作才有资格参加这个单元。所以我希望大家看到这部电影之后,不会觉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东西,而是一个全新的观感体验,比方说这部影片的“去戏剧性”,暧昧与留白式地去描摹一个家庭,一个时代,两个城市。我希望这部影片能带给大家此前没有过的体验。
南都:如今的广东电影创作还有哪些新动向?
蔡杰:因为读博的原因,我最近几年一直在梳理关于中国电影中的岭南想象,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电影的创作路径。我感觉2015年之后的将近10年的时间,其实广东电影有两个方向在我看来是比较有意思的。
第一,是当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成长起来后,我们不是只能去依赖专业院校培养电影导演、专业电影公司孵化项目,然后再去生产电影了。我们现在要做一个龙标电影,有可能需要的只是一个像我一样的学新闻的年轻人,然后集结一帮人,我们只用相对有限的条件和低成本制作——只要我们有想法,也可以拍出一部龙标电影,也可以争取上院线、去电影节等等。这种多元路径,会为广东电影打开局面。
第二,我也观察到如今的广东电影已不仅是粤语片的市场了,已经更加下沉和细分。比如说潮汕电影,很多潮语电影也很了不起,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拍电影,拍完就可以卖给潮语或潮汕区域的核心受众,精准到达受众后,票房也一直都很不错。所以我觉得广东电影的内部也开始有了新的生态,广府、潮汕、客家这些内部民系文化开始在电影中被表述出来,且有了更深层次和多样式的呈现。这个也是最近的几年开始出现的现象。
釜山国际电影节
亚洲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电影节,新浪潮竞赛单元是其最具代表性单元,旨在挖掘具备全球影响力潜质的作者和作品,汇聚了亚洲电影的新人导演们的首部或第二部长篇作品。新浪潮竞赛单元评审团由全球知名导演和电影专家组成,贾樟柯的《小武》、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都曾入围过“新浪潮奖”。
釜山国际电影节对《人海同游》给予了高度评价,组委会的官方推介语写道:“由中国导演蔡杰执导的电影《人海同游》(2023年)追随着主人公漫游于香港街头。该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将过去、现在、真实与幻想交织成一曲优美的乐章。”
这部由广州薄壳电影工作室出品的电影,是“2023年度广州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项目,此前曾获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最佳电影项目奖、平遥国际电影展发展中电影计划“最佳导演”等荣誉。
采写:南都记者 董晓妍 林耀华
图片:受访者供图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