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广州 | 下一站,公园前
“叮咚,下一站是,公园前。”列车每日在地下穿梭不停,地下之上,坐落着一座隐没在北京路繁华商圈中的城市公园——广州人民公园。
老广们对“公园前”一定不陌生,它是广州地铁一、二号线交汇处,同时也是人民公园的所在地。
人民公园:承载百年风云变幻
建于1921年的广州人民公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服务于市民休憩活动需求的城市公园,在我国的造园史上具有开创地位与典范价值。
受“花园都市”理念的影响,1918年,广州市市政公所选定清代巡抚署旧址建设“第一公园”。1921年,第一公园建成并对民众开放。1926年改名为中央公园,1966年改名为人民公园并沿用至今。
公园布局为意大利图案式庭园,四周方正,亭台花圃和各式雕像以中心线为轴往两边呈几何对称样式分布,各类参天古树用力舒展为市民编织出一片巨大的遮阳绿道。
这座百年公园是城市的原点。城市原点的标志物“龙形玉佩”落于正门前,而该位置也正好落在广州2000多年的古老中轴线上,是广州市历史、文化、商业、交通的汇聚点,是广州空间延伸的起算点,也是体现广州历史与发展的一个缩影符号,位置上可谓意义非凡。
这里是举办花事活动之地。作为曾经最活跃的城市公共生活空间,人民公园是过去花展、中秋灯会、迎春花会、邮市、羊城论坛等重要文化活动的主要举办地,承载着无数老广人的童年回忆。
这里是百年古树滋养之地。漫步林荫道,不少市民会掏出手机扫一扫挂于两侧参天大树下的二维码牌子。“不信的话你扫码看看这叫什么树,”结伴而行的市民纷纷驻足探究,结果发现园内有不少已逾百年的古树。
这里也是承载广州百年历史风云之地。1921年10月12日,广州市第一公园举行开幕礼,二十万市民到场,为一时之胜。人民公园北望,是广州市政府。全国首次妇女节纪念活动、广州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欢送会、地铁一号线全线开通典礼、羊城论坛、亚运火炬传递等盛极一时的活动曾在此处上演。
历史文化厅:方寸间的百年风云
2023年,人民公园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历史名园。而在今年7月28日,秉承“人民公园人民建,人民公园为人民”的信念而建的历史文化厅也正式免费向市民开放。
遗落在历史的小故事,如今统统被捡撷起来。
据了解,历史文化厅运用投影交互、素模沙盘、立体影像等技术,串联起“典范建设”“见证历史”“共治传承”“共享为民”四个篇章,将人民公园的百年风云历史置于方寸之间,全景式地呈现出人民公园选址和建设等充满广州城市记忆的历史内容。
“历史文化厅最大的特点是,用智慧化的形式呈现人民公园的百年风云。展厅较小,只有88平方米,用智慧化的形式有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呈现更多的历史文化。”广州市人民公园管理中心副主任陈欣介绍道。
旋转扭动可一键打开“岁月的匣子”,在科技中感受“第一公园”到“中央公园”,再到“人民公园”的空间演变;指间一划,孙中山追悼列宁、纪念全国首次妇女节、传递亚运火炬等一幕幕历史画面跃然于前;指间一点,颜色瑰丽的木棉树从地里长了出来;展厅还推出手动的“市民相册”,众多照片里,74年前一对兄妹的旧照与如今的八旬老人重合,公园见证了市民的成长与蝶变。
“人民公园对于我们来说意义很重大,过去广州很少公园,因为人民公园免费,所以我们小时候经常爬进公园玩。”市民廖女士和徐女士、余女士年幼时一起在人民公园长大,恰逢聚会相约到人民公园历史展厅,她表示,“1994年升迁搬走后,时至今日才相约好友旧地重游,现在算是重温了儿时的快乐。”
跟随历史文化厅讲解员的脚步走了一圈,余女士不禁感叹,“其实有些久远的历史我们本来不了解的,历史文化厅让我们更了解人民公园。”
在科技赋能下,人民公园的前世今生在不到100平方米的展厅和园区中得以充分展示。这种智慧化的展示模式是以历史文化厅为核心展示区,辐射户外AR实景复原场景,并以云端进行赋能,从而形成“展厅、户外、云端”“三位一体”的智慧化展示体系。
市民扫码下载指定的APP后,可以“身临其境”游览人民公园曾有的播音台、象棚、网球场、播音台、儿童游乐场、观音像等历史地景。
正如陈欣所言,历史文化厅的展示不仅可以重拾老广们的回忆,也为“新广州人”打开一扇认识广州的窗户。
在这里,历史与科技交融,情怀与记忆碰撞,待再次听到那声“下一站,公园前”时,你会不会停下来,走进这座百年城市花园?
【脚本/文字】钟冠婷 钟晓宇
【旁白】钟晓宇
【剪辑】程钰琳
【摄影】程钰琳 钟冠婷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