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医生”团队护航假期大客流

南方+ 记者

广州地铁超600公里的线网上,每天承载着近千万乘客的穿梭过往,今年双节期间,线网客流更是刷新年内单日客流新高。

在一列列飞驰的列车背后,有一支为列车电子板件精准诊断、排查故障的“地铁医生”团队——广州地铁运营事业总部基地维修中心电子维修部电子二分部。

多年来,他们一直在突围国外技术封锁、实现核心电子部件自主维修的道路上努力奋斗。2023年9月,这支守护地铁设备“大脑”,为列车装上“中国心脏”的团队获交通运输部和共青团中央联合发文认定为第21届“全国青年文明号”集体。

抽丝剥茧,守护地铁设备“大脑”

广州地铁集团运营总部基地维修中心电子维修部电子二分部(以下简称“电子二分部”)主要负责广州地铁线网车辆、AFC电子部件故障修、可靠性维修、架大修、检测试验业务,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2岁,是一支与电子板件打交道的年轻团队。

走进电子二分部,可以看到维修班组的工作台时常如庖丁解牛搬铺满各类电子部件,班组成员一头钻进成百上千个元器件和电气连接点组成的“迷宫”,反复拆装、摸索,搞研究。

作为地铁车辆架修中技术含量最高的维修技能之一,电子板件维修的难点不在于如何更换元器件,而是需要准确定位故障点。

A4纸大小的电路板上,可能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上千个元器件;厚度仅0.2毫米的电路板上,电路走线多达8层。他们需要在如米粒的元器件和复杂如人体毛细血管的电路走线中抽丝剥茧,辨识每一个电路节点,绘制每一根电路走线,逐步摸清各个电子部件的技术原理与性能参数,再对电路和元器件进行“移植”和“搭桥”。

如对诊断系统中央处理板进行故障检测,他们利用头发丝大小的漆包线,在芯片引脚间距仅有0.67毫米的极限空间下,将芯片与电路板间的三百多对焊点成功焊接,将新的处理器短接到故障部件上,成功检测出处理器故障,守护地铁设备“大脑”正常运行。

创新驱动,打造列车的“中国心脏”

地铁列车能跑起来,全靠它的“心脏”牵引逆变单元提供动力。广州地铁部分线路的牵引逆变单元是国外进口的PU单元,在它的内部有一个核心半导体器件IPM。随着列车服役年限的增加,IPM故障影响列车运营的问题越发突出。

加快对进口设备关键技术的摸索掌握,尽可能降低对进口设备、进口零部件、外部技术支持的依赖,是电子二分部全体成员时刻挂在心上的要紧事。

为了打破技术封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天明带领技术团队进行创新攻关,研究PU单元的自主改造方案。经过一步步摸索,通过方案设计、数据分析、装车验证各环节,第一个自主改造的PU单元装车试验成功,标志着广州地铁成功摆脱国外厂商对核心器件不供应的技术垄断,实现牵引逆变单元的国产化,为地铁列车装上了一颗中国“心脏”。

近两年,电子二分部开展国产化技改项目7项,为广州地铁节约维修成本上亿元,技术创新成果先后获评国家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打破国外技术壁垒,他们将列车电子板件自主改造及国产化能力牢牢掌握在手里,充分展现了敬业、专业的工作作风与行业内领先的技术水平。

继往开来,传递地铁青年的光与热

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天明、全国轨道交通维修能手陈坤、广州市优秀技师陈细弟、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辛磊等一大批优秀青年人才的成长平台,电子二分部注重队伍建设,努力为分部青年打造学习、交流、锻炼的平台,助力青年员工迅速成长。

在电子二分部,由李天明领衔的省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是广州地铁青年立足岗位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为专业技能人才梯队建设、工匠技艺可持续传承作出了贡献。

自2014年起,电子二分部开始走进社区开展义务家电维修活动,与街坊“面对面”,与旧家电、新产品“过过手”。近年来,分部员工赴社区开展免费家电维修服务近30场,服务足迹遍及荔湾区冲口街道、天河区腰岗社区、花都区民安村等十余个社区,修复了包括“古董级”留声机在内的近1000件家电,帮助社区群众留住了时代的记忆,赢得了街坊的认可。

南方+记者 郑慧梓

通讯员 符晓媚 曾盈

编辑 钟冠婷
校对 冯志坚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