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清楚知道,抗美援朝题材有珠玉在前,但我们和其他影片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要拍一个全景的、多维的,更大规模呈现抗美援朝战争的电影。”陈凯歌导演说。
由他执导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正在热映,该片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从决策出兵到第一、二次战役胜利的历史脉络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为什么能打赢这场仗?这场战争怎么改变了我们国家的命运?为了回答这几个问题,陈凯歌开启了从业40多年以来最为艰苦的一次创作。在此,他为观众揭晓关于影片创作的几个细节。
1、 三部曲
为什么要选择拍成三部曲?
陈凯歌:最初设想是拍上、下两部,但最终决定要拍一个三部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故事展开的时候,两部的格局无法容纳所有的内容。譬如我们会展现5次战役、领袖的艰难决策,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次出国作战的宏大场面,整部影片所涵盖的人物角色,上到领袖将帅,下到无名战士,需要多位演员的配合以完成最终呈现。
这是一部和其他的抗美援朝战争影片不大一样,更全景式、更宏观的电影。它不仅要有规模浩大的历史长途,同时要融入人物个体的命运,只有当命运和史实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才能够产生非常巨大的爆炸力。
2、松树
电影里,经过惨烈的战斗以及狂轰滥炸后,松骨峰上依然有一棵松树矗立在那里。此处,松树象征着什么?
陈凯歌:这棵松树在历史上是没有记载的,但松树在我们的文化内涵中是勇敢与坚贞的象征,就像陈毅元帅说的“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于是我们就在那种了一棵松树,后来我们拍完了戏,松树还活在那里。
在历史中松骨峰并不是很崇高的山峰,但这样一个名字,会让人感觉它体现着这些战士们的节操、屹立和勇敢。所以我希望可以将它视觉化,这个山坡上必须有一棵树,一棵活着的树。
3、 人气儿
中美统帅的对比设计有何巧思?
陈凯歌:彭德怀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在军事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在当时朝鲜战局十分混乱的情况下,彭德怀作为统帅对全局了如指掌,看到了在运动中歼敌的可能性,并甘冒自己的生命危险,身先士卒摸清战况。
而我们的领袖、将帅同时也是很有人气的,他有他的方式去喜悦,也有他的方式去悲伤。例如当得知毛岸英牺牲后身体向下一软的动作设计,能看到他在那一瞬间的情感。
而反观麦克阿瑟、李奇微,他们是没有笑容的,是傲慢、目中无人的,这些都可以看到中美双方统帅在性格上的对比。
4、 女性
三位女性人物各不相同,但都很重要。
陈凯歌:张子枫饰演的李晓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角色。第一部里她在联合国出现,在第二部中,她是作为主要人物的女儿与妹妹,将家庭间的关系,从不同的方向,聚合在朝鲜战场。
海清饰演的林巧稚是“万婴之母”,她没有结婚,也没有生育过,但是把无数的孩子带到了这个世界,是母性与和平的象征。
章子怡饰演的唐笙,是海外中国女性的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同声翻译的经历,让她最终选择回到自己的国家。
这三位女性年龄各不相同,但我觉得她们都是整个故事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5、毛岸英
他是一名平民战士,很善于跟大家交流。
陈凯歌:毛岸英这个人物的命运是非常坎坷的。1922年出生,8岁的时候母亲就被国民党杀害了,被送到上海后一个弟弟得病了,一个弟弟丢了。在党组织被破坏后,他就带着他的弟弟在街上给人擦皮鞋。之后被送到苏联时又遇上了战争,等再回到父亲身边的时候,已经完全失去了跟父母一起长大的机会。
所以我觉得他在对父亲很敬仰的同时,也有某种生疏感,因此设计了在临行前隔窗相望默默告别的一场戏。
同时,毛岸英在我们的戏中也是一名平民战士,是一个很善于跟大家交流的人,对自己身边的战友比如杨三弟有很多的关切。魏大勋在这个人物的创造上做得很不错,你可以通过他的演绎看到一个内心有故事的人。
6、 回击
破旧立新之下,发出中国自己的声音。
陈凯歌:电影中联合国会议的戏份,展现的是多年以来中共代表参加的唯一一次联合国会议,而选择伍修权这样一位经历诸多传奇事件的老将军、革命家作为代表团团长,更是代表中国表达立场,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去进行有力的回击。
在这场戏的最终呈现上,不管是演员的表演,神态、动作造型,还是整个联合国安理会的场景,都是对比着当时的纪录片,对历史做了一次还原。
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英文名牌的细节,也是想表达外交无小事,所有的事项都必须准确,也希望借此让在场的这些人物感受到骄傲,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
7、怀疑
用怀疑的声音,回答现实的问题。
陈凯歌: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的决定其实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做出的,面对现实的诸多困境,也存在着很多反对的声音与意见,因此吴本正(朱亚文 饰演)这个人物出现了。以一个有国外武器制造留学背景的爱国人士的视角,说出一些不同的看法。
他最初的角色形象就是一个怀疑论者,但当他去到朝鲜,真正参与战事后,他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生动的人物。
南方+记者 刘长欣 张思毅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