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说药】野菊花:中药宝库中的瑰宝

鹤山市中医院
+订阅

野菊花为菊科植物野菊、北野菊或岩香菊的头状花序,外形与菊花相似,野生于山坡草地、田边路旁。秋、冬二季花初开放时采摘,烘干,晒干,或蒸后晒干。以色黄无梗、完整、气香、花未全开者为佳。野菊花可广泛用于治疗疔疮痈肿、咽喉肿痛、风火赤眼、头痛眩晕等病证。同时又有很好的降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的辅助治疗。

性状

本品呈类球形,直径0.3~1cm,棕黄色。总苞由4~5层苞片组成,外层苞片卵形或条形,外表面中部灰绿色或淡棕色,通常被有白毛,边缘膜质;内层苞片长椭圆形,膜质,外表面无毛。总苞基部有的残留总花梗。舌状花1轮,黄色,皱缩卷曲;管状花多数,深黄色。体轻。气芳香,味苦。

性味与归经

性味:苦、辛、微寒。

归经:归肝、心经。

功能主治

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治头痛,眩晕,目赤,心胸烦热,疔疮,肿毒。

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

本品体轻达表,气清上浮,微寒清热,长于疏散风热,故常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温邪犯肺,发热、头痛、咳嗽等症,每与桑叶、连翘、薄荷、桔梗等同用,如桑菊饮。

2、用于目赤昏花。

本品功善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兼能益阴明目,故可用治肝经风热,或肝火上攻所致目赤肿痛,多与桑叶、决明子、龙胆草、夏枯草等同用,共奏疏风清肝明目之效,若肝肾不足,目暗昏花,又常配枸杞子、熟地黄、山萸肉等同用,如杞菊地黄丸,共收滋补肝肾、益阴明目之功。

3、用于眩晕惊风。

本品性寒入肝经,能清热平肝,故与石决明、珍珠母、牛膝等同用,可用治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配羚羊角、钩藤、白芍等同用,可用治痉厥抽搐实肝风证,如羚角钩藤汤。

4、用于疔疮肿毒。

本品甘寒益阴,清热解毒,尤善解疔毒,故可用治疔疮肿毒,常配金银花、生甘草同用,如甘菊汤。

配伍应用

野菊花用于治疗痈疽疔疖、丹毒时可单用,内服或捣鲜品敷于患处,或与蒲公英、紫花地丁、金银花等配伍,如五味消毒饮。

用于治疗热毒上攻之咽喉肿痛、风火赤眼等时,野菊花解毒泻火、利咽止痛,常配伍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等治疗咽喉肿痛。

此外野菊花内服并煎汤外洗也用可于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病。

野菊花与菊花的区别

野菊花与菊花为同科植物,均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野菊花个小,更为苦寒,多用于解毒消痈,善治疮痈疔毒肿痛。

菊花个大,较甘甜,多用于清热疏风、除上焦头目风热。

用于清心火、解热毒时,还是野菊花更为有效。

药膳推荐

野菊花茶

内服外用清火解毒、消肿止痛。

【功效】此茶可清火解毒、消肿止痛。常用于暑热毒疖、皮肤湿疮溃烂、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目赤红肿、咽喉肿痛等一切恶疮痈肿,也有降压、降脂、通便的作用。内服、外用相配合,解毒效果更好。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肠滑泄泻者不宜。

END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