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是全国烈士纪念日。近年来,每到这一天,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各地举办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鲜花献英烈,哀思祭忠魂。
今天是我国第十个“烈士纪念日”,近日,南方+记者采访数名默默守护烈士、传播精神火种的人们,讲述他们心中的英烈故事,讲述自己受到的精神感召,以此向英烈致敬。
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抗美援朝研究专家张校瑛:
在建国70周年阅兵式上,战旗方队的百面战旗中,有18面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获颁的荣誉战旗。每一面战旗背后,都有令人动人的英雄故事。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两面战旗的故事。
在抗美援朝纪念馆战争厅,陈列着一面“攻守兼备”锦旗。1950年11月30日,志愿军第38军112师335团3连在毫无工事依托的高地上,与蜂拥而来的美军激战5个多小时,始终未让美军前进一步。美军在屡攻不下的情况下,集中数十门火炮、坦克、飞机对志愿军阵地猛烈轰击,美机投下凝固汽油弹,将3连阵地烧成一片火海,美军步兵随后一拥而上。在敌人的疯狂进攻下,3连的伤亡不断增加。排长牺牲了,班长来代理,班长牺牲了,战士来接替。3连在人员伤亡较大,粮弹殆尽的情况下,毫不畏惧,所有能战斗的人员,包括伤员,甚至带着满身的火焰,奋勇扑向敌军,用枪托、刺刀、石头,甚至牙齿与敌人展开了殊死肉搏。他们将仅有的手榴弹别在腰中奋力与敌厮杀,直到他们认为战斗该结束的时候,便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3连的官兵们用鲜血和生命守住了阵地,谱写了一曲革命英雄主义的赞歌。
在这场恶战中,志愿军以少胜多,打出了松骨峰上的“钢”与“气”。作家魏巍根据335团3连在松骨峰战斗中的英雄壮举,写成了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于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上发表。3连的壮举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从此,祖国人民把一个崇高的称号——“最可爱的人”,送给了志愿军全体将士。
战后,志愿军总部为表彰3连的英雄事迹,授予3连“攻守兼备”锦旗一面,记集体特等功一次。
其次是“杨根思连”战旗。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率该连第3排坚守位于下碣隅里东南的1071.1高地。1951年11月29日,连续打退敌人8次猛烈进攻后,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有40多个敌人爬上阵地。在这紧要关头,已负伤的杨根思抱起阵地上仅有的一个炸药包,拉燃导火索,冲入敌群,与敌同归于尽。战后,志愿军总部为杨根思追记特等功,授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务会议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各1枚。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没有英烈们枪林弹雨中的前仆后继,就没有今天祖国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希望。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从抗美援朝战旗中和先烈的英雄事迹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力量,依循先辈的足迹,继承先烈的遗志,服务人民,贡献国家!
关爱抗战老兵志愿队志愿者 李勇:
我的爷爷是一名抗战老兵,小时候时常听老一辈讲述革命先辈们舍生取义、报效祖国的英勇事迹,因此,我被革命先辈们的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对保家卫国的英雄始终怀着崇高的敬意。
1998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有空闲时间就参与关爱老兵的志愿服务活动。后来,我萌生了自己组建一支以爱国拥军、关爱老兵、服务老兵为宗旨的志愿服务队的想法。很快,我就组建起了一支有8名志愿者的公益团队,致力于开展“发掘英烈事迹,弘扬民族精神”的公益活动,帮助英烈、老兵后人寻亲,收集整理参战老兵的英雄故事,联合相关单位修复烈士墓冢等。多年来,我和志愿者累计帮助英烈、老兵后人找到失散多年的亲属52例、收集整理英烈家族历史资料信息169份、关爱慰问老兵1800多人次,并先后为80多位孤寡老兵料理后事。
在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2018年6月,我们组织发起在揭阳市民政局注册成立揭阳市华勋慈善会,积极开展修缮烈士墓冢、关爱老兵、扶困济残、应急救援、医疗救助、助学助教等志愿服务活动,无偿帮助困难群众,慈善会发展至今已有志愿服务队9支共1600多名注册志愿者,总志愿服务时长12994731小时,累计组织开展上万次志愿服务活动。
我们通过走访慰问抗战、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这些老兵群体,提升退役老兵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同时弘扬老兵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爱国精神,引导更多市民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2023年9月18日,我们很荣幸受邀参加揭阳市榕城区地都镇狮尾山抗日烈士墓修缮筹备会议。收到这个消息,我很激动,也很开心。现在,我还清晰地得记忆起多年前,当时与志愿者和当地历史文化研究者发现邹堂狮尾山下抗战殉难将士墓时的场景,寂寥无人,坟冢里青草萋萋,草木茂盛,低矮的坟冢碑石掩映其中,不细看已经完全湮灭了。我们沿着踏伏的齐膝青草来到坟冢碑前,对着抗战殁难将士深深地鞠躬以示缅怀崇敬。在那一刻,我决心要把这隐于深处的不朽之地修缮起来,让它焕发生机。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始终不忘初心,持续关注着狮尾山抗日烈士墓修缮工作,从关爱抗战老兵,实地走访抗日烈士墓,发起募捐活动,到如今的筹备工作,项目开始落地,多年来的期盼和愿望终于要在此刻实现!
参战老兵肖铿鸣:
我叫肖铿鸣,1981年5月参战,当时我是全团年龄最小的战士,只有17岁,回想起40多年前的战斗,历历在目,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战前,我们几个战友聚在一起,都认为这次一旦开战,可能就很难回来了,我们就互相承诺,活下来的要替牺牲的扫墓,有时间去帮忙照看一下父母。后来,战斗打响,身边熟悉的人陆续牺牲在战场,永远留在了边境,但他们奋勇作战的光辉形象我永远也忘不了。
从1989年开始,我每年有空就到广西凭祥法卡山烈士陵园去,祭拜我们那些牺牲的战友,兑现当年的承诺。
1991年,我选择了“下海”经商,条件好了以后,也带动当年的战友纷纷自发祭扫,这么多年没间断过。有些想去边防祭扫战友的老兵经济困难,我就替他们安排旅途和住宿费用。后来,我把更多精力放在找寻牺牲战友健在的父母上,每家每户都上门进行走访,并协同当地政府为个别困难的烈属解决实际问题,为烈属们排忧、解难。
现在国家每年设立了烈士纪念日,全社会都来祭奠烈士。我做这件事,说句老实话,主要是要让大家不能忘记过去,没有战友们的英勇牺牲,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如果牺牲的是我,我相信活下来的战友,也会像我一样每年去祭扫。
退伍军人鲁周扬:
在西藏军区“高原戍边模范营”荣誉室里的那一张烈士名录,我不知道他们当初年少的模样,也只是在口口相传他们的故事。在西藏墨脱的烈士陵园里,也有很多年轻烈士长眠在此。虽然他们的音容笑貌甚至名字籍贯都没有留下,但他们的付出都只是为了我们的今天。我走过岗巴营官兵的风雪巡逻路,我也走过墨脱军民曾经翻过的那座大山。越了解今天的成就,越倾听烈士的过往,就越贴近历史的真相,就更为他们的付出所打动。
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个倒在归队路上的查果拉战士,当战友们找到他的时候,他早已冻逝在了牧民的羊圈里,背包里给战友们带的腊肉香肠一口都没动。每一名烈士的故事都值得我们了解,不为任何所求,而是心中那份最质朴的精神坚守,这是对祖国的忠诚,对脚下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热恋,更是对肩上责任的担当。
尊重历史,铭记过往,烈士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碑,在国庆的前一天设立烈士纪念日,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为共和国作出的贡献,更是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精神的传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来时的路。我们纪念烈士,学习烈士,学的就是他们忘我、无我的奋斗历程,学习他们甘于俯身为民、敢于拼搏进取的精气神。第十个烈士纪念日,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烈!
南方+记者 曹嫒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