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增城:现场火爆!直击派潭“村晚”双节游园会→

增城区融媒体中心
+订阅

  月圆度中秋,普天庆国庆。今年的中秋国庆相连,正是爱家爱国同频、家国情怀共融的好日子,9月28日晚,派潭“村晚”双节游园会在广州市增城区派潭广场举行,恰逢国之双喜,派潭人民共庆家家团圆。

  乡亲们有的提着灯笼、穿着汉服,有的手上举着、脸上贴着小国旗,带着亲朋好友一起相聚在派潭广场上,共同参与这场“双节”盛会。小家团圆,大家团聚,时移世易,在新时代的一撇一捺里,“团圆”又有了新场景新画面。

  自编、自导、自演的乡村文化活动,群众作为主角在“村晚”舞台上尽情表演,展示农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呈现乡村文明新风尚,草根性、乡土味、烟火气吸引了十里八乡村民蜂拥而至。据统计,当晚现场观众达15000人,线上围观人数达20万人。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热潮当中,派潭镇恰逢其时推出派潭“村晚”系列文化活动,以节为媒、来自乡村、造福乡村,由“村晚”破题,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生活的覆盖面,提高其参与度和影响力,用中秋佳节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奋力唱好乡村文化振兴这台大戏。

文化“新”起来:“双节”游园,家国大团圆

  派潭“村晚”,以“双节”游园会为主题,打造接地气、有人气、沉浸式交互体验流行文化和传统文化,通过一场“村晚”产生了共鸣,也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迎合中秋国庆佳节主题,派潭广场上张灯结彩,“双节”主题门头装饰、灯笼街猜灯谜、团圆打卡墙玩法多种多样。

  临近中秋与国庆,离家的学子们、乡贤们纷纷回到家乡,今年不仅有圆月与团圆,还能和亲朋好友、乡亲邻里同聚派潭“村晚”大团圆,感受家乡的日新月异,感受家乡的蓬勃生机。

  此次“村晚”的奖品抽取除了抽奖券、直播福袋等形式,还采用了视频评论集赞、刮刮乐抽奖、动感摇一摇等新奇有趣的抽奖模式,100%的中奖概率也刷新了游客们的体验感,增强了参与感,实现了高高兴兴游玩来,圆圆满满回家去。

  相传古代有八仙,兴起蓬莱阁,聚餐饮酒好不快活。每位仙人都会准备一盘佳肴前来赴宴,盘盘都有神话典故,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观赏助兴。派潭镇派潭社区和桃源里社区的书记干部们化身为“八仙”,带着派潭的“土特产”前来赴“村晚”盛宴,何仙姑捧着山水豆腐花、吕洞宾提着粽子、蓝采和托着派潭盖仔粉……真可谓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派潭二中的卜焕荣老师和派潭本土定时针乐队将《我是客家人》歌词进行再创新,融入了派潭的元素,通过客家方言演唱流行歌曲,既保留流行歌曲的“原”味,又融入了客家文化的“土”味。一曲演罢,定时针乐队主唱还邀请了派潭学生冯唯上台,一起演绎《真的爱你》,熟悉的歌曲和旋律,引得台下观众大合唱,互动性氛围拉满。

文化“动”起来:好戏连台,村晚大舞台

  无论是村民登台当主角,还是举全村之力一同筹备的精彩节目,都显示出农村群众愈加坚实的文化自信,蕴含着人们对乡土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期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锣鼓声声,色彩鲜艳的貔貅们摇头摆尾,时而高高跃起,时而转身腾跳,或憨态可掬,或勇猛威严。本次“村晚”的舞貔貅节目是由派潭中学学子们精心准备的,他们专门向舞貔貅非遗文化传承人学习,为派潭的文化传承事业增添了新鲜血液,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贡献青春力量。

  鼓点铿锵,气势磅礴,派潭幼儿园的师生带来鼓舞+舞龙表演,《盛世欢歌》一曲出,台上舞龙忽如驾云飞腾、忽如翻浪斗波,鼓舞与舞龙的结合妙不可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充分展现,成为人们可触可感的文化形态。

  此次“村晚”舞台上的民俗文化表演和非遗展演都由派潭镇的老师和学子演出,“村晚”大舞台不仅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来动起来,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散播到更多人的心中,也为建设文化强省、文化强国培育艺术文化人才提供了很好的实践机会。

  由派潭幼儿园和派潭、桃源里两个社区合作演绎的舞台剧《回家》,向大家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派潭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叫王伯的老人,24年前四处漂泊,后来到派潭务工,但与亲朋好友都失去了联系,今年的5月在派潭社区工作人员、派潭派出所和增城区救助管理站的通力协助下成功找到了亲人,踏上了回家的路。

  派潭飞出的百灵鸟、著名高音歌手温翠娴老师的《望月》将我们的思绪牵动,余音绕梁;派潭中心幼儿园老师优美灵动的舞姿也诠释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歌舞共祈愿“但愿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派潭乡贤代表石益坚博士也来到了“村晚”的现场,与派潭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一起合唱《我爱你中国》,唱出了对故乡的思念,唱出了所有派潭乡贤们的心声,抒发了拳拳的家国之情,牵动了在场所有观众们的心,台上台下一同合唱,将爱家爱国之声响彻长空。

文化“活”起来:文化赋能,乡村大振兴

  艺术赋能乡村,文化引领发展,“村晚”不仅是一场联欢会,更是乡村振兴新气象的载体。

  为深入推动“百千万工程”,派潭镇积极探索,以人民群众为圆心,经济发展为半径,盘活乡村文化资源,强化景区带动、节庆拉动、文旅互动,将“村晚”融入休闲娱乐、文化旅游、民俗经济等大文旅范畴,形成村民、企业、消费者互利共赢的闭环,让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让消费者消费场景不断刷新,让当地企业借势不断做大做强,进而让“村晚”活动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形成良性循环,共同打造一个文化产业的同心圆。

  “村晚”不需要门票,观看也没有门槛,它是“土”味的,打破了传统文化“阳春白雪”的印象,而越是接地气的,越是往人心里钻。像社区广场舞队自编自导自演的广场舞《好日子》,这些冒着热气的表演从派潭广场舞到了“村晚”舞台上,呈现的是愈来愈丰富的乡村民众生活,展现的是好客又烟火气的乡村文化。

  舞台上歌舞升平,舞台下座无虚席,观众们有的围观精彩节目,挥舞手上的小国旗和闪光棒;有的吃着月饼、品着派潭的山水豆腐花;有的拿出手机、相机记录下“村晚”的精彩一刻。场外,摊位一条街热火朝天,美味的月饼、网红的小食、爆款柠檬茶应有尽有。

  莹莹之火,皓月之光,温翠娴老师倾情献唱《吾乡派潭》。烟花起,照人间,喜悦无边,庆“双节”烟火升腾,与圆月一同点亮夜空。

  当地群众“动”起来,文化资源“活”起来,旅游消费“热”起来,从现实中“乡村一隅”走向“社会全域”,从区域“小欢喜”走向全域“大联欢”,派潭镇正在走一条产业融合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之路。

来源:广州市增城区融媒体中心、派潭镇人民政府

编辑:张远文

免责声明:本文由南方+客户端“南方号”入驻单位发布,不代表“南方+”的观点和立场。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