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导向,积极创设平台情境。9月26日上午,2023年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正式启动。本次活动采用“1+1+8”模式,通过一场高规格的科技节启动仪式,一场高水平的科学教育成果展示及体验活动,以及八大高质量的科学教育主题活动,联动莞港澳图四地师生,打造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系列科学教育活动。
同享一场盛会、同上两节科学课、同进行科普研学和思政研学、同做一件科创作品……9月26日到28日,连续三天,科技节给莞港澳图四地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自今年年初,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推进实施被列入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市政府1号文重要任务,科学教育相关工作被纳入“2023年东莞市十件民生实事”;到今年3月,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全面启动,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再到刚刚成功举办的中小学生科技节,这一系列科学教育组合拳可谓“快、准、稳”,彰显了东莞构建科学教育品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推动共同进步和发展为使命、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和决心。
聚焦这次科技节活动,更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价值——除了活动本身动态呈现出很高的参展水平、参与热情以及很好的融合氛围外,还通过启动名家大师面对面活动、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东莞少年科学院、中小学科普援疆等一系列开放性的项目和活动,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共享跨区域的优质科学教育生态,从常态上搭建一套科学教育的交流、教研和竞技平台,“跨”出科学教育的新高度。
点击链接看更多报道:2023东莞市中小学生科技节
高水平活动点燃师生科学热情
“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田刚院士!”启动仪式上,田刚院士登场让来自东莞、香港、澳门、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的1200名师生代表欢呼连连、掌声热烈。在随后的活动中,田刚院士更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带领大家“走进数学”。“我们要努力突破自己,享受数学,未来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高一学生谢志豪说。
田刚院士与师生面对面交流,带领大家“走进数学”。
此次科技节同学们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从科学教育成果展的火爆程度也可见一斑。室外四大模型展区气氛热烈,模型飞机在空中翻跟斗“炫技”,遥控艇在水面上全力冲刺,遥控车在赛场上激烈比拼足球,人工智能机器人在水池里清理垃圾,尽管天气炎热,学生们脸上仍是汗水也掩不住的神采飞扬。室内的50多个展位同样人头攒动,大家争相体验各种特色科创项目,彼此交流探讨,现场热闹非凡。
同学们在操场上围观海模展。
“这是我们设计的智能自动化种植系统,利用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物联网远程监测和自动控制技术,可以解决蔬菜种植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高蔬菜种植的效率和质量。”“这是我们自己设计的高压电缆自动清检装置,它可以自动清洁高压电缆灰尘,极大地降低了电缆清洁成本,同时保护高压电缆维护人员的安全。”面对镜头,东莞中学和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学生们侃侃而谈。
四地师生共同参观科学教育成果展。
在这一次的科学教育成果展中,全市33个镇街、园区,10所市直属学校,以及8家企业、研学基地共同参展,全方位展示出了东莞中小学科学教育高水平成果。在松山湖园区展位,4架仿真飞机模型十分吸睛,现场设有玛塔机器人、激光射击等体验项目;沙田镇的大疆机甲大师和AI机器人,寮步镇的东莞地标3D打印作品和无线电检测等项目引人驻足。作为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研学基地的东莞理工学院甚至展出了一架轻型载人飞机,让学生直观感受“智能制造”的魅力。
科学教育成果展现场热闹十足。
各园区、镇街使出“十八般武艺”,通过典型项目、案例展示、特色活动及多平台搭建,共同营造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当同学们带着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沉浸其中时,科学的种子就已经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内外兼修”承载面向未来使命愿景
“东莞系统推进科学教育,如星星之火,点亮了孩子心中的科学理想,助力科技创新人才孵化培育。”在此次科技节发布的主题宣传片中,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王恩哥对东莞科学教育给予肯定。
与此同时,松山湖第一小学科普副校长,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张国军,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科普副校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东莞光电研究院副院长童玉珍,东莞中小学科学教育形象大使、清澜山学校科普副校长、东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长张书彦等也纷纷为东莞科学教育摇旗助威。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同时也作为全国闻名的“制造业之都”,东莞始终走在打造大湾区科创制造强市的前列,始终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自主培育,将科学教育推广和创新思维培养融为有机统一体。
今年3月,东莞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全面启动。
今年3月,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点亮”行动全面启动,科学教育实施方案正式出台。短短3个月内,科学教育点亮行动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评定了6个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镇街培育对象、60所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学校培育对象。全市共有323所中小学校聘请了科普副校长,开设了80个科普430课程,举办了83场科学家进校园活动、22场科技竞赛活动、4场辐射带动全市的科学主题探秘活动。
此次科技节,既体现了东莞科学教育的厚实基础和发展潜能,也承载着东莞科学教育面向未来、服务全体的使命愿景。
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让更多有科技创新潜质的苗子脱颖而出,依托东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建立东莞少年科学院,探索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机制。
为营造全社会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浓厚氛围,依托本土科学馆、科技馆等科普教育平台和资源,精心打造“科学家故事众创空间”。
为加强东莞与新疆的对口教育帮扶合作,增进民族团结,推进科学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为架起莞港澳图四地友谊的桥梁,推动四地学生科技活动交流,促进四地师生增进彼此感情,增强国家认同,凝聚智慧力量,推动共同发展,开展莞港澳图中小学科学教育沙龙、科普之夜联谊活动、“点亮未来”科普研学营、科技活动邀请赛等系列活动……
新疆学子在科普之夜联谊活动上表演舞蹈。
从打造全市协同的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体系,到促进跨区域的科学教育交流融合,东莞科学教育找准定位,苦练内功、强化外功,在全面增强服务“科技创新+先进制造”能力中,持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打破地域限制探索优质科学教育生态
“有谁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应用文字识别技术的场景吗?”9月26日下午,莞港澳图中小学科学教育沙龙在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开展,四地学生和老师通过一下午的学习和交流同步“充电”。
四地学子同上一节科学课。
这一边,82名学生分成3个小组“同上一堂科学体验课”,课堂上小组成员间不断学习互动交流,大家共同进步。另一边,来自四地的教师分享各自学校和地区的科学教育成果,并共同探讨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和趋势。
此外,来自新疆的26名师生还参观了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科学实验室,并与未来学校的师生进行热烈讨论。在彼此观点的碰撞中,莞图学生以“2+1”方式组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创作品设计,已在两项科创项目上达成合作意向,并约定共同持续推动作品创作,争取获得专利立项,或在省级以上竞赛获奖。
来自新疆的26名师生参观了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科学实验室,并与未来学校的师生进行热烈讨论。
这是东莞以科学教育为切入点,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相关工作部署,推动教育交流、帮扶的新行动。
近年来,东莞积极响应国家对口帮扶政策,与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展开教育领域的合作与交流,通过派遣教育专家和骨干教师赴图木舒克市开展培训和指导工作,向图木舒克市提供教育资助和援助,改善当地的教育质量与硬件条件。
在与港澳交流方面,三地多次互派团队进行交流与考察,部分港澳地区学校与莞邑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推动双方教育资源交流共进。
在已有成效基础上,本次科技节以推动共同进步和发展为使命,深化地域交流,邀请港澳地区中小学师生代表、东莞对口帮扶新疆地区(图木舒克市)中小学师生代表共同参加,通过开展中小学科普援疆行动、莞港澳图中小学科学教育沙龙、莞港澳图中小学生科普之夜联谊活动、莞港澳图中小学生“点亮未来”科普研学营、莞港澳图中小学生科技活动邀请赛等系列活动,助力东莞、香港、澳门、新疆(图木舒克)四地青少年在共学共研的过程中促进民族团结,增强国家认同。
这得到了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这次科技节邀请了港澳和新疆地区的部分师生前来参加,这种跨地区互动的形式非常好,营造了非常浓厚的科学教育氛围。”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STEM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素说。
王素认为,科学教育在开展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学校内的教育,同时也是一个利用周边资源形成的教育生态。除了线下交流,今后还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利用互联网实现更多的互动,“各地师生可以就同一个项目共同开展研究,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还可以打破地域限制,有助于得到更加丰富、完善的数据及结论。也可以通过开展线上‘同上一节课’”,共享各地优秀、特色的课程资源,促进交流和进步。”
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点评活动。
记者从东莞市教育局了解到,接下来东莞将成立科普援疆支教团,将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学教育研训活动,覆盖不少于30%的帮扶地区专兼职科学教师。每年开展中小学生科技节和科技竞赛等活动,推动两地师生开展科创交流合作,每年开展不少于5个协作科创项目。组织科学家走进新疆和师生开展面对面交流活动,通过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帮扶举措,帮助新疆地区师生提高科学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相互交流,进一步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民族团结,推动共同发展。
【统筹】王慧
【采写】南方+记者 林群贤 王慧
【摄影】南方+记者 孙俊杰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