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历史的岭南古邑。番禺,是珠三角著名的鱼米之乡,是岭南文化的发祥地,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一直以来,“广东音乐”“味在番禺”番禺两大文化名片,享负盛名。
在番禺,当音乐配上美食,当味觉和听觉跨界握手,上演合奏出一首“广东音乐”+“番禺美食”的“琴瑟和鸣”,彰显出独特的“岭南风+湾区范+番禺味”!
广东音乐
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岭南地区的文化瑰宝,不仅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广府方言区,而且跟随着广府人向外开拓的脚步走向世界,成为凝聚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
番禺沙湾是广东音乐的发源地之一,音乐领域人才辈出,诞生了广东音乐先驱何博众及享誉中外的广东音乐“何氏三杰”何柳堂、何与年、何少霞等杰出音乐家,创作了《赛龙夺锦》《雨打芭蕉》《饿马摇铃》等广东音乐经典名曲,对广东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经过200多年的孕育发展,2006年沙湾广东音乐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沙湾藉“广东音乐”项目更获评2021—202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沙湾从2000年始一直获国家评审通过,并延续至今的称号。
我们精选了其中12首沙湾何氏音乐曲目,它们均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或清新飘逸、委婉柔和,或节奏潇洒、乐句轻快,用音律构成诗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有“意境音乐”之称。让我们一起来品鉴广东音乐名曲。
《赛龙夺锦》
由何柳堂改编创作,通过描述端午节民间举行龙舟赛,勇夺锦标的欢腾热闹场面,表现劳动人民勇敢、豪放、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雨打芭蕉》
始创于何博,后由何柳堂传谱,细致地勾画了一幅雨打芭蕉声色壮丽的画图,生动地表现了岭南的自然美。
《饿马摇铃》
由何博众始创,后由何柳堂整理润色,表现一匹经过长途跋涉,奋战沙场的“饿马”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无畏精神。
《下渔舟》
由何少霞作曲,表达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醉翁捞月》
由何柳堂作曲,表现了一名老汉醉酒后看到井里的月亮,于是拿竹竿捞月亮的情景。
《午夜遥闻铁马声》
何与年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失意文人,在一个风雨飘摇之夜,寒窗攻读,遥想前途,思绪万千的复杂心路。
《陌头柳色》
何少霞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岭南艺术风格,通过生动地描绘景物,含蓄寄寓了自己对自然美的喜爱之情。
《双凤朝阳》
由何柳堂作曲,描写的是凤凰翩翩起舞、旭日东升、取人间欢乐太平之寓意。
《鸟惊喧》
由何柳堂创作,通过描绘一群发出哀鸣的惊弓之鸟,表现作者对国难当头、苦难深重民众的同情和关爱。
《白头吟》
由何少霞作曲,抗日战争期间,番禺沦陷,何少霞对山河破碎、人民颠沛流离的状态十分痛心,于是有感而发,用沉郁悲愤的曲调,引起听众共鸣。
《晓梦啼莺》
由何柳堂创作,用优雅、美妙、轻快的旋律描写花香鸟语,大地回春的大自然美丽景色。
《华胄英雄》
何与年的早期作品,描写的是对国家作出卓越贡献、立下不朽功勋的民族英雄的精神风范。
味在番禺
番禺地处珠三角腹地,山海兼优,物产富饶,是粤菜重要的发源地之一,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在岁月的长河中,番禺在继承粤菜传统的基础上,博采各地烹饪精华,融入健康、时尚现代饮食理念,交织孕育出独具特色、丰富多彩的番禺饮食文化,赢得“食在广州,味在番禺”的美誉。
美食是历史文化传承,也是地域文化产物。 《2022年番禺区十大名菜名点》并非简单的菜谱,而是集历史和美食文化之大成,是一份记录番禺味道、传承番禺饮食文化、宣扬番禺饮食美誉的“厚重礼物”。
番禺区十大名菜
独占鳌头松子鱼
松子鱼是地方传统名菜,而番禺将其改良创新,烹饪出独树一帜的特色菜,因外观鱼头朝上,与番禺祠堂横梁上的鳌鱼外形相像,故以“独占鳌头”命名。
相传鳌鱼是一种吉祥物,寓意“鱼跃龙门”。以前,番禺民间流行拜魁星求文运,祈求鱼跃龙门,考取功名。因为魁星脚踏鳌鱼,寓意“独占鳌头”,寄托了人们对“金榜题名”的美好期许,后来逐渐成为本地风俗。
这道菜原材料简单,却十分考验刀工和火候。平放鱼脊肉,先下斜刀,再用直刀,下刀深度必须一致,将肉切成梭子形。接着,将鱼头、鱼肉及鱼肉刀切缝隙均匀拍上玉米淀粉,将鱼放入油中炸至金黄色,捞出装盘,浇上糖醋芡,最后用松子点缀。新鲜出炉的“独占鳌头松子鱼”外观鱼粒粒分明,形如松子,色泽金黄,质地皮脆肉嫩,味道甜酸可口,是宴席上常见的佳肴。
番禺光皮乳猪
番禺光皮乳猪,历史悠久。相传:光皮乳猪创自番禺人孔旺记之手。孔旺记,原名孔昭旺,番禺石碁小龙村人。清光绪初年,他在广州小马站附近 经营猪肉生意。有一次赴宴,客人对烧肉这道菜颇有微言,说烧肉皮厚肉粗,如同嚼烂布云云。孔旺记亦深有同感,他突发奇想,倘若将未长骨架的猪仔做烧猪,那不就皮薄肉嫩了吗?孔旺记回家后迫不及待地试烧起来,反复摸索配料、上色涂酱、烧制等整套工序,终于成功烧制出光滑红润俗称“玻璃皮”的乳猪,呈现出皮化、甘香酥脆、色泽鲜红、肉嫩鲜滑、口味甚佳等特点。不久,“孔旺记”的脆皮乳猪风靡省城。后来,脆皮乳猪传回家乡番禺, 本地的茶楼食肆争相仿做。现代的“番禺光皮乳猪”是在古法烧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独具风味,成为深受食客喜爱的番禺名菜。
锦绣莲藕三宝
莲藕为“水乡五秀”之一 ,番禺莲藕松、香、粉、甜,闻名粤港澳大湾 区。传说,番禺曾有一王氏大户,其家姑一向勤俭,是一名持家有道的主妇。 一天,新媳妇入门,她将一整支莲藕给新媳妇,让新媳妇制作出三味又爽、又滑、又粉的菜式,且不准浪费藕的任何部分。新媳妇按“藕尖、藕瓜、藕尾”的特性分别做出三味适时菜式,通过了考试。家姑问媳妇这三味菜叫什么名堂,媳妇答:“莲藕三宝”。从此,“莲藕三宝”流传至今。
锦绣莲藕三宝以番禺莲藕为主料制成藕盏、藕饼、藕酥,其中藕盏以莲 藕磨粉蒸制而成,味鲜甜口感软滑;藕饼以香煎的形式,将莲藕切片,酿入 猪肉胶和鱼肉胶再香煎,外脆嫩内甘香;藕酥以千层酥皮包裹莲藕蓉,捻捏 成莲藕形状,经油炸制成象形点心,口感外酥内软,以上三种做法皆保留莲藕原味,凸显了莲藕的百搭多样。在装盘的效果上,层次鲜明,风味各有特色,远远望去,犹如一幅秀美、清新的“荷塘月色图”。
番禺爬金山
番禺沙湾是典型的鱼米之乡,盛产鲮鱼。据说,沙湾墟场旁边有间名为“成记”的大排档,其店主善于巧用新鲜食材烹调各种美食。因其附近的鱼档经常售卖新鲜鲮鱼,店主便突发奇想,尝试用铜盘装满清水,把堆成山状 的新鲜鱼胶放在绍菜叶上,再将鱼胶扒入开水中,当鱼肉熟就会浮出水面,沾上胡椒粉、酱油吃,鲜味可口。
为继承和深挖番禺本地的传统美食文化内涵,厨师们加以创新改良,用鱼骨等食材精心熬制成美味浓汤代替传统清汤,并在鱼胶中加入腊味、陈皮等辅料。不仅爽口弹牙,而且锁住鱼肉的鲜香及腊味陈皮的独特香味,味道浓郁香甜。这道菜因为形状像一座小山,颜色是银色,像银山,为其有更好寓意,就称其为“金山”。“金山爬一爬,兴旺又发达”,这是番禺人赋予这道菜的“玄学理论”。
钵仔熵禾虫
禾虫盛产于咸淡水之交的稻田表土层里,并以稻根及其它植物为食。番禺石楼、化龙一带的乡民有捕捞禾虫的传统,石楼茭塘颇为突出,产禾虫甚盛,每年农历四月和八月有两造禾虫,禺南一带嗜食者甚众。
传说有位村妇因丈夫去世,要到河中为亡夫买水,刚好碰到叫卖禾虫的小贩,村妇听闻便不顾一切拿着买水用的钵头,冲向小贩买禾虫,被旁人叫住:“家嫂你先买水要紧呀!”村妇不管三七二十一,说道:“老公死,老公生,禾虫过造恨唔翻。”买完禾虫,她才去河边买水。由此可见人们对品尝禾虫情有独钟。这道菜将鸡蛋与禾虫完美结合,是老少咸宜的食品。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味道清香鲜美,嫩滑可口,还具有滋阴、健脾、暖身、祛湿之功效,是番禺特色美食。
禺山煎酿土鲮鱼
番禺依江傍海、河网密布,自古是岭南水乡。这里,不仅盛产鲮鱼,而且烹饪方法层出不穷,当中口感最富有层次的当属煎酿土鲮鱼。
以前,番禺农村耕塘(俗称“干塘”)中,往往可以捕捞到大小不一的 鲮鱼,聪明的番禺农家主妇充分利用这些新鲜食材,做出多种鲮鱼美食,其中最拿手的是将鲮鱼鱼肉刮出并挞成鱼胶,做出鱼丸、煎鱼饼等美食。番禺茶楼的厨师受此启发,经过反复摸索和多次改良, 一道“吃鱼不用吐刺”的煎酿鲮鱼便诞生了。
禺山煎酿土鲮鱼是一道别出心裁的菜式,对厨师的刀工尤为考究。首先, 要小心翼翼地刮鳞去骨,得到一张完整的鱼皮,再取鱼茸混入腊肠、腊肉、 陈皮、香菜、花生碎等辅料后重新酿入鱼皮内,使鱼身还原其型。然后,放入锅中煎至金黄捞出,淋上精心调制的酱汁后再回锅焖煮。经过调制,普通的鲮鱼华丽变身,吃起来肉鲜、质爽,口感细腻丰富,营养价值高,老少咸宜,深受番禺人喜爱。
煎熵金钱鳝片
鳝鱼粗壮肥美,肉质爽滑,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烹制鱼肴的上乘原料。番禺盛产鳝鱼,对鳝鱼的吃法有独到之处,所烹制的煎熵金钱鳝片,更堪称一流。
煎熵金钱鳝片以珠江水道的爽鳝鱼为主料,鳝肉的鲜香在煎熵过程中毫无保留地释放,夹起来咬一口,鳝肉厚度适中,入口爽实弹牙,外表焦香干脆,每段鳝肉切得大小均匀,香脆与嫩滑的口感层层叠叠,加上柠檬丝的清香,吃起来清新又爽口。
番禺别茨甑鹅
清末年间,番禺有一位名叫陈伯公的药农,对广府菜肴颇有研究,是一位农家美食家。有一次,他到南海西樵山采药时,顺路探望多年不见的故友。两人到禅城三品楼,品尝名厨梁柱侯的一道拿手好菜“柱侯甑鹅”。
陈伯公品尝后觉得其味甚佳,汁味浓郁,肉滑可口,但较为腻口,总觉美中不足。他回家后苦思冥想,如何才能炮制出一道特色的甑鹅呢?看到自己栽种的别茨,他突发奇想,为何不用别茨来甑鹅呢?别茨有祛风、清热、消滞、神清气爽之功效。如果用别茨来甑鹅必有独特的风味。于是他选用了一只肉厚肥美的黑棕鹅与别茨一起进行烹饪甑制。怎料他试制的“别茨甑鹅”一炮功成,甑鹅肉嫩滑可口,别茨味道芳香,肥而不腻,口感独特,醒胃清爽,令人食欲大增。陈伯公请了一班食家品尝他的“别茨甑鹅”,其味别具特色令食客们赞不绝口,回家后争相仿做。从此“番禺别茨甑鹅”就在坊间传开,成为番禺农家名菜。
甑鹅是番禺古老传统菜式,甑音近“正”字,是古代的隔水蒸法,与蒸的区别是:蒸是将生料一次蒸熟,甑则是先将原料处理至半熟再隔水蒸熟。别茨是薄荷的一种,番禺所产的别茨芬芳浓郁。此菜式用别茨的清香气味入鹅肉,以芳香入肥腻,搭配浑然天成,别有一番田园风味。
迎宾茶香鸡
茶香鸡是广东传统名肴,素以肉嫩香醇而饮誉海内外。据说,清末时,一个曾当过县令、后来弃官从商的人创制出一种脍炙人口的熏鸡,因过去人们常称县令为县太爷,故称此鸡为“太爷鸡”。
番禺继承传统,参照“太爷鸡”的风味特点,并经过改良创新,创作出 别具口味的“茶香鸡”。做法是先把鸡用生抽、甘草、香叶、草果等制成的卤汁浸至仅熟,然后起镬用白砂糖加花生油炒至金黄色,接着加入水仙茶叶、菊花炒至起烟,再把浸好的鸡架在镬里盖住熵3分钟。烹饪看似简单,实际上要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茶香鸡并不容易。在原材料的选择和火候的控制上都是非常考究。“鸡要靓,茶要香”。番禺的茶香鸡,不仅选取优等原食材,在烹饪火候、酱汁调制方面,厨师也是拿捏非常到位。迎宾茶香鸡皮色金黄,且具有独特的烟熏味和茶叶香气,深受食客欢迎。
生焯海鸥岛麻虾
麻虾虾体细长,个头不大,但是味道鲜美独特,且营养丰富。
番禺海鸥岛是一个面向狮子洋的内河岛,坐拥淡水、咸水与咸淡水水域,是麻虾的原生态产地。海鸥岛麻虾壳薄肉嫩,味道鲜甜,富含蛋白质,饮誉粤港澳大湾区。资料显示,自清代起就有关于番禺麻虾的记载,番禺地方志《石楼风物》记载,石楼海鸥大塘盛产的野生麻虾,是番禺独一无二的特产。
粤菜对烹技极为讲究,力求达到美、爽、嫩、滑的特点。白焯是传统粤菜的一种技法,以煮沸的水或汤将生的食物烫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食材鲜、甜、嫩的原味和营养。生焯海鸥岛麻虾这道菜色香味俱全,焯熟的麻虾红艳油润富有光泽感,剥开透明的薄壳露出饱满的虾肉,肉质爽脆可口,口感清润鲜甜,可谓“虾中极品”。
番禺区十大名点
菊花烧卖
烧卖是广东早茶名点,历史悠久,是一种以烫面为皮裹馅上笼蒸熟的点心。其皮薄馅多,深受大众喜爱。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 养生,提倡少吃肉多吃蔬菜。番禺的点心师傅灵敏地察觉到这个信息后反复思考:怎样才能既能保留传统,继承和发扬广府饮食文化,又能满足广大食客的新要求呢?
经过点心师傅的反复研究,在保留烧卖传统特质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创新,创作出家户喻晓的番禺名点——菊花烧卖。“菊花烧卖”在原材料和制作工 序方面都进行改良。原料上,以本地猪肉为主料,并混合榄仁等辅料;工序上,用鸡蛋和面粉做成的皮,并捏成菊花的形状,顶端开口处用蟹籽点缀, 胴体透亮,显得十分雅致。一口咬下去,口感弹牙,面香浓郁,可谓是“集美貌和内涵”与一身。
燕麦薄撑
传说,薄撑是女娲补天的杰作。清末民初,珠三角一带的孩子多进“卜 卜斋” (即私塾)念书。父亲带着孩子到先生安排的位置,把一块用糯米粉 制成的薄饼放在椅子上,命儿子坐下。薄饼粘在孩子的屁股上,意为“坐定定、唔走得、专心读书”。这种开学仪式现已省去,不过薄撑却演变成广东人喜爱的点心。
传统的薄撑分咸、甜两种,甜的馅料通常用花生芝麻拌入白砂糖铺在煎 饼表面,再把它卷起来切件,咸的馅料可以多些,可以用韭菜猪肉、萝卜丝、叉烧、腊味、虾米等。燕麦薄撑是经过改良而创作的新式点心,其以糯米粉为主料,用锅铲持续拍打糯米粉团,做出酥脆可口的粉皮,接着在粉皮上掺夹燕麦片、花生碎、芝麻和白砂糖,然后把薄饼卷起来,切成一段一段,入口又香又脆、甜而不腻、粘中带爽,层层都是料,老少皆爱吃。
五彩单边煎米粉
番禺米粉是广东著名特产,广东米粉五大王牌之一,也是广东米粉中唯一获得“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的米粉,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该米粉选择优质稻米和纯净泉水,经过浸、磨、滤、煮、团、榨、晒等一系列手工工艺制作而成,米粉质地柔韧,富有弹性,适合放汤、煎、炒、熵、炸等多种烹任方法,不但是宴席上的佳肴,也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五彩单边煎米粉,以米粉为主料,运用创新的技术煎制金黄,再配上精心调制的蘸料,口感丰富、外脆内嫩,且富含多种营养物质,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市桥白卖
市桥白卖,相传始创于清末民初,出自一位市桥谢氏厨师之手。据说,有一年正值冬季,北风起鲮鱼美之时,他看到鲮鱼当造,想起好久没有请好友们聚会,趁此机会,演一下拿手好戏,选择青鳞企肉靓鲮鱼,鲜挞鱼青开锅。好友们对谢氏挞鱼丸的手艺赞不绝口,赞其味鲜美,口感爽脆、滋味嫩滑。其中有一位好友提议,这么鲜美的鱼滑,为何不用它制成一道烧卖呢?谢氏回家后,想起好友的一番话,反复推敲,终于悟出用挞鱼青的技巧,创制出一款用鲮鱼做烧卖的方法。经过反复尝试,成功试制出一味独有的鱼肉烧卖。试食后人们觉得味道可口,但仅是白色的卖相让人感觉略有不足。有一天,他正在为改良“白卖”的卖相寻思之际,刚好有一位生得“唇红齿白”的妙龄少女走过,谢氏灵机一动,想道在白色的鱼卖上,再加上一点红色的腊肠片岂不美哉?后来,经过加工试制,一味色香俱全,味道鲜美的特别烧卖,从此在市桥面世。由于该鱼肉制作的烧卖是在市桥创制的,因此,人们称之为“市桥白卖”。“唇红齿白”是市桥白卖的特色,它鱼香爽滑,味道鲜美,健康有益,成为番禺的知名特色点心。
安虾咸水角
番禺咸水角,是由年宵食品油角演变而来。油角一般以生熟糯米粉作皮, 分咸甜两种,甜油角以白糖、花生米、芝麻、椰蓉等作馅:咸油角以食盐,猪肉、腊味、马蹄、虾米等作馅料。
番禺人在咸油角中得到灵感,创制了咸水角。咸水角比咸油角的体形较 大,馅内的汁汤丰富,有水的口感,所以,叫作“咸水角”。以前番禺茶楼从二厘馆(广州最早出现的茶居开在街边巷口,档口用竹木搭棚,配上几张桌凳和一只小炉,因环境简陋,茶价仅收二厘钱,故称“二厘馆”)到大酒楼的点心单上都有这款点心。时至今日,咸水角仍然是番禺人叹早茶,一盅两件的茶点。
紫坭鱼皮角
在岭南地区,鱼皮角这道传统特色小吃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象征着原始的水乡渔耕文化。紫泥鱼皮角个头很小,大约只有手指头般大小,最大的亮点在于皮,其采用本地鲮鱼为原料,用刀刮成鱼茸拌油反复打挞成胶状, 鲮鱼肉与上等面粉搓匀切成等份方块后研薄作皮;内馅则用优质猪肉,配以腊味、白芝麻等配料均匀混合,再包入鱼肉做的饺子皮中。
鱼皮角一般有两种食法:一为上汤煮,煮熟后加青菜、葱花即成一碗香喷喷的上汤鱼皮角;二是将西芹、荷兰豆、红萝卜等配菜切粒与鱼皮角同炒,上碟前再加上炸腰果,榄仁等,即成清淡爽口的美食佳肴。
番禺新鲜猪杂粥
以前,番禺地区农户都喜欢养一两头生猪作副业,增加收入,但更多的情況是自家做喜庆筵席或贺节时宰杀。以往没有屠率场,多是由一众邻居或好友帮忙。帮忙的人们一般不要工钱,主家为表谢意,通常就地取材,用猪杂煲粥、炒粉以作犒劳。新鲜的猪杂即取即煮,新鲜可口,而且没有猪肉的肥腻和腥臊。
改革开放之初,番禺各乡镇都设立集中屠宰点。有生意头脑的经营者,专门在屠场附近经营夜宵粥店。将刚屠宰的新鲜猪杂立取后,煲成新鲜可口,补气补血的猪杂粥。由于屠宰场是每日凌晨才开始屠宰,要吃到最新鲜的猪杂,就必须等到零时以后。加上其新鲜美味,珠三角地区食客闻讯从各地赶赴番禺品尝“番禺猪杂粥”,自此便名声鹊起,慢慢形成品牌。
乳香咸煎饼
咸煎饼是广州风味小吃,也是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的小吃之一。咸煎饼的名字来源,是由于炸得好的咸煎饼颜色金黄,边脆而饼心酥软微向内凹陷,整个外形像毡帽,因此得名。在粤语中,毡和煎的发音相似。
乳香咸煎饼以鲜艳的色泽、独特的风味而闻名,其用面粉搭配白砂糖、南乳、泡打粉等制作,并在油炸时使用中低油温慢慢炸开,使得口感松软、皮脆、色泽金黄,外脆内软。
沙湾姜埋奶
沙湾地处西、北江交汇处,水流带来了大量沉积物。在沙湾古海湾半月形沙滩之畔(沙湾古镇)长出不少野生淡水草,沙湾的水牛吃嫩绿的水草芽,产出的“水牛奶”含钙成分特别丰富,水分较少。用沙湾的水牛奶滴在玉扣纸上可成“珠”状,人们叫做“滴珠奶”。由于沙湾水牛奶的质量上乘,因此能够制作出多样的乳制品,沙湾姜埋奶更是被列入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湾姜埋奶”的创制,说来有段古:清末民初,沙湾有一户穷苦人家,媳妇对家婆甚为孝顺。家婆年老体弱,终日咳嗽,因家贫无钱治病,媳妇只好就地取材,磨生姜取汁为其防寒止咳。 一日家婆又咳又饿,媳妇无计可施,在煮姜汁时,干脆将一碗煮好的水牛奶倒入装有姜汁的碗内,怎料过了两三分钟后牛奶就凝固成炖蛋的模样。老人家吃后感觉又好吃又止咳,倍感精神爽利,“沙湾姜埋奶”就是这样巧合而成。后来经由一位在广州海珠路,开设“李九记”生奶甜品店的东主李九(沙湾人),将姜埋奶流传至省城,由此名声在外。
“沙湾姜理奶”有养中益气,生津润肠,驱风止咳之功效,是番禺的品牌美食。甜品的外形有点像豆腐花或是蒸蛋,而口感更胜一筹,于绵稠中凸显香滑甜爽味道。特别是在隆冬之时食用,会有一股暖流于心底涌出,暖遍全身。
大石脆皮马蹄糕
马蹄是“大石三宝”之一 ,以大兴、东乡 一带种植最多。这里产的马蹄比市面上的小很多,适合用于制作马蹄粉。在大兴村,1亩地可收成1000来斤马蹄,可加工100多斤马蹄粉。
马蹄糕以糖浆搅拌马蹄粉蒸制而成。制作糖浆时要把糖置于锅中炒至金黄,再加入水和马蹄片慢慢搅拌至煮沸。接着,倒入马蹄粉浆,慢慢搅拌均匀至无颗粒状后倒入不锈钢盘中,大火蒸40分钟至熟,取出自然晾冻后放入冷藏柜冷藏至少4小时。大石脆皮马蹄糕的特点是以马蹄糕为主体,外包裹一层糯米皮,再油炸而成。这道糕点风味独特,虽经油炸但不腻,充满着马蹄独有的清甜爽脆。
来源:番禺融媒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