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中秋·迎国庆诗文专辑 | 粤警文艺

广东警讯
+订阅

家园之歌

袁瑰秋

月儿弯弯,花儿香甜……

又一轮中秋月,缓缓升起,清晖无垠,莲塘栩栩。

玄武山下广州黄埔的莲塘村,已历七百多年,史载南宋时,陈姓入粤始祖两兄弟,以养鸭为生,在鱼塘放鸭时,见此地风光秀美,从此定居于兹,繁衍生息,因五口莲塘环绕村落,于是得名。

几年前,这片土地下发掘出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大型墓葬,被证明这里曾是人类最早的家园。

莲塘村荷塘边,千年的老榕树垂立桥头,任流云翻卷过往,无喜无悲。而我,就是一片浮云,此刻正停靠在荷塘边,看残荷深深,池水蔓蔓,想象着七百多年前成群野鸭在这片池水里悠然扑腾的场景,高天厚土之下,一阵久违的感动,在心里潮涌。

去年的中秋,也是这样一个月圆之夜,在村口古老的戏台上,黄埔公安举行了最美警嫂和最美家庭表彰仪式,发布了人民警察家园建设主题歌曲《我的心愿》,民辅警家属和上千村民群众见证了这个温馨时刻。

月儿弯弯 花儿香甜

万家灯火 阑珊

有我心灯 一盏

你的平安 我的心愿

风里雨里 声声呼唤

我的心愿 你的平安

你在 就有平安

有你 才是家园

今夜 星光无眠

跟你 跟你 走到天边

家是帆船 国是港湾

千难万险 等闲

有我 泪花点点

你的平安 我的心愿

血里火里 日夜挂牵

我的心愿 你的平安

你是 我的平安

我是 你的家园

等你 心儿永远

相伴 相伴 岁岁年年

岁岁年年 岁岁年年

作为这首歌的词作者,那一刻在我看来,这新、旧“家园”隔着千年时光在古老的戏台上重逢,是对历史的虔敬,对文明的追思,是“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的初心寻觅,是与时俱进,筑牢人民警察精神家园的使命担当。

歌曲的曲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刘青。二十四年前他为军嫂写了脍炙人口、传唱至今的《妻子》,二十四年后,他为警嫂写下这首《我的心愿》。如今已经七十多岁,创作过《人间第一情》《祝你平安》《永远是朋友》等经典歌曲的刘老师说,任何一首歌曲创作,对他而言都是一次涅槃重生与心灵洗礼,这首为警嫂而作的歌曲,在他心中酝酿了很多年,和平年代,人民警察是时时在流血,天天有牺牲的队伍,创作过程中,正是无数人民警察感天动地、舍生忘死感人的故事,无数警嫂和家属默默奉献、含辛茹苦的身影,感染了、点燃了他的创作激情;他说,任何一首应运而生的歌曲,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人民心声的表达,真正的艺术家,则是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听见了人民的呼声,真心真情为之表达而已。

一首歌曲的命运,埋藏在不为人知的时代肌理里。无疑,这首写给警嫂的人民警察家园之歌,是幸运的,歌曲的创作与广州黄埔公安打造家园文化的节奏不谋而合,邀请了著名策划人、词人、《中国人民警察警歌》词作者朱海老师担任艺术指导,著名歌唱家曹芙嘉演唱。

我想这首歌的命运,更主要的还应该是应和了人民警察大家庭的心愿与呼唤。

在全国百万公安民警的大家庭里,有三代警察,甚至四代警察之家。比如,我的家,就是三代警察之家,此刻我的眼前不由得浮现80多岁老母亲的身影,她是新中国第一代警嫂,父亲因公牺牲那年她49岁,快40年过去,年夜饭,她一直不忘摆上一副碗筷,带领儿孙们,给老父亲敬一杯酒、报一声平安的习惯。

作为一名公安记者,多年来,我走进过全国各地数百个警察家庭,采访了上百名警嫂,我发现她们都有属于自己的小秘密,有的习惯在家里客厅放一顶丈夫的警帽,有的习惯在衣橱放一套丈夫的警服,以这样一些特殊的习惯,祈祷他们出入平安。还有我们一些双警家庭的孩子,父母都上岗了,一个人留守家中害怕,就在家门口,放一双父亲的大皮鞋,为自己壮胆,为家园保平安。

正是这点点滴滴,触发我们表达他们的心声。“风里雨里声声呼唤”“血里火里日夜挂牵”“你在就是平安,有你才是家园”,这样的歌词,没有雕琢也无须雕琢,它是我们人民警察这个大家园里最普通不过的情感,最水到渠成的流露表达。

记得歌曲原唱曹芙嘉老师说,当她唱到“我的心愿你的平安,你的平安我的心愿”这一句时,都会被一种“人民警察爱人民”“人民警察人民爱”的鱼水深情打动。

2023年春节,《我的心愿》登上全国文艺界“百花迎春”春晚。一首歌能走多远,她的基因里早已镌刻着她的心愿。

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一个团圆夜,又有多少警察,不能回家团圆,但,我们的警察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在他们的身后永远站立着家园、家人和人民群众。他们的身影,充盈着亲人的心愿,他们的耳畔,响彻着家园的呼唤,“今夜星光无眠,陪你走到天边,等你心儿永远,相伴岁岁年年”。

月儿弯弯,花儿香甜……

作者介绍:

袁瑰秋,笔名桂子。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诗歌分会副主席,广东公安作协秘书长,广东省公安厅政治部二级调研员。出版文集12部。曾荣获全国公安系统“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学奖、金盾艺术奖,广东省首届金盾文学金奖、首届“有为杯”报告文学奖,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和征文大赛一等奖,首届《中国作家》“阳翰笙剧本奖”等。

秋  思

王爱晓

岭南的秋天向来是晚的,北方已到了要裹紧大衣迎着西伯利亚的礼物给自己取暖的时节,南国的太阳还倔强的铆足劲儿显示余威。对于一个北方姑娘来说,没有穿上一件像父亲怀抱一样温暖的大衣,纵是二十四节气翻过了霜降,意念里也还没有秋天。

今年的广州,两个台风接踵而至,连绵三周的阴雨总算把九月燥热的空气安抚熨帖了些。风里游弋的微凉,像两行诗中间那似有若无的留白,你得静下来,把听觉和触觉调动到最敏感的位置,去与它遇见,在无声胜有声的交流中,感受那耳畔的温柔,它说,这点来自海上的凉,是秋天的口信,你收到了吗?

久未行经珠江畔,在步行导航的指引下,踏过雨后湿泞泞的石板路,穿出一条逼仄古朴的骑楼小巷,竟闻到一缕江风特有的味道,循着浅浅的月光望去,这一段路的尽头,便是广州的母亲河。

我步子紧了些,来到她的近旁,风中的凉意更显清晰,江边的石墩上写着禁止垂钓,还是有三两闲人在幽暗处甩出鱼竿,涟漪很快被风吹散,鱼线划出上弦月优美的弧度。想起女儿前几日在上学路上问我,“一曲高歌一樽酒”的下一句是什么?我假装被问住,请她教我。小姑娘昂着头,拖着骄傲的调子吟出“一人独钓一江秋”。我告诉她,中秋节快到了,我们又可以一起收集关于月亮的诗了——只是那一刻,在城市熙熙攘攘的清晨,在送孩子上学和着急上班的紧迫感中,并未有这一刻在江边听风的静谧。同一个人间,同一片烟火,同一句诗,在鼎沸和阑珊两种底色下,有着完全不同的味道。我想,趁着中秋节,要带女儿来江边伫立片刻,让她看看“一人独钓一江秋”是怎样的人间诗意,这样的诗意,又是怎样沿着传统文化的悠长脉络流淌到今天,一江两岸,日月今古。

记得儿时,父亲也是这样带我过节的。我生在元宵节的早晨,是个花市灯如昼的热闹日子,父亲欢喜地把对我的爱写进我的名字里。童年的每一个节日,父亲总要带我循着礼仪之邦的各种传统体验何为“风”何为“俗”,那是忙碌生活中难得与父亲独处的时光。元宵节,一个青萝卜经过父亲的手工雕刻,会变成一盏活灵活现的猴子灯,用花椒粒做眼睛,在萝卜猴儿双手作揖的环抱中插一根红色的小蜡烛。父亲握紧我的手,绕过所有亮堂和喧嚣,去照亮水缸后面、厢房角落、煤堆背荫处等黑暗的地方。父亲说,过节了,家里角角落落咱们都让它亮起来,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我捧着父亲做的猴子灯,守护着那豆大的昏黄烛光,在每个角落驻足片刻,那样温暖的仪式面前,父亲和我都是沉默的,沉默中,我观察蛛网、观察烛光,也悄悄观察烛光里的父亲。

经年后,我在南方安家,生儿育女,一年中秋夜,意外发现楼下很多孩子在“煲蜡”,即用蜡液把蜡烛固定在地上,看着蜡烛一根根燃尽,再一根根点起,我一下子想起陪自己长大的“猴子灯”。儿女热衷这个广州特有的中秋节风俗,蹲在路边,反反复复不知疲倦。他们凝神观察蜡炬成灰,我凝神端详着他们,身边响起邻居催促各自孩子回家的声音,他们抬头看我,我笑着示意他们继续。

这一刻,是他们的童年,也是我的。

我出生那一年,父亲已四十岁,生活的艰苦早已把他打磨成粗糙的模样,在土地里播种生计的日子,无法去赞美泥土的芬芳,泥土是粪肥混着汗水的味道,是让他匍匐又试图征服的对手。若干年后,我在一篇写父亲的文章中表述“我淳朴的父亲用胶鞋和犁耙在土地上写下了一行行最饱满的散文诗”——那是我记忆中的父亲的模样。父亲则笑呵呵对我说,直到我长大了、直到他离开土地,回想起年轻那会儿使不完的劲儿,回想起这一亩三分地养活着一代又一代,那土地才是美的,在那之前,土地都是沉甸甸的,压在背上。

江风拂过豁然的秋水,莫名的感动涌上心头——是父亲唤起的一轮明月,照我满怀冰雪。他把弯下的脊梁,弓成我童年高大的穹顶,我仰头便能看到他的笑容,并不知他背上的沉重。理解父亲,是在成为母亲之后,是在无数个这样疲惫又宁静的夜晚,是每每在家门口沉静三秒,告诉自己放下工作,现在你是一个母亲,然后敲门,给孩子们一个大而有力的拥抱、幸福满溢的笑脸,是为了在他们心中播种传统文化而学刺绣、写春联、做月饼的每个瞬间……

夜色渐深,水中月轮廓更清晰了些,垂钓者也是一位父亲,猛一抬竿,像是挥舞着马良的神笔,一条通体黑亮的罗非鱼便跃出水面,挣扎着落入垂钓者手中,一个八九岁的男孩儿循着父亲的呼唤飞奔过来,欣赏着这条肥壮的战利品,去钩、入桶,父亲动作娴熟麻利,男孩手舞足蹈,和父亲一起挂鱼饵,再次把鱼线甩进水中。

如果说,在生命的道路上,总有一些埋在故事开始时的彩蛋,是治愈未来的答案,那么,于男孩而言,这样的夜晚,将是未来人生逆旅中,多么珍贵的童年记忆和前行力量。于我而言,萍水相逢的这一幕,又是多么温暖的线索,我沿着眼前的画面,沿着那条打捞秋天的鱼线,在中秋节前,追忆父亲的陪伴,如此刻的他们一样,心底的温暖,纵使微光如豆,亦是一盏长明灯。

我把自北方带来的烛光,点燃在南方的中秋月圆夜,这一簇小小的蜡炬,自儿时被父亲点亮,再未熄灭。把父亲给我的爱,滴灌在儿女心头,既是传承,也是回望,既是来路,也终是归途。

沿着江畔前行一段,又转进老城区古旧的街道,家越来越近了,巷子里的小食肆热闹了一天终于沉静下来,攒了一天的烟火气从巷头溢到巷尾,这烟熏火燎的味道,总有一天,也会是某个少年回忆里泥土的芬芳。只是现在,他们与我无关,我要回家了,趁着节前,赶紧把煲蜡的装备和月饼馅料备好,还有天上月和诗中月,说好了要一起对诗背诗的。这一夜回家路上的秋风,把我对节日的热望灌了满怀,掐指一算,时间已经很紧张了,还有几天,节就来了,还有几年,儿女就大了……

谁说岭南秋来晚,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作者介绍:

王爱晓,广东省公安厅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广州文艺》《警察与法制》《人民公安报》等报刊。

十月,耀眼的藏蓝

邓醒群

十月,耀眼的藏蓝,又一次闪亮着

光芒。这种光有着深刻的意义

它。从枪林弹雨中走来

走过烽火遍地

走过岁月沧桑,每一次闪耀

都是无声的誓言。经历磨难,但

没有忘记初心,牢记

肩负的使命

担当。越是艰难危险,越是前进

前进,前进,不退却,身披的藏蓝

铠甲的勇士,高举心中的大旗

一路凯歌猛进。赓续,平安血脉

谱写和谐,幸福之音符

向共和国旗帜献礼,向人民致敬

向大地致敬。固我江山,永世安宁

作者介绍:

邓醒群,河源市紫金县公安局民警,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二十三期高研班学员,全国公安文联签约作家,曾获第二届中国公安诗歌年度诗人奖等。

月色下的守望

梁晓茵

又逢中秋月圆时

月光如水

洒满中华大地

举目凝望

泛起思乡的涟漪

丹桂飘香,华灯初上

我把思念寄于明月

穿越河山

花好月圆夜,馥郁桂花香

走在月色下,逆行人群中

我把思念融入这身警蓝

坚守在

社区一线,街头小巷

用脚步一一丈量

清晨捧起第一缕阳光

黑夜里把月色点亮

月亮默默

遥寄着深深的牵念

坚守沉沉

承载着如初的忠诚

人月两圆,念想在血液中流淌

千里之外

我以一颗赤诚之心

架起家国的桥梁

守小家,为大家

沁润着岁月静好

皎洁月色下

万家灯火通明

人间烟火璀璨

那是千万个我

在无数个月圆之夜

坚定的守望

作者介绍:

梁晓茵,佛山市顺德区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佛山市作协理事,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作品见《人民日报》《特别文摘》《人民公安报》《羊城晚报》《河南文学》等报刊;多次获全国、省、市级征文奖项,出版有散文集《金盾芳华》。

秋雨夜 警灯

王洪英

没有什么能阻挡

风的呼啸

雨的喧嚣

风雨敲窗的夜晚

窗内的灯光

尤其温暖明亮。

一定有一扇窗口

为你开着

等你归来

那也是此刻你心中

最温柔的期盼吧

所有人都以最快的脚步回家

唯独你在风雨中

岿然不动

矗立成一座坚实的塔。

其实,你在这里已经很久很久

谁也记不清过了

多少个春夏秋冬

多少个日日夜夜

谁也记不清

一茬又一茬的你

在这里经历了多少次

骄阳似火的煎熬

霜雪如剑的侵袭

你是一道无声的风景

一方凝固的背景

过往的人群

以无比的安心

习惯着你的存在

那是千万个最普通的你啊

也是千万个最美丽的你。

深深地记得你

因为这个风雨如磐的夜晚

你发光的背影

在深沉的夜色里

在无边的风雨中

牢牢地捉住了眼球

红蓝闪烁的警灯

和万家灯火远呼近应

沉默而温暖

照亮雨夜行人

回家的路。

作者介绍:

王洪英,广东省公安厅民警,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作品发表于《南方日报》《广州日报》《新闻界》等。

中秋月

胡志红

他把月亮往天上

推了推。心,便定了下来

扶了扶闪烁的肩灯 击退月色

转头截停一辆

刚从食肆探头出来的

团圆……头顶悠闲的象牙白

轻轻抚触,肩上匆匆忙碌的红蓝

捎给月亮:距离产生美

这城市多像老家

那口大池塘。他想,车水马龙

鱼龙混杂。在浑浊与澄清间荡漾

月亮像水面

透过它满脸的

雀斑。他闻到千里之外乡下

冉冉升起的香烟

和杯盏交战后的凌乱

一阵风,吹起月亮的

皱褶。仿佛听见,远远的

那杆旱烟枪

又开始咳嗽起来

作者介绍:

胡志红,东莞市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

今夜月圆

蓝小平

一轮明月早早升起

几颗调皮的星星悬挂天边

晚风送来凉爽

几辆威严的警车

在宽广的城市街道巡逻

映入眼帘的警灯  点点红蓝相间的光

他们戴上闪着警徽的大檐帽

穿上藏蓝的警服

处警备勤 执法办案 巡逻走访

脚步匆忙 穿过大街小巷

一个个英姿挺拔的身影

出现在闹市的人群中央

广场里 眼里满是故事的老人

静静听着音乐 笑容安详

跑来跑去的小孩 嬉笑欢畅

女人跳起广场舞 唱响安康

不时走过一对甜蜜的情侣

十指相扣 诉说衷肠

在这片安乐祥和中驻足

他们早忘却了 街上华灯初上

身上的汗水早已风干

还有家里双亲爱人儿女的期盼

家人的团聚已是奢望

却陶醉于金秋月圆 万家安康

他们就是公安民警

金色盾牌 热血铸就

肩负使命 风雨无阻

头顶的警徽 身上的藏蓝

这是他们心中坚守的理想和信念

为百姓安宁他们奋战一线 斗志昂扬

今夜,月满星湖,灯火阑珊

坚守岗位的公安民警

舍小家 顾大家 无怨无悔

将挚爱温暖人民群众的心

用坚定的脚步丈量端城

他们是守护平安的一道坚不可摧的墙

作者介绍:

蓝小平,肇庆市公安局端州分局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多有散文、诗歌和杂评等在《作家平台》《如歌岁月文艺》《当代美文杂志》等发表。

异乡的中秋

徐水宏

独在异乡

团圆是别人的

他驾着那辆警用摩托

喜欢警灯在月光下闪烁

目送提着礼盒往家里奔的行人

闻着从那传递过来的五仁香味

一股熟稔的幸福 油然而生

每一条热闹、喧哗的街道

月光

都如水温柔的照着

一如照着

自己的故乡

作者介绍:

徐水宏,梅州市五华县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诗词散见于《啄木鸟》《中国改革》《剑胆琴心》等报刊。

中秋节变奏曲

陈志坚

童年的中秋节

被母亲藏在米缸底

被父亲挂在屋梁的竹篮上

那是馋我的香喷喷月饼

还有祖母说不完的老掉牙故事

蒲扇摇来的小夜曲

温馨了岁月

甜美了故园的梦

青春的中秋节

是一首甜美的月亮之歌

清柔柔 澄澈澈

是一首朦朦胧胧的诗

含蓄 隽永

是一段圆舞曲

欢快 动感

是一帧泛黄的明信片

写满了祝福

蕴涵着憧憬

珍藏着怦然心动的成长

现在的中秋节

是一身湛蓝作底色

银光闪闪的警徽、臂章

是人民警察之歌的荡气回肠

是守护神州平安祥和的无悔担当

是缺席家人团圆饭的愧疚、遗憾

是惩恶扬善的剑胆琴心

是唐诗宋词的经典吟唱

是位卑未敢忘忧的家国情怀

是交响曲《红旗颂》的旋律里

警旗和国旗一起奋进的形象

作者介绍:

陈志坚,湛江市公安局民警,全国公安文联会员,广东公安作家协会会员,湛江市作家协会会员,湛江公安文学协会副秘书长,鲁迅文学院广东公安作家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多有作品在《湛江日报》《湛江晚报》等报刊及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诗歌交流平台发表。

我爱你 五星红旗

韦  静

每天晨曦

你和着国歌

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

鲜红如焰五星闪耀

你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你是中国的标志和象征

中华儿女深情地向你注目仰望

豪情满怀激情绽放

七十四年征程

你亲历了每一个重要时刻

你见证了每一次荣耀和辉煌

那一抹中国红

信仰的颜色伴着灿烂星光

辉映着华夏大地熠熠生辉

山河无恙国富民强

你在一一

珠穆朗玛之巅招展

冰封的北极中飘扬

无边的碧海里舒卷

无际的太空上飞舞

浩瀚的星际中闪亮

鲜艳璀璨的光芒

震撼了世人

惊艳了时光

你在联合国威严升起

中国人民扬眉吐气

你在181个国家的上空迎风猎猎

展示你的庄严和威望

你在国际舞台上瞩目耀眼

炫烁世人的目光

五星红旗

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你是中国的魂

在世界之林彰显红色的力量

骄傲吧!炎黄子孙

自豪吧!龙的传人

欢呼吧!中华儿女

我爱你!五星红旗

我爱你!伟大的祖国

飘扬吧!五星红旗

永远高高飘扬

作者介绍:

韦静,清远市公安局退休民警。

【来源】广东公安文联

编辑 刘婷婷
校对 吴荆子
+1
您已点过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

还没看够?打开南方+看看吧
立即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