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中国10次了,每次都受益匪浅,从我们那来深圳,要坐2天的飞机……”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众议院副议长法比安·佩雷科尼克分享道。
“从‘乒乓外交’开启后,我就以学生领导者的身份带团访华,来中国30、40次,来深圳这是第三次……”新西兰前议员、前贸易部长蒂姆·格罗泽回忆道。
“几分钟后,我将离开深圳回到尼加拉瓜,很高兴见到中国和中国可爱的人民,我永远把他们铭记在心。”尼加拉瓜国民议会议员阿道夫·帕斯特兰写道。
2023年的金秋九月,深圳再次迎来了一批外宾——来自全球五大洲17个国家和地区的议员们,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下,来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参加国际议员友好交流论坛深入对话。
他们当中,有来自中美洲的海岛国家,比如尼加拉瓜、牙买加,有来自遥远的南美洲国家阿根廷、智利,也有中亚的“铁杆”朋友巴基斯坦,友邻俄罗斯、泰国、老挝,非洲“好兄弟”肯尼亚等。
短短几天内,他们走进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穿越绿树成荫的深南大道、步入“特区中的特区”前海、探访绿色科技代表深圳巴士、比亚迪等地,实地感受新时代中国发展的脉搏。
南海之滨,新朋友初见、老朋友重聚,一场关于中外友好的交响乐,正通过改革开放的窗口,将这份难得的情谊传递到世界各地。
走进中国、了解中国,播种友谊,正是访问团此行意义所在。
“他们中有很多人,是第一次来到中国,而且一来就来到深圳,很多人感觉很震撼。”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陈众议说,就在前一天与访问团接触时,他发现访问团对所见所闻均很惊讶。“三年多的全球大流行,阻断了彼此之间的联系,而举办这样的活动正是希望将国际上的朋友请过来,互通有无,搭建深入交流的平台,我觉得很有意义。”
如何让议员们到中国来,直观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最新成就?“权衡之下,深圳是最合适的。”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大部主任沈昕说,“最后的论坛以‘全面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关注民主法治、基本人权、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创新合作与和平发展,而这六个方面无论任一方面,深圳都能找出很好的案例、成果,向各国议员展示。”
活动前,他曾两次到深圳踩点,“走下来深刻的感受是,深圳能对外展示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能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案例太多了,无奈时间太短,最终只能从10多个点中做割舍,确定一条有限的路线。”沈昕说道。
深圳改革开放的故事,无疑在发展中国家中引起热烈反响。在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馆里,一幅幅老照片将外宾们带进了20世纪70年代的深圳。
肯尼亚参议院议员,前执政党总书记维罗妮卡·恩杜阿蒂看完展览后,激动地说,“没想到中国有这样一个城市,也是从农村开始,一点点发展到完全不同的水平。”
在她看来,肯尼亚和深圳曾经某个发展阶段很相似,均是以农业经济为主。如今,深圳的成功发展让其备受鼓舞,“我相信,这就是中国想向世界所传递的——只要我们携手共同努力,不同国家也能一起合作,最终实现自己的发展。”
巴基斯坦参议院人权理事会主席瓦利德·伊克巴尔则注意到了深圳人均收入变化的细节,“深圳从1978年人均收入只有174元发展到了2018年人均收入13000元,这种变化令人瞩目,它也为所有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典范,展示了中国如何带领人民摆脱贫困,且变得如此发达和现代化。”
随着议员们乘坐的“红胖子”巴士驶入深南大道,蓝天白云映衬下,两侧郁郁葱葱的树木愈发诱人。
“我被深深震撼了。这里不仅有高楼大厦,也有很多绿色步道,做到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正如我说的,这里就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典范。”看到窗外这一幕,牙买加人民民族党前众议员、人民民族党国际关系和侨民委员会联合主席霍勒斯·达利不禁感叹道。
在比亚迪展厅,DM-i超级混动系统、刀片电池、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云巴等各类酷炫的科技展示,引发了议员们的强烈兴趣。在议员们眼里,针刺实验、包含中西美学元素的新概念轿车都无比新鲜。比亚迪这一新能源车已进入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市场,并在海外开设超150家门店。
当阿道夫·帕斯特兰看到比亚迪在展厅里展示的纯电动车时,他感到十分惊讶。“这种电动车对环境非常友好,我们那儿的车还100%是使用化石燃料的,希望能协调尼加拉瓜和比亚迪合作,帮助尼加拉瓜实现清洁发展。”
“在西方世界,我们都知道,如果去北京,你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在上海,你能看到中国繁荣的当下,而在深圳,你能看到中国的未来。”阿根廷—中国民间合作协会执行主席迭戈·马尔克斯曾来中国数十次,属于半个“中国通”。
“我觉得这次论坛真正的意义在于‘见面’,虽然很多真正的决定并不是在会议中完成的,而是在会后坐上飞机后才真正开始的,但这样的见面创造了很好的起点。” 蒂姆·格罗泽说道。
在他看来,深圳在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十分特别。他用了“poster child”(海报儿童,即“典型代表”)来形容深圳,认为深圳是中国对外展示的最好典型。这位耋寿之年的前议员告诉笔者,早在50年多年前,他就已与中国结缘。1972年,他与20多名新西兰的年轻人作为“乒乓球外交”后的第三批访问团来到中国。
“作为20岁的年轻人,我看到了50年前这个国家曾经很艰难的样子,到现在这里变成了一个像新加坡扩大版的城市,看到了如此非凡的进步,以及中国年轻人和他们祖辈相比所面临的截然不同的环境,天,这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蒂姆·格罗泽充满感慨说道。
与蒂姆·格罗泽这样的“老朋友”不同,阿道夫·帕斯特兰则是第一次到深圳来,然而短暂几天的访问交流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所在的代表团准备把在深圳所见所闻写成报告提交给政府。
尼加拉瓜国民议会原住民、非洲裔、自治区政府事务委员会主席莎伊拉·唐斯说,就在最近,尼加拉瓜和中国刚刚签署了一份自贸协定,意味着将有更多中国企业家、投资人前往尼加拉瓜寻找合作机遇,“尼加拉瓜在中国的帮助下,将有望发展成为中美洲的重要国家。”
“我们也希望能邀请中国以及深圳的官员到尼加拉瓜去,让我们看看这座城市、这个国家如何实现经济发展的伟大奇迹。”阿道夫·帕斯特兰充满期待说道。
【撰文/翻译】蔡敏玲
【图片】朱洪波 王旭
订阅后可查看全文(剩余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