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同学盲盒”:十年后的我们,过得怎么样了
三天的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
看完一本书,或是进行一次短途旅行?
对博主“在下辉子”而言,三天的时间
足够他在全平台涨粉百万
2023年7月
博主“在下辉子”在小红书
发布了“高中同学盲盒”系列的第一条视频
视频里的他用扔飞镖的方式
选出高中毕业合照上的一位同学
去往对方的城市
看一看对方如今的生活
拜访的同学里
有人成了北大直博博士
有人成了国贸精英律师
还有人成了中国内地知名的脱口秀演员
这些高中就在尖子班
全班倒数第二名也能考上985的学生
在十年后都过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高中同学盲盒”系列视频最出圈的,无疑是拜访脱口秀演员
李雪琴的那一期。
视频里的李雪琴,刚刚结束节目的录制,脸上的妆容还未卸去,同博主“辉子”一起到江边散步。
回忆昔日的老同学,李雪琴忍不住感慨。北大新传专业毕业的她,毕业后没有选择和新闻传播相关的行业,比如记者、编辑等,而是走上了一条当时有些“冷门”的道路:
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
。
“人家拿着两个奖,就能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同是一个班的,我感觉(自己)落下了。那时候(我)就靠着斗破苍穹,那种热血的感觉,觉得风水轮流转,最后我一定能成功。”
高中时看着同学拿到自主招生资格的李雪琴,或许也未曾能想象,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恍然而过的十年后,
自己已经在一个能给人带来快乐的领域里闪闪发光了。
博主“辉子”拜访
北大直博同学的一期,也让更多人看到学霸的另一面。
“高中时他是标准的好学生,沉静、稳重,十年之后,他变得有些不一样。”
“延毕”“去美院读研究生”,这些字眼从北大法学的直博生睿子口中说出,他也承认自己有了
“青春期的叛逆”。
比起当初按部就班地毕业、当老师、结婚生子,睿子还是想找寻生活的新一种可能。
“我特别感谢我的家人和导师,在他们看来,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我现在做成了什么事情,或者是赚多少钱更重要。”
视频里的睿子,向镜头展示着自己刚做完的美甲,坦然地露出笑容。
和博士生睿子不同的是,博主“辉子”采访的下一位高中同学:
南开大学金融学本科,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硕士毕业的金融分析师晓涵,在十年后的今天,已准备步入婚姻的殿堂。
高中时始终坐在最后一排, 将头埋进教科书的堡垒的那个安静的女孩,如今已是一名金融行业的精英。
不变的是,如今的她和当年一样,依然有着温柔而坚定的气质。
听从父母的意愿在大学选择了金融专业、毕业、读研、然后是结婚,晓涵走过的路,似乎都有着早已规划好的清晰的方向。
当被问及对婚姻是否有隐隐的担忧时,晓涵望向远方,似乎也在思考。半晌,她从容答道:
“你有进去的冲动,也有退出去的勇气,这样就可以了。”
中学时代,一个年级里总有那么一个班级,可能叫“火箭班”,也可能叫“特训班”,里面聚集着成绩最好的那一批人。
“在下辉子”的视频展现的,就是那些名字出现在年级荣誉榜上,“别人家的孩子”十年之后的生活处境。
这些人中既有成为行业精英、早早实现财富自由的人,有选择“按部就班”地结婚生子的人,也有尚在探索、处于“叛逆期”的人。
从同一所高中,同一个班级出来的人,
都各自走向了属于自己的人生。
博主“在下辉子”和他的高中同学,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一个人生活的缩影。
不同的是,这些人或许更“特殊”,身上被赋予了名校的“光环”、学霸的标签,在优绩主义的风气下,这些人似乎理应取得更高的成就。
而博主“在下辉子”的视频里,展现更多的是不同人生选择之后,更多元、更多样化的路径发展。
从十八岁到二十八岁的十年,三千六百天中,他们和我们一样,有着对于人生之路通向何处的迷茫挣扎,有着对于旧时少年理想的执念与不甘,也有着对于在漂泊中寻找到归宿的自洽和释然。
在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那一刻,名校的标签不再重要,对于高考再多考一分的执念,或许已在过去的这千百个日夜里,逐渐消逝殆尽了。
“高中同学盲盒”系列的爆火
,原因离不开人们对于高考,
对于十八岁的那段青春的执念。
这些执念里,还掺杂着对自身未来的迷茫和焦虑,以及对“名校”学生的好奇。
前段时间女大学生刘同考研5年的新闻,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错过了高考这个拥有“高学历”的机会后,刘同在“考研”上倾注了所有的期待。
然而,每一次考研的落榜,都像落在刘同身上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十八岁时的遗憾,在大学毕业的五年后,刘同仍然没能在试卷上写下完美的“参考答案”。
或许教育存在的意义,不是让学生在语文、数学和英语课上拿到150分,而是在“爱自己寻找自己”这门课上,做一名优等生。
从试卷堆里抬起头,看向窗外的天空,或许等待在不远处的,是更敞亮、更自洽的未来。
您已点过
更多精彩内容请进入频道查看